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發掘寶貝行為背後的潛台詞… 孩子老是不聽話、愛搗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小寶,為什麼你老是不聽話?是不是存心和爸爸媽媽作對?」1、2歲的小小孩本來就不受控制,但是當孩子吵鬧次數變多,父母難免會認為孩子是故意和自己唱反調。寶貝經常耍賴、吵鬧到底是刻意為之,還是另有原因?
發掘寶貝行為背後的潛台詞… 孩子老是不聽話、愛搗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怡君最近常和同事抱怨孩子難管教:「小寶最近很愛無理取鬧,上次買兒童餐給他吃,他竟然把薯條一根根抽出來丟到地上,還把番茄醬抹得到處都是,才念他幾句就開始哇哇大哭、掀翻餐盤,想抱他到外面冷靜一下也不行,你說氣不氣人!」

當孩子調皮搗蛋的次數變多、動不動就發脾氣,大人多半會認為孩子在「歡」,或認為孩子進入了反抗期,殊不知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求救訊號。

1歲半以後 開始發展安全需求 

兒童發展專家張旭鎧表示,2歲~5歲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確會時常挑戰大人的權威、做出各種唱反調的行為,但孩子在這個階段同時也會發展出安全需求,當安全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同樣會做出各種叛逆的行為。

怎麼分辨孩子是單純叛逆還是缺乏安全感而叛逆呢?張旭鎧表示,「叛逆期的孩子」通常會針對某個特定情境做出反抗行為,脫離這個情境就會停止反抗,「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則會在不特定的情境反抗哭鬧;這種「鬧」因為只是純粹的情感防禦/抒發,無法解決安全感不足的問題,孩子發洩完情緒以後仍然會焦躁不安。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也進入3歲貓狗嫌的叛逆期了嗎?

孩子哭鬧、搞破壞…其實是一種心理武裝

哭鬧、搞破壞…其實是一種心理武裝

為什麼孩子會用鬧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沒有安全感?張旭鎧解釋,3歲以下的小小孩還沒有發展出成熟的語言表達能力,只能透過情緒表現來抒發感受,當他們產生不安的感覺,有的孩子會用哭、鬧、尖叫等強烈表現避免讓自己受到傷害,有的孩子則會用搗蛋、搞破壞的舉動來武裝自己,告訴大家「我有能力做壞事,別來欺負我。」這些哭鬧、搞破壞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心理武裝,目的都是保護自己。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可能原因

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通常是缺乏認同,或是在情感上沒有獲得父母的支持與保護:

*缺乏認同

當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例如把球投進籃框或將積木堆成高塔,他會期待父母稱讚並認可他的能力,當父母沒有給予孩子需要的認同,孩子的安全感就會一點一滴流失。

*情感支持不足

但凡是人都需要情感的支持,脆弱纖細的小小孩更是如此。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沒有給予安慰與鼓勵,反而用責罵或冷漠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的情感受到傷害,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沒有得到保護

孩子被欺負時通常會尋求父母的庇護,希望爸爸媽媽可以給予自己安慰與建議,如果父母沒有針對孩子的感受給予回應,讓孩子覺得受到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大幅降低。

延伸閱讀:怕黑、怕看醫生、怕剪頭髮、怕上廁所 北鼻常怕東怕西?王宏哲:3步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寶寶安全感

孩子鬧脾氣的安撫3步驟

當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不聽話、鬧脾氣,甚至對大人拳打腳踢,應該怎麼辦呢?張旭鎧建議家長用以下3個步驟來安撫孩子:

步驟1.擁抱 

擁抱可以穩定孩子的神經系統,讓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避免傷害自己、他人或周遭環境;當孩子與父母之間拉近距離,內心的不安全感也會逐漸降低。

步驟2.讓孩子表達

即使孩子還不大會說話,還是可以引導孩子用口語表達情緒。「說出來」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管道抒發情緒,而不是把情緒埋藏在心裡,或用暴力的方式發洩。

步驟3.安靜陪伴

當孩子不想被抱也不想說話,可以安靜陪在孩子身旁,用和緩的語氣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想發脾氣」用陪伴取代責罵或講道理,可以讓孩子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Tips.不要在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和他講道理。

寶寶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的3個必要元素

要讓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永遠支持他、愛他,「家」是他永遠的避風港,爸爸媽媽會隨時給他情感上的撫慰、幫助他解決問題:

*讓孩子知道自己獲得充分的愛與支持

對孩子來說,「家」是安全感的源頭,也是他最初與最終的避風港,父母身為「家」的代名詞,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無論在什麼情境、再怎麼生氣都不要對孩子說「爸拔馬麻不要你、不愛你了」、「再這樣做就把你趕出家裡」,以免讓孩子的安全感歸零。

*讓孩子知道遇到挫折時可以向父母求助

不少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選擇在孩子遭遇挫折時袖手旁觀,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但這麼做只會讓孩子感到孤立無援。其實「培養孩子獨立」與「提供協助」並不衝突;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不一定要直接介入幫忙,也可以在旁邊指導、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向爸爸媽媽求助」,他才能有效建立安全感。

*引導孩子解決眼前的威脅與問題

「你花了這麼多時間、這麼努力堆積木,但積木還是倒了,你一定覺得很傷心難過。」當孩子遭遇挫折,第一時間要同理孩子的心情,接著再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嘗試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在不同場合、不同情境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當孩子解決問題的次數愈來愈多,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進而建立安全感。

生活習慣被打破 也會讓孩子情緒波動

如果孩子沒有安全感不足的問題,卻還是經常發脾氣、動不動就和大人唱反調,有可能是因為生活中的變因太多,讓他感到不舒服;例如吃飯的湯匙突然從藍色變成黃色、睡覺抱的小被被臨時被媽媽拿去洗、洗澡時間比平常延後2小時…等,當孩子已經建立一套固定的生活模式,這些變化會讓他感到不安,進而用哭鬧、抵抗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教孩子服從指令 從「聽孩子說話」開始

正因為生活中有許多因素會讓孩子的情緒暴走,當孩子出現不聽話的表現,先別急著責罵孩子,試著冷靜下來揣摩他的感受,思考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找出引爆情緒的起火點以後,再將這個因素排除。此時也可以引導孩子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無論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到哪一個階段,都要儘量引導孩子用口語表達感受);語言表達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同時也可以讓父母與孩子建立對等的互動模式。當孩子發現「爸爸媽媽會聽我說話」,他未來也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給予的指令(父母聽我講話,我也要聽父母的話)。

延伸閱讀:「抱抱」的力量好強大!不同階段的孩子,這樣擁抱他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兒童發展專家 張旭鎧

攝影/PANDORA KIDS PHOTO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