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卻還未生育的夫妻經常被問到:「什麼時候準備生小孩呢?」,生養了一個小孩的家庭又會被持續探問:「是否該生老二啦?」,以上的問句相信對於許多夫妻來說應該十分熟悉!一般世俗觀念普遍認為,養育兩個孩子對於家庭計畫來說是最恰好不過。
2009年波仕特線上市調網也曾進行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八成的已婚男女皆認為「兩個恰恰好」,然而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夫妻在生育了第一個小孩之後,對於是否要生第二胎並非十分篤定,反而有更多家庭是抱持著遲疑、觀望的態度,這顯示臺灣的生育適齡夫妻並非不想多生孩子,而是有許多外在原因導致無法完成他們原先預期的生育目標。
年輕夫妻之所以不願或不敢多生小孩的原因,大致可歸因於整體經濟環境不佳、擔憂社會環境不友善以及想要追求自我實現所致。景氣持續低迷、通膨居高不下,使得許多家庭經濟吃緊,擔心再添個孩子恐怕負擔不起生活中各項支出。
尤其是,近年來不少與兒童相關的傷害案件層出不窮、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加上教育體制不健全,許多家長憂心目前的社會現狀無法提供給孩子安身立命的優質環境,因此,不敢多生。
而且,現代人比從前更加追求自我的成長與發展,當傳宗接代不再是人生當中必須完成的使命,有更多夫妻選擇將生涯最重要的目標放在工作上,或是為了保障生活品質,不願因為多生小孩而將生活推向不可預期的變動。
延伸閱讀:跟時間賽跑!有效率自然受孕3撇步~人工授精、試管嬰兒懶人包1次看懂
雖然絕大多數的言論皆對於擁有手足的重要性表達贊同,然而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未必能夠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明明孩子一個人也玩得很開心」、「享受父母親完整的愛是多麼幸福的事」、「等到上學之後有同學陪伴就不怕無聊了」…,然而對孩子來說,擁有父母的愛與陪伴真的就足夠了嗎?
專研婚姻與親子關係心理學的心理諮商師黃可欣表示,獨生子女固然可以擁有最完整的愛和最豐富的資源,但若有與年齡相當的孩童共同成長的經歷,可以獲得更多與父母相處時不同面向的成長體驗。
黃可欣提到,在父母與子女的的縱向關係當中,由於長幼位階與權力地位明顯,很容易形成較固定的模式,例如:子女聽從父母的想法、父母寵溺子女、父母對子女妥協…,除了可能養成孩子的小霸王性格之外,當日後孩子進入社會環節中,亦較難面對多變的人際關係。
手足關係是生命歷程當中最長久的關係環節之一,手足關係的互動同時牽繫著親子之間的縱向關係與同儕之間的橫向關係,在個體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擁有手足的孩子,可藉由彼此相互陪伴、嬉戲的過程,發展出愛、保護、照顧、信賴及寬容…等正面的互動,同時也避免不了在競爭、矛盾當中,產生比較、嫉妒、憤怒及失落…等負面情緒,孩子能夠反覆練習支持、尊重、分享、競爭、合作、妥協、求和、接受挫折以及情緒調節,以獲取更多人際關係應對的經驗累積,對日後的情感表達與人際相處,將有極大的助益。
並非沒有手足關係就無法學習到良好的人際對應,黃可欣提醒只有單一子女的家長,可以從其他來源幫孩子尋找固定而長久的友伴,例如:與親友的孩子頻繁往來、加入兒童成長團體、提早就學。
提到兒童心理發展,黃可欣表示,其中有項重要的「分離/個體化」歷程。嬰兒出生後,身體雖與母體分離,心理上卻十分依賴照顧者,父母對他來說就是所有;等到6~36個月大時,孩童會開始注意到外在環境與周遭人群,逐漸發展出「自體」及「客體」的概念,從一開始築起防衛牆來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群,轉而逐漸向外探索,每個孩子都是經由這樣的過程,不斷成長而走向獨立。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優先需要的是安全的依附關係,於是家長很容易誤以為孩子只要擁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等到孩子日漸成長,對於同齡者的相處需求將會日漸擴大,當孩子主動發出需要友伴的訊息時,父母往往已經錯失生老二的最佳時機。黃可欣鼓勵家長,如果你愛孩子、願意生孩子、也有能力負擔教養孩子的責任,請務必在生育適當年齡以及孩子年齡差距過大前,盡早完成家庭生育計畫!
