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首先要學會喝ㄋㄟㄋㄟ,接著要努力在48小時內拉出第一坨便便,還要通過身體外觀和各項反射檢查,才能拿到生命第一張入場券。生命是一連串不斷的挑戰,從起點開始,一起為可愛的寶貝加油吧!
寶寶出生以後,第一次與媽媽親密接觸就是喝ㄋㄟㄋㄟ。別以為喝ㄋㄟㄋㄟ很容易,寶寶可是要經歷一連串過程才能喝到媽咪的乳汁。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李政翰表示,嬰兒一出生就會有尋乳、吸乳和爬行反射。在寶寶出生後的60~90分鐘將他放在媽咪胸前,寶寶會本能爬近媽咪乳房,用手碰觸並伸出舌頭舔媽咪的乳頭,醫學上稱為「乳房爬行」(breast craw)。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寶寶認識乳房,並經由吞入媽咪皮膚上的常在菌促進腸道產生好菌、減少感染。
結束乳房爬行後,大約過1、2個小時寶寶會產生飢餓感(每個寶寶的喝奶時間不一定),此時寶寶會噘嘴、用舌頭舔嘴唇並晃動頭部,試圖找尋媽咪的乳房。當寶寶做出這些舉動,代表可以餵寶寶喝ㄋㄟㄋㄟ了。
延伸閱讀:寶寶的健康守護者,10個關於疫苗的QA
初次哺乳可以用半躺臥、側臥或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將寶寶抱在胸前,讓寶寶的肚皮貼著自己肚皮,用相對輕鬆的方式來哺乳。哺乳時讓寶寶鼻頭輕觸乳頭,寶寶會自動把嘴巴張開,由下而上順勢含上乳房。喝到乳汁後寶寶會發出一秒一次「咕嚕」、「咕嚕」的吞嚥聲,整個喝奶過程大概會持續15~20分鐘左右。當寶寶鬆開嘴巴、手腳放鬆,代表寶寶喝飽了,可以將寶寶輕輕從胸前移開。
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蘇本華表示,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大概只有一顆龍眼這麼大(5~7cc),加上初乳的量不多,建議可依寶寶的需求密集哺乳。哺乳時須確認寶寶是否喝到乳汁;確實喝奶的寶寶吸吮速度既慢且深,喉嚨會出現吞嚥的動作。剛開始親餵要給寶寶多一點時間練習含乳頭,寶寶初次喝ㄋㄟㄋㄟ通常要吸吮3、4口母乳才會出來。
假使評比哪一個指標最能觀察出寶寶的健康指數,便便絕對名列前茅!寶寶什麼時候會排出第一坨便便呢?李政翰主任表示,每個寶寶「便便處女秀」的時間各不相同,不過基本上都會在出生後24~48小時內排便。如果寶寶出生超過48小時仍未解便,有可能是腸子堵塞、蠕動不佳、神經節未發育或是巨結腸症,要趕快通報醫護人員處理。倘若寶寶是早產兒又超過48小時未解便,則可能是胎便阻塞症候群─因為腸道不夠成熟無法推動胎便前進,導致胎便卡在腸道,這種情況通常需要用藥或開刀治療。
寶寶的第一坨便便是在子宮內就已經形成的胎便,外觀是黏稠的墨綠色,有點類似瀝青,但沒有臭味。若想知道寶寶是否便便,可以觀察寶寶是否出現啼哭、突然靜止不動、皺眉或臉部用力的表現。當寶寶出現相關表現,代表他便便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便便帶有血絲或黏液,有可能是腸子感染、發炎或壞死性變化,最好儘速請醫師檢查。
延伸閱讀:0~1歲健檢 17個重點項目一次看懂
猜猜看,寶寶出生後接種的第一劑疫苗是…?答案是B型肝炎疫苗。為什麼呢?李政翰主任解釋,B肝是國民病,全台帶原者就佔了總人口數的兩成,因此所有新生兒都必須在出生24小時內施打B肝疫苗(共3劑,此為第1劑)。由於B肝的主要成因是母子垂直傳染,孕期就會做相關檢查。檢查結果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Ag(B型肝炎活性抗原)皆為陰性,或HbsAg為陽性、HbeAg為陰性,代表媽咪非帶原者或傳染力低,寶寶出生僅需施打B肝疫苗。倘若HbsAg和HbeAg皆為陽性,代表媽咪是帶原者並具有高度傳染力,寶寶除了施打B肝疫苗,還要加打B肝免疫球蛋白。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媽咪本身是傳染力低的帶原者,擔心寶寶受到感染,也可以自費讓寶寶加打B肝免疫球蛋白,一樣要在24小時內施打完畢。
如果寶寶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因為低體重會影響抗體的產量與功能,需要等到體重滿兩公斤或出生滿月以後才能接種B肝疫苗,但前提是媽咪本身非帶原者或傳染力低。如果媽咪本身是帶原者並具有高度傳染力,無論寶寶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出生後都要儘快施打疫苗與免疫球蛋白。
每當家中迎接新生命,爸媽們最重視的莫過於寶寶的體重。滑臉書常會看到「X月X日,我們家XX克的小壯丁/小公主誕生了!」但在體重之外,其實身體各部位皆有評估寶寶健康的指標。寶寶出生後第一次的健康檢查包括全身性的「理學檢查」─評估身體各部位的完整及對稱性,以及「神經學檢查」─評估各項原始反射動作。現在就來看看寶寶第一次健檢怎麼做:
