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虐童案事件頻傳,且許多兒虐致死的案例為未成年懷孕的小媽媽或單親家庭,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日前指示修補社會安全漏洞,政務委員林萬億召教育部、衛福部、法務部開跨部門會議,盼能掌握兒虐黑數(可能發生兒虐之高風險家庭)。林萬億指出,未來醫院或學校只要發現有未成年懷孕的小媽媽,將一律通報、轉介,納入高風險家庭系統;幼童若未準時接種疫苗,醫院也要通報,以便及早追蹤家庭狀況。
今年1月台南發生一起17歲小媽媽打死1歲半女嬰事件,震驚社會,其實像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林萬億表示,依照《性平教育法》,未成年生子的小媽媽與小爸爸就是需要被服務的對象,若能在懷孕期間就能透過醫院通報為高風險,至少可納入關懷對象,或許就能阻止類似憾事發生,即使沒有兒虐跡象,但也可能有照顧的疑慮。根據105學年統計,台灣1年就有700~800位是在學時就有懷孕的情況,政府應更加重視。
台灣107年出生的嬰兒數僅約18萬人,但在「台灣兒童死亡原因複審及分析先驅計畫」發現,2011至2015年中,19歲以下死亡兒童死因前三名皆相同,第一名為周產期相關、第二名為交通事故、第三名為先天畸形。顯示出台灣1到14歲的兒童死亡率、1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都表現不佳。
去年兒少保護系統接獲通報的兒虐案件,共5萬9千多件,但開案率僅不到2成,這表示儘管有兒少保護或家防通報系統,但仍有潛在的兒虐黑數。為了找出兒虐黑數、健全兒童醫療體系,衛福部於今年1月公布,計畫推動兒童醫療照護網絡,未來每個新生寶寶都有一位專屬的家庭兒科醫師照顧,每年最少會家訪一次,各縣市也將設至少一家為重點醫院,提供24小時兒童緊急醫療和加護中心,最快於今年3月上路。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目前規劃兒童醫療網絡必須和周產期照護網絡互相搭配,讓每個孕婦從孕期就受到良好照顧,若有高危險妊娠風險,也可提前準備,降低孩子一出生就面臨死亡風險。
兒童醫療部分,則要落實醫療分級,讓「小病先找家庭醫師」的觀念深植人心,將分「基層+社區醫院」、「重點醫院」、「核心醫院」等3層級。
台灣有6成兒科醫師都在基層開業(診所),就像孩子的守護天使,不只給予兒童預防保健、初級的醫療照護,還是防治兒虐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衛福部將推動兒童家庭醫師制度,每個新生兒出生就由一名兒科醫師擔任家庭醫師,一直守護到孩子2歲。但因偏鄉地區兒科醫師較缺乏,因此不限兒童專科,只要醫師受兒童照護專業訓練即可擔任孩童的家庭醫師。
此外,由於疏忽孩童健康或預防注射的家庭很可能也都是高風險家庭,所以若孩子未按照時程接種預防針,就可能是屬於偏遠家庭、家庭經濟不佳、父母親職功能不足,醫師應有所警覺及早通報,協助發現兒虐案例。
根據規劃,各縣市至少都要設置一家重點醫院,例如花東地區分別是花蓮慈濟醫院、台東馬偕醫院;而責任醫院除了要肩負孕產期照護中心、開放醫院之責,也要提供24小時兒童緊急醫療及加護中心,不怕找不到急診兒科醫師。
然而未來台大醫院、馬偕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4家兒童醫院將成為核心醫院,提供重症、罕見疾病病照護及24小時急症照護、遠距醫療和會診中心,且要發展重症運送團隊。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