英國《每日郵報》刊登過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擁有兩個以上小孩的父母,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染上酒癮及車禍死亡的機率最低,這或許是因為這些父母們自我健康管理的動機較高的緣故。當然,維持健康不會是要不要生第二胎的重要考量點,根據家長最常考量的因素,可分為下列五大面向來談。
生養一個孩子必須增加各種基本生活開銷,長大後還有龐大的教育費用,有些家長甚至還會考慮家中是否足夠居住?交通工具是否合乎使用?如果沒有確實的收入及存款準備,許多家長根本不敢貿然再生第二胎。
黃可欣表示,如果樣樣要求做到最好,難免會增加經濟上的負擔,若有意再生一個孩子,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勢必要做某些節流準備。也有部分家長為了給予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加致力於開源,家庭反而因為孩子而提升經濟狀況。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亟需父母的親密陪伴,嬰兒時期需要依賴父母打理食物、把屎把尿,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更要花時間關注孩子的人格發展、學習狀況。
黃可欣表示,為了陪伴孩子,可能迫使收入下降、夫妻相處時間減少;就另一方面來說,孩子有伴,家長可以適時偷閒,陪伴孩子等於是重溫一次童年,可累積親子親密存款,也有機會增進夫妻溝通。
延伸閱讀:寶寶出生後狀況多?原來是生產時選擇…
現代職業婦女經常面臨工作與家庭兩難的局面,因為生育必須短暫離開職場,或是需要對家庭付出較多心力時,可能損及職涯發展,這樣的結果往往令在職女性裹足不前。目前政府提供多項婦女育嬰保障,讓許多婦女更樂於生育,對於家庭以及社會發展皆是利多。
生了孩子之後,家庭生活與休閒活動可能會產生某些變動。家裡開始充滿小孩的吵鬧聲,有些娛樂必須被犧牲掉,經濟緊縮導致休閒預算縮減,或是因為花心力照顧孩子而讓另一半感到被忽略。其實有了孩子之後,可以多開發適合全家人的休閒活動,凝聚家人的向心力,夫妻也可偶爾將孩子交託給其他家人照顧,找時間延續親密的情感。
有兩個以上小孩的父母,看到子女間和諧相處、親密相伴,是種幸福,然而生養越多孩子,需要面對的教養考驗也越多。黃可欣表示,除了需要留意孩子的個別發展,父母親還必須時刻留心如何平衡對孩子們的態度,如何妥善處理衝突,如何與另一半達成共識。
你適合再生一個孩子嗎?
要不要再生一個孩子,黃可欣表示,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全體家庭成員都同意且支持這項決定,一家人願意用欣喜的心迎接孩子到來,一定能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此外,若還能同時具備穩定的收入、穩固的夫妻感情、和睦的家庭氣氛以及妥善的照顧支持系統…等條件,就能減少生養孩子的過程可能遭遇的煩惱!
生不生老二,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考量與決定,聽聽別人怎麼說,或許能提供給爸比媽咪們更多不同的想法與觀感。
YES!我們就是想再添個寶寶
凱芳媽咪(2女1子):婚後我們先是生了一個女孩,觀念傳統的老公要求我一定要生一個男孩,所幸第二胎如願以償有了兒子,由於我和先生都非常熱愛充滿孩子笑聲的家庭氣氛,因此在去年又歡喜迎接了第三個小龍女寶寶。
Anna媽咪(1子1女):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擁有非常親密的手足關係,婚後與先生也有相同共識,因此毫不遲疑地接連生育了兩個孩子,目前衡量過各方面的狀況,打算準備再生第三個孩子,孩子是我們家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我們夫妻追求幸福人生的原動力!
珮盈媽咪(2子):我有一個很貼心的姊姊,在成長過程中,姊姊一直是我的學習榜樣、親密伴侶以及最強大的支持力量,現在看著兩個兒子一同玩耍,一整天有說不完的話,真希望兩兄弟往後能相互扶持,成為彼此最親密的伴!
佩君媽咪(2子):公公婆婆一直希望我們夫妻至少生兩個孩子,也承諾會幫忙帶孩子,有了公婆作為支持後盾,我們很放心地生了兩個兒子,現在每天下班我都想盡速趕回家,看到兒子們的無邪笑容,便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有了最美好的收穫!
雅卉媽咪(1子1女):我的先生長我12歲,已屆43歲的他經常感嘆能打拼賺錢的時間不多了,為了快速完成生養孩子的使命,我做了人工受孕的療程,很幸運地懷了龍鳳胎,雖然照顧雙胞胎很辛苦,但我一定不會後悔生了兩個孩子!
勇翰爸比(1女):太太在女兒1歲時又再度懷孕,但當時我的收入並不多,家中又只有這一份經濟來源,最後的決定是捨棄了那個意外來到的生命,如今回想起來總有些不捨,但對於當時的家庭狀況來說,只要一個孩子或許是較好的選擇。
秀馨媽咪(1女):甜美又愛撒嬌的女兒是我和老公的心頭寶,因為太愛女兒,擔心有二寶之後會剝奪了女兒的專屬寵愛,一直以來對於生不生老二始終舉棋不定,現在女兒已經五歲,我也邁入高齡產婦階段,再生一個的想法越來越薄弱了!
周爸比(1子):我本身從事教育工作,夫妻的經濟狀況都算不錯,我和太太在婚前便已達成共識,只要生一個孩子就好,我們認為全心全意教養孩子,給予孩子最完整的愛與陪伴,才能使孩子在人格發展與教育獲得最多的關注及資源。
莉娟媽咪(1子):親友們常稱讚我和先生的感情好,兒子出生後交給娘家媽媽照顧,我和先生成了假日爸媽,平日享受著夫妻的親密生活,假日則專心陪伴兒子,我們很滿意現階段的生活模式,目前暫不考慮再生其他孩子。
靜芳媽咪(1子):在老大誕生之前,我曾經有過一次子宮外孕的經歷,當時動手術拿掉了一側的卵巢。這幾年也想過再要一個小孩,卻一直沒有好消息,雖然有些遺憾,但比起完全沒有孩子的夫妻,我想我已經很幸運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黃可欣
演出/漂亮媽咪:Christine、可愛寶寶:Aud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