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機率:
台灣平均每4個女性,就有1個女性有子宮肌瘤。目前發生的成因仍不明。
•症狀:
多數人其實並無症狀,不過要看肌瘤生長的位置而定。如果是內膜下肌瘤或子宮體肌瘤,月經來的時候容易出血量大增或痛經;如果肌瘤生長的位置比較靠外側,就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引起頻尿;或是肌瘤壓迫到大腸,引起便秘或腹脹等不適。
自己也可以這樣做初步判斷喔!
詹景全主任指出,如果女性長期有突出的小腹,可以看一下自己肚臍的位置是深或是淺。
如果肚臍越來越深,那麼多半是因為體脂肪的堆積所造成的肥胖;倘若肚臍的所在位置很淺,即有可能表示子宮內部有異物生成,如子宮肌瘤。
如果懷疑自己有這種問題,應求助於婦產科醫師,醫師會以內診的方式來確診。
•影響:
1.經血量增加,流量太多時會導致貧血。
2.脹氣、便秘、痛經。
3.沒懷孕者容易不孕。
4.倘若已經懷孕,剖腹產的機率提升,早產、流產的機率亦會增加。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一旦確診後,每3~6個月需要做一次骨盆腔超音波定期追蹤;若狀況沒有改變,每年定期做一次骨盆腔超音波追蹤即可。
子宮肌瘤若不會為患者帶來生活上太大的困擾,只要持續追蹤,無須手術;如果子宮肌瘤持續變大,可採子宮腔鏡手術(適用於肌瘤長在子宮內)或腹腔鏡手術切除肌瘤(適用於肌瘤長在子宮外)。如無生產意願,亦可摘除子宮。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有肌瘤者,別吃食補,如四物湯;另外山藥、豆干、豆漿因含有植物荷爾蒙,會刺激到肌瘤,使肌瘤變大,因此平時也要少吃。
2.有些產婦希望剖腹產時,可以一併摘除子宮肌瘤,不過建議不要這樣做,以免大出血。
延伸閱讀:女性癌症天敵:子宮肌腺瘤
2.子宮後傾或前傾
•發生的機率:
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這種問題。
•成因:
骨盆腔天生結構與他人不同,合併子宮韌帶較長,容易造成子宮位置與角度前傾或後傾。歐名哲醫師也強調,無論是子宮前傾或後傾,其實都算是正常的現象,並不是疾病。
•症狀與影響:
無論前傾或後傾,都較易不孕、也容易引起沾黏。不過後傾比前傾沾黏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為輸卵管與卵巢位於子宮的後方,子宮後傾的話會覆蓋到輸卵管與卵巢,影響到輸送精卵的功能。在症狀上,子宮前傾會引起腹部疼痛;子宮後傾的人則因腹膜受到刺激,容易下背痠痛。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醫師會藉由內診、婦部超音波、子宮輸卵管攝影來確診。不過正因為無論子宮前傾或後傾,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無須採醫療處置;若是想要懷孕、卻因此而不孕者,則可以於手術去除沾黏時,將子宮圓韌帶縮短以矯正子宮後傾,增加受孕的機率。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盡量避免使骨盆腔發炎引起沾黏(尤其子宮後傾的人要更加注意)。想要預防子宮感染,特別要留意性行為的安全性。發生性行為時要戴保險套,降低子宮感染的機率。另外也可以透過性病篩檢,以提前預防骨盆腔發炎或沾黏。
3.子宮內膜異位症
•發生的機率:
生育年齡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約佔10~15%;在不孕症的婦女中,這個比例則更高,大約是40%~50%。
•成因:
當子宮內膜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時,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內,即為巧克力囊腫;若是長在子宮最內層,即為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通常是因為後曲子宮加上經血逆流所造成。
在正常的情況下,女性約有90%的經血會排出體外,不過卻有10%的經血可能逆流至體內,一般來說身體都會自行將其清除;但後曲子宮則會有25%的經血可能逆流至體內,過多的經血逆流,身體會無法將經血清除。
當經血滯留體內的狀況日趨嚴重時,就會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症狀與影響:
1.痛經。(正常情況下可能月經來時會痛1~2天,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卻會痛4~5天。)
2.便秘、解便時感到疼痛。
3.性交疼痛。
4.血尿或排尿時疼痛。
5.若情況嚴重可能導致不孕。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詹景全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加嚴重,停經之後症狀才會改善。對於不想再懷孕的人來說,痛經的問題可以服用止痛藥來改善;不過若是太過疼痛,就必須採腹腔鏡手術來處理內膜異位的部分。
至於巧克力囊腫是否需要做手術,則依囊腫的大小而定。如果大於5公分不處理,日後可能會將卵巢撐破,引起腹膜炎。治療應以手術處理為主,藥物為輔。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可服用口服避孕藥來治療輕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2.別額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如有中醫問題,應求助於專科醫師及合格中醫師,不要輕信中藥偏方。
3.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會造成不孕,不過一旦成功懷孕,反而會有助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是因為孕期停經的緣故。如果患有輕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又懷孕了,可暫時先不處置,等到產後再確認是否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
4.子宮外孕
•發生的機率:
發生率大約1%。
•成因:
