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個在家就可以做的初步技巧,爸爸媽媽一起來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吧!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黃友琳說明,孩子在發展出語言前,必須先奠定好語言學習的基礎,包括生理上,大腦神經發展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促使口語和認知能力可以順利發展(如判斷力、智力、區辨等)。
在社會領域,也要有合適可練習語言的意義情境、可模仿語言的對象、重複接受語言的刺激與實際應用的經驗;至於在心理層面,也要有表達的意願。必須兼顧生理、社會、心理這三大方面的基礎,才能順利發展出語言。
語言發展遲緩包括接收型遲緩(聽不懂)、表達型遲緩(不會說)、混合型遲緩(聽不懂、也不會說)。孩子目前的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和其他同年齡的小孩相較下,比較落後,就有可能是語言發展遲緩,但只要藉由醫師、治療師與家長的協助,大多最終仍會趕上應有的發展進度。
其實對於多數小孩來說,即使沒有刻意指導,孩子也可能從生活環境中逐漸發展出語言,大多能自動符合語言發展里程碑;但也有一些小孩在語言的理解與表達上出現困難,也就是語言發展遲緩或異常。不過如果孩子在家較會說話,外出時又不太說話,就不是語言發展遲緩了,而可能是因較少帶孩子出門或較少與別人互動、怕生所致、或有情境適應困擾。
先天或後天原因皆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先天方面包括中樞處理問題,可能與認知處理的缺損有關,例如:自閉症、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智能障礙、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等;或是先天性顏面缺陷,例如:唇顎裂;或是因先天或後天反覆感染得中耳炎所引起的聽力障礙等,或是後天成長環境不利於語言發展,例如:父母忽略孩子或家暴、或相反地過度保護孩子、嬰兒期親子互動關係不佳、缺乏語言學習機會和學習動機等。
有研究指出,從出生到6歲,是大腦發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如果語言發展遲緩,最好在學齡前盡早接受早期療育。如果無法適當發展出溝通能力,將使孩子無法表達基本需求與滿足所需,也無法影響他人的行為或獲得關注,也可能因聽不懂而無法適當接收資訊與學習,而影響情緒人格的發展(覺得失望與不開心),並會影響與他人互動關係的建立和學習速度受到限制
0~1歲是以手勢、聲音表達為主。
.0~4個月啼哭期:開始溝通行為。
.2~7個月咕咕期:口腔後部的聲音:類似於母音,唇舌等口部構造做出類似說話的動作。
.8個月~1歲半:牙牙學語期、聲音遊戲期:孩子會開始說出不同的母音和子音,逐漸開始語音組型。如果孩子一開始會牙牙學語,但後來卻愈來愈少發聲,有可能是早期聽力障礙徵兆,要特別留意。
.8個月開始:仿說、鸚鵡學話期:孩子能聽懂常用物品的名稱,例如:ㄋㄟㄋㄟ、球球。
延伸閱讀:北鼻常哭鬧不休?小心語言發展遲緩!
1歲以後,孩子會的詞彙量變多,而且逐漸發展出短語和句子。
.10~18個月:單詞期,開始會說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彙,會叫「爸爸」、「媽媽」;此時期也能明白50~75個字;大約會說10個單字。
.18~24個月:雙詞短語期,開始有文法結構,大約18個月時,會出現大量詞彙(語言爆炸期),也會有愈來愈多表達性詞彙。大約可以說出30~50個詞彙,其中大多是名詞,又以生活中常接觸的較多,例如:「球球」。
.2~3歲:出現簡單的句子;也可以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或「要、不要」等問題,並且了解否定句。
.3~4歲:開始使用連接詞,出現複雜句,亦能說出否定句和問句。
.4歲:可理解包含2~3個指令的複雜語句;孩子也常會問大人問題,例如「為什麼、什麼時候」等;了解的詞彙量大約高達1,500個;孩子 會說的語句長度包含4~5個詞彙。
.5歲:開始學會較簡單但抽象的概念;孩子說出來的語句長度包含5~6個詞彙,並且也能理解不同種類的相反詞;了解的詞彙量已大於2,300個。
.6歲:對於複雜句子的結構已成熟,也會使用更多抽象的概念。孩子也會了解語句中順序和時態上的變化,並且可以書寫。
那麼,語言發展遲緩有哪些警訊?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