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寶寶出生之後的存活率。在以下這些情況下,需要安胎的比例都會比較高:
1.高危險妊娠(有高危險妊娠的人,約有1/10~1/20的比例要安胎)。
2.前一胎早產。
3.此次懷的是多胞胎(兩胞胎以上)。
4.有前置胎盤問題的人。
5.子宮頸較短的人,要安胎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若子宮頸過短、且曾流產者,可考慮做子宮頸環紮術來降低早產風險。
6.持續下背部痠痛、肚子有下墜感。
7.子宮感染,例如羊膜炎、絨毛膜炎等。
許多安胎媽咪都有這個疑問:「我一定要安到37週足月生產為止嗎?」林彥昇醫師表示,醫師會視媽咪與胎兒的情況做判斷。雖然盡量要安到37週之後會比較理想,不過有時候也不一定能安到37週。一般來說,如果可以,至少要安到34週以後。之所以至少要安到34週,是因為在此之前出生的早產兒,肺部仍不成熟、體重有時候亦不足2,000公克,生理上的併發症很多,照護不易。
安胎的目的是降低宮縮的頻次與強度,減緩子宮的壓力。有些在家安胎的媽咪會很緊張,每當子宮一收縮就想服用安胎藥。不過林彥昇醫師指出,安胎不需安到「完全沒宮縮」,這樣反而可能因無有效陣痛而需要40週來引產或催生,要適可而止。
不過要如何在子宮收縮的頻率與強度之間,拿捏適可而止的標準呢?大致上來說,26週以前一小時以內宮縮1、2次還算正常;30週以後,一小時之內不規則宮縮2、3次亦仍屬正常;34週以後,每小時宮縮不能超過4次。(此頻率僅供參考,實際情況仍可能因人而異。)
除了頻率之外,也要評估每次收縮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例如:收縮時,是否整個肚子都很緊?每次宮縮的時間會不會持續很久?每次宮縮的時間持續20秒以上就算久,要比較小心;陳星佑醫師表示,所謂「肚子很緊」,是指整個肚子都很緊繃。局部很緊、很硬則不算在內,因為局部緊繃多半只是因為胎兒的頭、手、腳或臀部在頂孕婦的肚子。
與孕婦的體質並無太大關係,而是與子宮的環境比較有關係。例如有子宮肌瘤、子宮腺瘤的孕婦,當子宮被胎兒撐大後較沒彈性,容易收縮,所以這些類型的孕婦比較容易需要安胎。但這亦非絕對,並不是每個有子宮肌瘤或腺瘤的孕婦都需要安胎。
安胎時,應避免的飲食?
1.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的食物。吃完拉肚子可能會導致腹壓增加。
2.咖啡、茶都會使心跳加快,如果同時服用安胎藥物,可能導致母體不適,應盡量避免飲用。
3.含有酒精的料理不宜食用(米酒也是),也別自己亂吃食補的偏方。
4.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因為長期臥床、無法運動而導致便秘或腸絞痛。如有便秘問題,應請醫師開軟便劑,並不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
5.徐富美護理長表示,雖然飲食上應以清淡及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為主,也不用過於限制食物的種類,以吃得下為原則(少量多餐、多吃蔬果,可吃一些甜食或零食),但如母親有妊娠糖尿病就需控制糖分的攝取及注意孕期體重控制。
延伸閱讀:懷孕的8個錯誤觀念,搞懂該做與不能做!
