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懷孕婦女來說,「流產」是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名詞。不過翻開統計數據,流產其實並不罕見;每100名懷孕的婦女,就有15人有過流產的經驗。一份針對5萬3千名經產婦(懷孕一次以上的產婦)做的國外研究甚至發現,有43%的經產婦經歷過至少一次的早期流產。
根據統計,流產發生機率大約在12%~15%之間,其中又以妊娠13週前發生的早期流產最常見。為何寶寶留不住?以下是幾種可能的原因:
胎兒染色體異常是流產最主要的原因,有7成流產都來自胎兒染色體異常。不過此因素與母親懷孕的年齡息息相關,如果年紀不大卻因為胎兒染色體異常反覆流產,有可能是夫妻染色體出問題,必須做進一步檢查。
抗磷脂抗體症候群(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會增加血管中血栓的形成,有時會合併流產。雖然患者可以藉由服用阿斯匹靈或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降低流產機率,但仍無法完全排除流產的風險。
專家說:雖然自體免疫功能失調曾被提出可能會對懷孕造成不良影響,但醫學界對此說法仍未達成共識,抗磷脂抗體症候群是少數確認與流產相關的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都會提高流產機率。懷孕早期糖化血色素(HbA1c)過高除了會增加流產風險,也可能會引發胎兒發育異常的問題。
在所有早期流產的原因中,感染因素佔了15%。引發早期流產的病毒包含德國麻疹(Rubella)、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細小病毒B19型(Parvovirus B19,簡稱B19病毒)以及梅毒(未經治療)。
當子宮缺乏足夠的子宮內膜支持胎盤正常發育,流產風險就會升高。子宮腔沾黏通常是在進行子宮手術時損傷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切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瘜肉或人工流產手術都有可能傷害子宮內膜引發子宮腔沾黏。
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流產往往是因為胎盤出血、子宮過度延展或子宮內膜發炎感染導致子宮頸長度縮短而引發流產。連續兩次以上早期第二孕期流產沒有伴隨其他症狀,即可能是子宮頸閉鎖不全。
由於子宮頸閉鎖不全很難提前診斷,若早期產檢發現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應密切追蹤,視情況在妊娠12~14週做子宮頸環紮手術預防。
子宮受到骨盆腔保護,一般正常的運動、跑跳不會對子宮造成影響。但如果強烈撞擊子宮導致胎盤剝離,就有可能造成流產。
BMI值大於25為過重,大於30為肥胖。統計指出,孕期只要BMI值大於25,流產機率就會增加。肥胖孕婦不僅有流產的風險,罹患妊娠併發症的機率也很高。
延伸閱讀:白色、黃色、咖啡色、紅色…孕期分泌物,哪些是異常警訊?
壓力會讓皮質醇上升、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無論是慢性或急性壓力都會提高流產機率。
國際研究顯示,20~24歲和25~29歲的女性懷孕流產機率分別為11%和10%;年滿34歲的高齡產婦,35~39歲流產機率為17%,40~44歲流產機率為33%,45歲以上則高達57%,可見年紀越大,流產機率越高。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筱秦表示,前面提到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是胎兒染色體異常,而母親年齡越大,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越高,因此高齡懷孕往往會增加流產的風險。
如果前一胎懷孕因為胎兒染色體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非人為因素流產,第二胎懷孕就可能因為相同原因再度流產。
孕期暴露在充滿輻射線或重金屬汙染的環境,可能會導致細胞變異或死亡,進而引發流產。
流產通常說來就來,很難提早發現。孕期如果陰道出血合併腹絞痛,出血量大到1小時就要換一片夜用型衛生棉(或需要頻繁更換衛生棉),多半是流產的警訊。
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王文中主任表示,雖然傳統觀念認為流產後需要靜養一段時間才能再次懷孕,但研究顯示,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機率越低。如果很想要孩子,流產後1個月就可以開始做懷孕的準備。大齡媽咪更不能停下腳步,畢竟年紀越大,流產機率越高。
最後提醒媽咪,流產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我們無法掌控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只能盡最大努力讓自己儘量保持健康。無論如何,都不要因為流產而責怪自己。堅定信念,就能盼到孩子健康長大的那一天!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 王文中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黃筱秦
採訪撰文/戴筠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