首先醫師會測量身長、體重及頭圍。足月寶寶的身長平均45~55公分,體重在2,500~4,000公克之間,頭圍則是33~35公分。接著醫師會從寶寶的頭部、頸部、五官、皮膚、胸部、腹部、外生殖器、背部一直檢查到四肢。
頭部的觀察重點是頭骨交接處的開口─囟門。正常囟門會有一定的尺寸,觸感柔軟且不會鼓脹或凹陷;前囟門為菱形,開口較大,後囟門為三角形,開口較小。囟門鼓脹可能是水腦、腦壓高或腦膜炎,囟門凹陷則可能是脫水。
頸部:
正常的頸部通常短而對稱、平滑摸不到腫塊且可以自由轉動。頸部出現囊腫可能是淋巴系統出問題;僵硬、朝一邊歪斜則可能是斜頸。
五官:
評估五官時會先摸嘴巴和舌頭,檢查是否有唇裂或顎裂,再觀察五官是否有先天性異常變化;例如顏面不對稱、眼距過寬、人中過長、下巴過小、耳朵過小…等等。有些寶寶因為在胎內受到壓迫,出生後兩邊臉部會有不對稱的情形,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消失。
皮膚:
新生兒皮膚十分柔軟、帶有皺摺並呈現粉嫩的紅色。異常表現包括特殊胎記、血管瘤、不正常出血點或頭血腫。
胸部:
此時胸部幾乎呈現圓桶狀,前後直徑與左右寬度差不多,醫師會檢查胸腹比例、觀察寶寶呼吸時胸廓兩邊起伏是否對稱、聆聽呼吸聲和心跳聲,並檢查鎖骨有無骨折。胸廓起伏不對稱可能是一邊肺葉有氣胸或發育不良。鎖骨骨折除了會腫脹,寶寶的手也舉不起來。
腹部:
腹圍和胸圍尺寸差不多大。醫師會觀察腹部外觀是否異常、輕壓腹部檢查有無腫塊、摸右方肋骨下緣確認是否可以摸到肝臟,並檢查肚臍是否有兩個臍動脈、一個臍靜脈,如果沒有「二動一靜」有可能是合併腎臟或泌尿道系統異常。
外生殖器:
首先觀察外生殖器是否正常─男寶寶看陰莖外觀、尿道開口、兩側睪丸是否下降;女寶寶看大小陰唇、陰道開口。如果外生殖器無法分辨男女,要趕快做進一步檢查。接著確認肛門位置是否正確、是否有臍疝氣或腹股溝疝氣。
背部:
檢查背部是否有腫塊或凹陷、脊柱是否正確排列、是否有先天性脊柱側彎,髖關節是否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四肢:
四肢檢查包括評估長度、對稱性(十根手指、十根腳趾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有單側肥厚、萎縮、多指/趾、併指/趾、斷掌、缺指/趾、指/趾重疊、畸形足、骨折及截肢等狀況。正常新生兒的四肢會像小青蛙一樣曲起,寶寶如出現角弓反張(背拱起或抽筋)或低張力(四肢癱軟)的表現即為異常。
做完了理學檢查,接著醫師會評估寶寶各項原始反射動作,包括「尋乳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驚嚇反射」以及「張力性頸部反射」。身體健康的寶寶,用指尖輕觸寶寶某一邊的臉頰、嘴唇或嘴角,寶寶會張口並將臉轉向被碰觸的那一邊,此為尋乳反射;將手指或乳頭放入寶寶口中,寶寶會出現吸吮和吞嚥的動作,此為吸吮反射;將指尖或物體輕觸寶寶手掌,寶寶會立刻把手握緊,此為抓握反射;一手支撐寶寶肩膀,一手輕輕托高寶寶的頭再放開,寶寶會先將雙手張開再環抱雙臂做擁抱狀,此為驚嚇反射;讓寶寶仰臥,將寶寶的頭轉向左邊,寶寶會左手伸直、右手向上朝左邊彎(類似拉弓的動作),將寶寶的頭轉向右邊,寶寶會右手伸直、左手向上朝右邊彎,此為張力性頸部反射(Tonic-Neck Reflex)。
每個原始反射動作都會隨著身體成長逐漸消失;像尋乳反射會在1個月左右消失,抓握反射會在4個月消失,驚嚇和張力性頸部反射會在6~8個月之間消失。如果這些反射動作沒有在該消失的時間內消失,有可能是大腦出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果寶寶沒有如預期出現反射動作,也可能是大腦出問題,或是其他身體因素;譬如因為鎖骨骨折無法做出環抱雙臂的動作,或因為臂神經叢受傷、臂神經叢受傷合併鎖骨骨折無法把手握起等等。
寶寶太「淡定」恐有問題
在妊娠階段曾經缺氧、缺血,或生產時曾施打鎮靜、麻醉藥物,寶寶出生後可能會反應不良。如果怎麼刺激寶寶都沒表情也沒反應,就要警覺寶寶可能有問題。
寶寶出生以後,大多數父母在興奮之餘也會十分焦慮,對寶寶的一舉一動十分緊張,但太緊張往往會弄巧成拙。建議爸爸媽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只要事先做好哺乳準備、隨時留意寶寶飲食及大小便情況、避免讓寶寶趴睡、發現寶寶有呼吸急促或發黑情形立即通報醫護人員,其他不用想太多。新手父母難免出槌,在照顧寶寶之餘,也要給自己足夠的空間去犯錯、嘗試。希望準爸媽們都能順利度過這段寶寶剛出生的過渡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 李政翰、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蘇本華
採訪撰文/戴筠
插圖/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