尿道感染或陰道感染,也會引起宮縮
林彥昇醫師指出,多數孕婦不知道尿道感染或陰道感染也會引發強烈且次數頻繁的宮縮。因此要先檢查尿道或陰道是否受到感染,一旦感染問題解決了,孕婦可能就不用安胎了。在了解安胎的處置方法之餘,也要了解自己需要安胎的原因。至於在家安胎的孕婦,仍能出門工作嗎?如果工作需要久站或是容易憋尿,即建議請假。因久站會使腹壓增加,提升早產機率;憋尿則會引起泌尿道感染,亦會導致宮縮過於頻仍與劇烈。
如果孕婦出現以下任何一種狀況,需先稍事休息,再至醫院就醫:
1.持續性感到下背痠痛或腰痠。
2.下腹部有下墜及悶痛的感覺、或是陰道有壓迫感。
3.陰道分泌物增加、或是陰道分泌物夾雜紅色血絲;陰道出血。
4.陰道流出多量透明、清澈的水樣液體,可能是早期破水。
5.如同生理期的腹痛或腫脹感,屬於陣痛,感覺比月經來的時候還要強烈。
6.約每隔10分鐘便有一次陣痛,每次陣痛長達1分鐘左右。
林彥昇醫師指出,如果孕婦感覺不適或抱持疑問,最好去醫院檢查或打電話詢問自己產檢的醫院,不要等到產檢的時候才問醫師,以免本來可以在家服用口服安胎藥的人,卻因延誤就醫時機,而使宮縮狀況加劇,反而需要住院安胎了。
其實並不一定,要視上一胎需要安胎的原因而定。倘若需要安胎是因為子宮頸過短(照超音波時,發現子宮頸短於2.5公分)、或是子宮頸曾動過手術,下一胎也較易需要安胎;如果是因子宮感染、發炎導致需要安胎,下一胎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情況,所以不一定需要安胎。
倘若醫師告知孕婦需要安胎,那麼又該如何判定要住院安胎、或是在家安胎呢?基本上是以情況的嚴重性而定(也就是有無上述早產徵兆),醫師會做個別評估。
若不穩定程度比較輕微的人,在家安胎即可。林彥昇醫師表示,醫師會給予口服安胎藥,通常先連續服用2~3天之後再視情況減低藥量,不穩時再服藥。若太快停藥又馬上宮縮,可能導致日後再服用該種藥物時必須加重劑量。不過建議要停藥時仍先詢問醫師,依醫囑服用較妥當;至於需要住院的孕婦,不穩定的程度都比較嚴重。住院的安胎方式則以施打安胎針為主,安胎針的效用會比口服安胎藥更強。
陳星佑醫師表示,在家安胎的原則就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以盡量多休息、多平躺為原則;但住院安胎則建議實行「絕對臥床」原則,若情況嚴重的話,甚至連上廁所、擦澡、吃飯都要在床上進行。
若不穩定程度比較輕微的人,在家安胎即可。在家安胎的原則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
安胎藥物會不會對胎兒帶來不好的影響?
林彥昇醫師表示,安胎藥物都有美國FDA通過使用的適應症,不會對胎兒有不好的影響,但孕婦在服用安胎藥物後,會有一些身體不適的副作用,例如鈣離子阻斷劑,會導致血壓下降、頭暈;Yutopar安胎針雖然可以使子宮肌肉鬆弛,降低子宮的收縮反應,不過副作用是心跳加快、血壓降低、呼吸急促、噁心想吐,患有心臟病的人亦不適合服用這種藥物。
延伸閱讀:懷孕禁忌有哪些?孕媽咪容易犯的10個錯誤
安胎時間的早晚,是否影響到安胎方式的差異呢?陳星佑醫師表示,其實安胎的方式都一樣,不是住院施打安胎針、就是在家裡服用安胎藥,孕婦所需要做的事,就是盡量休息平躺。
唯一不同的是藥物的給予:懷孕初期的安胎,大多是因為黃體素不足所引起,因此這個階段會以黃體素的補充為主,藥物的副作用為噁心想吐。懷孕初期也不建議服用太多藥物;懷孕末期的安胎,可給予的藥物種類比較多,如上述鈣離子阻斷劑等皆可,醫師會依孕婦狀況而做定奪。
安胎的時間感覺很漫長?徐富美護理長表示,可以寫寫日記與心情故事,紀錄安胎期間的點點滴滴;亦可織毛線衣或DIY製作玩具送給寶寶。如果醫師沒有吩咐在家時也須落實「絕對臥床」,可偶爾在家慢慢走動,不過一旦感覺疲乏或子宮開始收縮時,就要回到床上休息。
