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能否聽到媽咪體外的音樂?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備受爭論,支持胎教音樂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在少數。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李玲玉指出,在2004年一場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研討會中,一位來自南非的教授(即現任國際音樂教育學會主席)發表一篇關於胎教音樂的論文,他用科學儀器偵測聲音是否可穿透羊水,結論是羊水雖然嘈雜,但胎兒仍可以接收到外界的聲音。由此可見,對胎兒進行胎教音樂的確可行。
身為胚胎發展的第一個器官,耳朵約在第3週左右就會開始形成,不過寶寶此時尚未具備「聽」的功能,聽覺功能要到16週才會逐漸成熟,寶寶對聲音有反應則須等到24週。一般來說,耳朵發展正常的寶寶已具備音樂智能,可以在30週~32週開始進行胎教音樂。
有人說胎教音樂節奏不能太快、音量不能太大、音域不能過高,若播放中途有巨響的音樂甚至可能驚嚇寶寶。但李玲玉教授表示,其實羊水聲音十分嘈雜,音樂節奏快慢、音量大小、音域高低都不是問題,專業胎教音樂老師也常在進行音樂故事時播放各種不同樂器的聲音;她比喻,孩子就像海棉,接收的刺激愈多元愈有助於未來發展,重點是讓胎兒接收多元種類的音樂。
延伸閱讀:三個重點!0~1歲寶寶的育兒訣竅
胎教音樂雖然名為「胎教」,但其實是讓孕媽咪與胎兒一同聆聽的音樂。孕媽咪在聆聽時愈放鬆、愉悅,胎兒對樂曲的感受度就愈深刻,因此進行胎教音樂時應該在自然狀態下感受音樂。某些新手孕媽咪會買大型耳機貼在肚皮上,認為這樣寶寶會聽得更清楚,但李玲玉教授強調,沒有任何研究證實耳機可以提升胎教音樂的效能,僅在肚皮上戴耳機給寶寶聽、自己卻不聽音樂也失去胎教音樂的意義。孕媽咪對音樂還是要有一定的感受度才能傳遞給胎兒。
孕期憂鬱?聽海頓紓解心情
孕期情緒起伏大、情緒不穩的人,巴赫的作品有助平撫焦躁不安的情緒,帶來安定的感覺。倘若情緒較低落,則可以聆聽海頓、莫札特鋼琴奏鳴曲中的快板樂章,藉由正面、輕快的節奏、旋律轉換心情。
樂曲結構完整、邏輯性強的古典樂對大腦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孕媽咪都喜歡聽古典樂做為胎教。不過古典樂的類型不一,有些曲目結構複雜、編制龐大、演奏時間長,對在孕期常感到疲憊或不習慣聽古典樂的孕媽咪負擔太大。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江佳穎表示,如果要用古典樂作為胎教音樂,建議以小品類的作品為主。以鋼琴作品(PianoMusic)為例,譬如巴洛克時期的巴赫「為鋼琴的組曲」、「平均律」,整組作品有許多曲目,每首曲目都不會太長,約2~3分鐘,選擇性多、對孕媽咪的負擔也不會太大;古典時期的海頓「鋼琴奏鳴曲」、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則擁有十分舒服的曲調;代表浪漫時期的孟德爾頌「無言歌」與舒曼「兒時情景」也十分適合。特別是「兒時情景」,因為曲調主要描繪兒時玩耍的場景,畫面感十足,做為幼教音樂也很合適;德布西「鋼琴前奏曲」也可以納入樂單當中。器樂作品(InstrumentalMusic)譬如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組作品也是一首首短曲組成;浪漫時期的布拉姆斯「豎笛奏鳴曲」以豎笛加弦樂為主,中低音頻的曲調十分適合胎兒。此外,音質溫暖的室內樂與弦樂合奏作品(ChamberMusic/StringOrchestre)譬如布拉姆斯「豎笛五重奏」、德沃札克「弦樂小夜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的「弦樂小夜曲」也很適合孕期聆聽。
延伸閱讀:水腫、筋骨痠痛、緊張焦慮…大齡懷孕狀況多,冬季安胎紓壓,中醫強推「這兩味」茶飲。
胎教古典樂樂單