正常懷孕的位置為子宮腔內,而子宮外孕的胚胎著床位置則可能為輸卵管、卵巢、子宮頸等,大多以輸卵管為主。至於成因方面,經常與骨盆腔之前曾經發炎有關(例如下腹時常疼痛、白帶太多,被診斷為骨盆腔發炎者),另外曾接受人工生殖或骨盆腔手術者,子宮外孕的機率也相對提高。
•症狀與影響:
初期沒有症狀,頂多感到噁心、腹脹;後期有些人子宮外孕會有陰道出血、頭暈的症狀,有些人則不會。如果置之不理,子宮外孕的情況益趨嚴重,輸卵管可能會破裂,進而引發內出血及休克。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確診的方式以照陰道超音波、抽血為主。如果知道已有身孕,但超音波看不到胚胎與妊娠囊,就要懷疑是子宮外孕。如仍無法確定是否為子宮外孕時,則普遍會以腹腔鏡作為最終確診方式。
早期子宮外孕(輸卵管還沒破裂、妊娠囊小於3公分也沒出血時),可以用藥物治療;若子宮外孕發現的時間較晚,就需要緊急動手術。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詹景全主任指出,當女性不知道自己已懷孕、又發現陰道出血,經常會誤以為是月經,因而延遲就醫。提醒有性生活的女性,如果月經來的週期不規律、流量又不正常(例如在量多的天數裡經血量卻很少),可能是子宮外孕所導致,應進一步驗尿與照超音波確認是否懷孕。
醫師的貼心叮嚀
詹景全主任提醒,正常的月經每次應該是3~7天。如果月經每次來超過7~10天,則建議至婦產科檢查。
除了月經流量過多,流量過少也須檢查骨盆腔是否有問題,例如月經來的第1、2天整天才換一、兩片衛生棉者。
另外有性生活的人,每年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之外,最好每年亦要做內診檢查,確認沒有婦科的問題產生。
延伸閱讀:定期篩檢,早期治療,遠離4種婦女癌
•發生的機率:
發生率大約為5%~15%。
•成因:
與特定種類的陰道感染較有關係,可分為性病與非性病的兩種感染類型。性病如披衣菌感染,非性病則如厭氧菌感染。
•症狀與影響:
分泌物經常帶有血絲,下腹部也會感到疼痛。性病感染的陰道分泌物會增加,呈灰色或黄綠色,有時則有泡沫;非性病感染的分泌物為白色或淡黃色,分泌物的量較少;陰部亦經常感到很癢。
這些症狀不一定會同時出現。抵抗力較佳的人,有時候發炎的狀況會自行改善,症狀也會隨之消失。假使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時,應盡早赴醫院求診,以免感染的狀況日益嚴重。
歐名哲醫師提醒,子宮頸發炎為向上蔓延的感染,路徑為子宮頸→子宮腔→輸卵管→骨盆腔。感染的範圍越廣,引起沾黏、化膿、不孕的機率就越高,因此要盡早處理感染問題,不能忽視子宮頸感染的臨床症狀。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醫師會藉由觸診、視診或子宮頸分泌物顯微鏡檢查及培養的方式來確診,也會確認究竟是子宮頸發炎或是陰道發炎。
子宮頸發炎與陰道發炎不同,引起陰道發炎的菌種通常為黴菌或一般細菌,這兩種病菌皆僅會停留在陰道內,通常不會上行至子宮頸,引起子宮頸發炎;但子宮頸發炎卻是會向上蔓延的感染,不得不慎。
確認感染後,醫師會以抗生素藥物治療(使用陰道塞劑對於治療子宮頸發炎來說,療效較差)。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性行為務必留意安全,最好能戴保險套,並落實「單一性伴侶」原則。
2.上廁所時必須由前往後擦拭,並盡量不要接觸到他人的分泌物。
3.當發現自己的分泌物異常、有血絲、下腹疼痛或陰部很癢時,應就醫檢查。
4.如果非性病感染,身體的抵抗力越好,越有可能不藥而癒,所以平時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每日也要多補充蔬果,並保有良好的運動習慣,才有機會提高身體自癒的能力。
•發生的機率:
目前無確切的資料說明發生率。但有些文獻顯示,90%的子宮沾黏是因為人工流產手術後所造成。
•成因:
所謂子宮沾黏,係指人體的組織及器官因為發炎、感染或受傷,並在修復過程中產生異常的結締組織連結,導致原本分離的組織相互黏住。
歐名哲醫師表示,曾做過子宮內部手術的人,比較可能發生沾黏,例如人工流產手術、子宮肌瘤切除術、子宮中膈切除術…等。天生子宮沾黏的情況很少見,通常屬於術後的後遺症。
•症狀與影響:
子宮沾黏的人月經時常不來,流量也比較少,經常只是滴滴答答的一點出血量。至於影響的方面,子宮沾黏經常導致不孕。不過患者並不太會因為沾黏而感到疼痛,往往因不孕求診才發現已嚴重沾黏。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有上述臨床症狀的人,醫師會安排子宮輸卵管攝影或子宮腔鏡檢查(健保給付),進一步確診。在醫療的處置上,必須採用子宮內腔搔刮術或以子宮腔鏡去除沾黏。
為了防止手術過程引發日後的沾黏,醫師會在子宮內放入水球或避孕器,並分別在1週或3個月後取出。同時也會請患者短期服用高劑量的荷爾蒙以預防沾黏。歐名哲醫師表示,因為沾黏的主要影響是不孕,所以若不想懷孕,其實無須特別處理沾黏的問題。
延伸閱讀:女性不可不知的癌症:子宮頸癌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動過子宮內部手術後的人,若抵抗力較差或本身有婦科疾病者(例如子宮經常發炎),應依醫囑服用3天抗生素,預防子宮內部因感染而導致沾黏。
2.當每次月經的流量都變得很少時,想懷孕的人應盡早至醫院檢查。
3.若要預防感染與沾黏問題,身體的抵抗力要加強。平時應多吃蔬果與均衡營養,萬一需要做手術,身體才不會容易在術後發炎感染。
詹景全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國防醫學院醫學博士
經歷:三軍總醫院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
現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
歐名哲
學歷:陽明大學博士
經歷:臺北市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現任: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副院長詹景全、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歐名哲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
梳化/陳瑄娸
model/健康孕媽咪 李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