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年五月開始,時序進入夏天,梅雨季開啟的雷陣大雨總會為台灣帶來豐沛的水量,緊接著7、8月的颱風季更是時時考驗著台灣人的水患應變能力。大雨前、水災後,我們該做些什麼讓自己與家人可以安全無虞的度過年年循環的水患呢?
身處在多變化海島型氣候的台灣,養成每日確認天氣預報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中央氣象局網站不只提供每日及一週天氣預測,各縣市鄉鎮的空氣品質、溫溼度、即時天氣狀況等資訊隨時都看得到,在大雨、颱風來臨前先掌握消息,也可以讓自己有更充分的時間做準備。
· 糧食3日份:包含飲用水、乾糧、罐頭、泡麵等容易儲存不易腐壞的食物。
· 通訊設備:電話、充電器、收音機。
· 照明設備:手電筒(含電池)、打火機、蠟燭等。
· 常用藥品與急救用品:腸胃藥、個人疾病用藥(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用藥)、嬰幼兒常備藥品及簡易傷口消毒包紮藥品。
· 嬰幼兒用品:奶粉、紙尿布等嬰幼兒食品及用品。
風雨來臨前,先檢查家中門窗是否牢固、排水孔是否通暢,以免風雨趁縫或積水灌進家中。
陽台的雜物及盆栽往下方及內側收穩,避免因風雨掉落毀損或傷及樓下行人及物品。
延伸閱讀:危急時救他一命!「寶寶醫藥箱」清單~這樣準備就對了
· 代表性疾病:桿菌性痢疾、沙門桿菌腸胃炎、傷寒、霍亂、阿米巴痢疾與輪狀病毒、諾羅病毒、食物中毒、傷寒等。
· 傳染原因:腸道傳染病主要是攝食病人或帶菌者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 代表性疾病:感冒、流感。
· 傳染原因:主要是接觸垃圾或洪水污染的物品後又缺乏乾淨用水洗淨而感染。許多災民因暫時安置在收容所,一大堆人擠在擁擠的狹小空間,共用有限的浴廁設施、碗筷等,無形中也提高感染腸胃道或呼吸道疾病的機會。
· 代表性疾病: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
· 傳染原因:此為人畜共通疾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
· 代表性疾病:登革熱、日本腦炎。
· 傳染原因:環境積水、淤泥,積久不清易成病媒蚊孳生源,進而傳染登革熱、日本腦炎等疾病,登革熱會藉由病媒蚊叮咬人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但不會經由人傳人。
水災過後防災步驟應為清除→清潔→消毒。孕婦與寶寶的抵抗力較一般人弱,可能較容易被傳染疾病,因此恢復家園時,以下事情要特別注意!
1. 清掃環境時應戴防水手套、穿膠鞋,避免直接接觸污水及污泥。
2 .徹底清除積水區域、積水容器及病媒蚊孳生源,儘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處塗抹防蚊藥物。
3. 廚房器具及餐具應以煮沸消毒,不能煮沸則以漂白水(2000c.c.清水加入20c.c. 漂白水)浸泡 30 分鐘後,再用清水清洗乾淨。
4. 室內地面、牆壁、浴廁等打掃乾淨後,用漂白水(3000c.c.清水加入20c.c.漂白水)充份洗刷。庭院、水溝以10公升清水加入20c.c.漂白水噴灑消毒。
5. 糞便應妥善處理,廁所可用漂白水或消毒劑每日消毒。
6. 身體虛弱抵抗力差的人,包括糖尿病及外傷者,應避免赤足於污泥土或污水中。
1. 烹飪前、用餐前、如廁後、照顧腹瀉病人後,均應確實以肥皂洗手。
2. 吃飯前、看病前後、如廁後、擤鼻涕後、照顧幼兒前、接觸垃圾或洪水污染的物品後,均應以肥皂搓手20秒,再用乾淨清水沖乾淨;若缺乏乾淨用水,可採用乾洗手液(含酒精成分)洗手。
3.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以手帕或面紙遮住口鼻,並盡可能與他人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使用過後的紙應旋即丟進垃圾桶。
4. 皮膚有撕裂傷、擦傷或燒傷的人,若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儘快清洗乾淨,或使用鞋套或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暴露於濕土。
1. 食物應充分煮熟,避免吃生冷、疑遭污染或保存期限已過的食物。
2. 勿食用泡過水、發霉或外觀異常(變色、變味)的食物,若罐頭或食品外包裝有泡到污水,應清洗、消毒外包裝後再烹飪。
3. 勿直接飲用山泉水或疑似被污染的水,飲用水應徹底煮沸(至少3分鐘以上)或飲用包裝水(注意封口是否完整)。喝配方奶的寶寶更要注意水質安全,且奶瓶和奶嘴在使用前一定先清洗、煮沸後再使用。
4. 水源及烹煮供餐地點等,應與污染源(如廁所、化糞池)距離 20 公尺以上。公共儲水設施應加蓋且避免人、畜或其他病媒之污染。
最後提醒,如發生腹瀉、血便、黏液便等疑似腸道疾病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避免照顧幼兒或處理食物。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打噴嚏、肌肉酸痛、頭痛或極度倦怠感等類流感症狀時,應戴上口罩,並儘速就醫。
延伸閱讀:颱風、地震、火災 寶寶版完全求生祕笈【颱風水災篇】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