鋼琴作品 * 巴赫─平均律(Well-TemperedClavierΙΠ) * 巴赫─為鋼琴的組曲(Partitas) * 海頓─鋼琴奏鳴曲(PianoSonatas) *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PianoSonatas) * 孟德爾頌─無言歌(SongWithoutWords) * 舒曼─兒時情景(ScenesFromChildhood) * 德布西─鋼琴前奏曲(PianoPreludes)
器樂作品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elloSuites) * 布拉姆斯─豎笛奏鳴曲(ClarinetSonatas)
室內樂與弦樂合奏作品 * 布拉姆斯─豎笛五重奏(ClarinetQuintet) * 德沃札克─弦樂小夜曲(SerenadeForStrings) * 柴科夫斯基─弦樂小夜曲(SerenadeForStrings)
諮詢/江佳穎 整理/嬰兒與母親雜誌編輯部 |
隨著胎兒出生,音樂在寶寶成長過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靜態音樂可以刺激寶寳大腦神經元成長,動態音樂則有助寶寶發展肢體。大多數人都會讓學齡前的孩子聆聽音域適中、容易朗朗上口的兒歌念謠,卻忽略樂曲邏輯性強的古典樂也很適合在這個時候給寶寶聆聽。不過目前坊間推出的嬰幼兒古典專輯多是集結各個時期音樂家作品中適合寶寶聆聽的曲目,少有專為寶寶打造的古典樂曲。江佳穎表示,假使想讓寶寶聽古典樂,又想納入兒歌的元素,可選擇以蕭邦、柴科夫斯基等十幾位大師的風格為經、經典兒歌為緯,以古典樂形式重新演繹經典兒歌的「古典樂版兒歌」專輯。另外,爵士版的古典樂及結合聖樂的古典樂也很適合做為幼教音樂。
要培養孩子親近古典樂,最好讓孩子在各個活動空間都能聆聽得到,譬如用餐的餐廳、遊戲的書房以及睡覺的臥房,到戶外遊山玩水時也可以隨身攜帶活動式CDPlayer,養成孩子聆聽古典樂的習慣。另外,媽咪們可針對孩子的作息與不同情境設計對應的樂曲,譬如在一天中播放早安歌、午安歌、晚安歌,刷牙、用餐、睡覺時也可以分別播放不同樂曲,讓古典樂融入生活,成為孩子日常作息的一部份。如此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熟悉古典樂,還能用音樂教育孩子,讓孩子一聽到樂曲就知道現在該從事什麼活動。除此之外,樂曲可以不同形式交錯呈現,如吃飯時聽兒歌、睡覺時就聽鋼琴小品,利用多元呈現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納、熟悉古典樂。
江佳穎強調,相較古典樂,流行音樂的樂曲結構較簡單,規模也有所侷限,雖然可以作為抒發情感的管道之一,但最好不要讓它變成孩子唯一的音樂來源(尤其是0~3歲的寶寶),否則大腦的思考模式一旦養成,就「回不去了。」不過,每個孩子對音樂的感受都不一樣,余道昌表示「如果寶寶對布拉姆斯的音樂沒有反應,聽再多可能也不會起任何作用。」因此,觀察寶寶對什麼類型的古典樂有反應也很重要。他以自身經驗分享,他在寶寶1歲前常會放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每當進行到最冗長、深沉的第25段變奏時,寶寶總會平靜下來,因此他都會用此曲做為寶寶睡前的催眠曲。寶寶用餐時則會播放蕭邦的小夜曲、貝多芬的小品、莫札特的作品以及克萊斯勒的小提琴小品。
延伸閱讀:超實用!彙整21位婦產科醫師醫囑,給媽咪的懷孕、生產提醒
除了用耳朵聆聽,實際拿樂器把玩也是體會音樂的一種方式,媽咪可以買一面小鼓或沙鈴、手搖鈴、鈴鼓、玩具鋼琴給寶寶玩,讓寶寶藉由敲擊、彈撥樂器建構對不同聲音的邏輯,並隨著自己創造的節奏律動。
音樂除了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所助益,還可以適時轉換孩子的情緒。余道昌指出,古典樂具備一種直覺的情緒反應的特質,媽咪可以針對寶寶不同的情緒選擇樂曲。如果寶寶脾氣較急躁,可以嘗試莫札特或法國印象派的音樂;不耐哭鬧的寶寶則可以聽輕快的樂曲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教授李玲玉
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江佳穎
台北市立大學音樂系助理教授余道昌
攝影/Babypure攝影工作室
model/可愛寶寶徐之珩(※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