1.盡量不要做家事。如果真的要打掃,須降低打掃次數。
2.沒事時,盡量多臥躺休息。「能躺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站」。
3.躺久了不舒服,可在腰部下方墊一個小枕頭支撐身體,會感到比較舒服。
4.如果平躺久了想換姿勢,朝左側臥躺較合適,比較不會壓到靜脈,影響到供應給胎兒的血流量。(朝左側臥躺時,枕頭則改墊在肚子的左下方。)
5.須隨時觀察是否出現早產徵兆。
6.別刺激乳頭,安胎時絕對不能有性生活。
7.如果有大寶寶,安胎時也不宜哺餵母乳。
8.避免上下樓梯或提重物,以免增加腹壓。
9.宮縮頻率太頻繁、強度太強或整個肚子太硬,當安胎藥物也壓不下來時要去醫院檢查。
10.每天早、午、晚飯後一小時要自行測量胎動,最好一個小時有1次以上。如果都沒胎動也別太擔心,有時候胎兒在睡覺、或是母親沒進食,血糖降低,都會使胎兒活動力降低。建議吃一點東西再觀察看看,若半天以上沒有胎動,最好就醫檢查。
11.盡量不要以蹲姿如廁,以免腹壓增加。
12.安胎期間,盡量少出門。
13.在安胎藥物的給予上,醫師通常會由少量開始給予。當藥物壓不住強烈的宮縮時,醫師才會逐漸增量。若是在家安胎的媽咪,不能擅自調高安胎藥物的劑量,以免副作用加劇。是否需要增加劑量,須遵從醫師的指示。
14.如已有大寶寶,安胎期間也不能抱大寶寶,以免腹部用力。
15.為了預防便秘,應多吃蔬果、多喝水。小元素1
16.便秘時肚子盡量不要用力,可用軟便劑,但不能灌腸,因為灌腸也會使腹壓上升,不利於安胎。
17.不宜觀看內容過於緊張的電視節目,因為情緒太過激動或緊張,亦會影響到子宮的穩定性,因此安胎期間應盡量保持心平氣和。
18.家人也要避免讓安胎咪生氣,以免影響安胎。
19.別亂吃中藥偏方安胎。如有需要,應詢問中醫師。
20.洗澡水的水溫不要太高(應維持37度以下)。
21.洗澡時,最好帶個小凳子進浴室,坐著洗會比站著洗更加理想。
徐富美護理長表示,家人的關心與積極協助不僅能減輕媽咪的壓力,也能讓她更舒適地度過安胎期間。
1.分擔家務與照顧大寶寶:讓安胎的媽咪不必過於操勞,能夠專心靜養。
2.心理支持:成為媽咪堅實的後盾,讓她感到安心,專注於休養。
3.幫助減輕身體不適:臥床時間過長會引起腰痠背痛和身體僵硬,家人可以進行簡單的按摩,例如肩膀、背部、小腿等部位。每次按摩時間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並且要注意力道,不要過於用力。若媽咪感到不適或出現子宮收縮、腹部變緊的情況,應立即停止按摩。注意:絕對不能按摩肚子。此外,可以協助調整舒適的臥位,例如側臥時在雙腿間放置L形抱枕;如果有破水的情況,不宜採取半坐臥姿勢。為了減輕胎兒對子宮頸的壓力,特別是對於早期破水者,可以搖高床尾。長期臥床可能導致血栓靜脈炎,因此建議進行足踝關節運動來預防。
足踝關節運動步驟
1.將雙腳自然平放於床上;2.下壓,感覺小腿肌肉繃緊時維持5秒鐘再放鬆;3.回勾,感覺小腿肌肉繃緊時維持5秒鐘再放鬆。
4.熱敷:當媽咪肌肉痠痛時,除了按摩外,也可以使用熱敷。每次熱敷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溫度應低於40度,可使用熱毛巾或熱敷袋。熱敷的目的在於放鬆肌肉群,肩頸、小腿等部位適合進行短時間熱敷。如果媽咪感到不適或子宮開始收縮、腹部變緊,應立即停止熱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星佑、璟馨婦幼醫院婦產科專科醫師林彥昇、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婦產部病房暨產房護理長徐富美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