日前有位網友媽媽在ptt上分享四歲女兒罹患腦膜炎的過程,引起不少爸媽注意。
「整天燒燒退退、昏昏沉沉,即使燒退的時候也沒什麼精神,到後來已經不太開口講話,不過問她問題仍能點頭搖頭回答、眼神虛弱但有在注視人。直到晚上有一次她醒著的時候喊了一聲頭痛......」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症狀讓女童媽媽察覺不對勁,經過檢查才知道,原來孩子罹患腦膜炎,而心驚膽跳的過程也一一述寫下來放在網路上,希望爸媽能對腦膜炎的發生更有警覺性。這次我們也邀請專業小兒科醫師來解惑。
新竹小森林兒科診所祁孝鈞醫師表示,腦膜炎簡單來說就是腦膜發炎,人體大腦外層有一層膜,而此膜具有過濾效果,可以過濾血液中的病菌,避免病菌入侵到腦中,但當腦膜發炎時,不僅會引起頭暈、頭痛,更會使病菌入侵腦部,引起腦部疾病。
病毒感染造成的腦膜炎比較常見,細菌性的腦膜炎較嚴重,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有致死的可能。
延伸閱讀:別再病急亂投醫!兒科醫師教你快速判斷20種常見小兒疾病
腦膜炎主要是經由病菌感染,感染方式依據患者年齡而有不同,以嬰幼兒來說可以3個月作為分水嶺,以下分別說明:
以新生兒至3個月的寶寶來說,有可能出生時因為經過媽媽的產道而被感染B型鏈球菌,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孕媽咪產檢時就會檢驗陰道中是否含有該病菌,若有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另外寶寶出生時也有可能感染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這些病菌可能會透過腸道延伸到產道,以至於出生不慎感染。
3個月以上、5歲以下的嬰幼兒則須慎防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透過飛沫傳染感染的病菌,當感染這些病菌後,病菌會入侵呼吸道,有可能散播到血液、腦膜中,造成腦膜發炎。
常見症狀依據年齡也有所不同,可以1歲作為分水嶺:
1歲以下的寶寶可能會出現反覆發燒、哭鬧頻率變高、精神活動力變差、癲癇、抽筋、頸部僵硬、嘔吐等,此外當腦壓上升過高時,小寶寶的囟門會凸出來,可做為判斷方式之一。
1歲以上的寶寶也可能會出現反覆發燒、哭鬧頻率變高、精神活動力變差、癲癇、抽筋、頸部僵硬、嘔吐等狀況,而此時孩子大多具有基本表達能力,當孩子會手指著頭說痛痛、頭暈,也有可能是腦膜發炎。
要注意的是,腦膜炎的嘔吐與一般腸胃炎嘔吐不同,此嘔吐不會腹瀉,而腸胃炎的嘔吐則常會拉肚子。
診斷方式部分除了觀察病患症狀,還有「理學檢查」與「抽取腦脊髓液檢驗」,以下分別說明:
理學檢查適用於1~2歲以上的孩子,主要是觀察腦部與腳部的連結與反射狀況,而1歲以下的孩子比較難配合檢查,較難正確判斷。
第一種檢查
先讓病患平躺,並拉抬病患的膝部及小腿,測試病患的頭會不會有反射性的抬起或疼痛,正常來說頭部應該不會疼痛,但因為拉腳這個動作會拉扯到腦膜,若有頸部或頭部的疼痛或抬起,可能代表有腦膜炎。
示範影片:https://youtu.be/Evx48zcKFDA
第二種檢查
也是先讓病患平躺,接著抬起病患的頭,若病患的頭或後頸部會痛,或膝部會縮起來,就表示可能有腦膜炎。
示範影片:https://youtu.be/rN-R7-hh5x4
抽取腦脊髓液是最標準的檢查方式之一,抽取後會送生化檢查、鏡檢與細菌培養,鏡檢通常會觀察白血球量,正常來說不會看到白血球,若白血球含量升高則表示腦部或腦膜有發炎。
細菌培養方面則會觀察裡面含有什麼細菌,正常來說腦脊髓液成無菌狀態,若有病菌就表示有感染,以此次案例來說則是肺炎鏈球菌。
延伸閱讀:當寶寶出現「這種」精神狀況與意識狀態時,最好快就醫!
當孩子罹患腦膜炎後必須住院治療,治療方式通常會先給予廣泛性的抗生素,待病菌培養出來是何種病毒或細菌引起再慢慢調整成相對應的藥物。
而爸媽照護方面,可多注意孩子的呼吸、心跳有無正常,活動力有無漸漸恢復,治療方面交給醫護人員即可。
由於腦膜炎多經由飛沫傳染的病菌引起,因此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勤洗手、戴口罩,此外也可注射相對應的疫苗,包括肺炎鏈球菌疫苗、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等。
目前國內提供公費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爸媽記得準時帶孩子前往施打,而23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則屬自費,適用於2歲以上,這是因為該疫苗屬於多醣體疫苗,多醣體疫苗對2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抗體產生狀況不佳,因此建議若有需求待2歲後再施打。而流行性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也屬自費,適用於須前往高風險地區時再施打,如非洲地區、沙烏地阿拉伯等。
祁孝鈞醫師表示由於腦膜炎的病症通常來的又快又急,因此爸媽平時可注意孩子的活動狀況,並保持個人衛生,定期施打疫苗,才能讓身體多一層保護力。
延伸閱讀:寶寶持續急性腹痛又嘔吐?當心罹患腹膜炎!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新竹小森林兒科診所醫師祁孝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