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醫師來幫忙!做對這14件事,寶寶其實不難帶!

經常聽到老一輩的說,有些小孩「很難帶」,總是哭鬧不休、不愛喝奶或吃副食品。小兒科醫師認為,其實「小孩難帶,可能有原因」,應藉由醫師的協助來找出原因,並加以改善,也許可以使父母在照顧寶寶時事半功倍。
醫師來幫忙!做對這14件事,寶寶其實不難帶!

 

常聽到許多大人說「這個寶寶怎麼那麼難帶」,雖然難帶的定義很主觀,但普遍被認為是難帶的特質大多包括:經常哭鬧、晚上睡得很少、白天又不愛吃東西。

寶寶很難帶卻不處理,可能的影響?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劉明發醫師建議,爸媽如果覺得寶寶很難帶,應盡早請教醫師,如果難帶的寶寶在4個月前沒處理好,往後人格發展、行為、情緒、睡眠品質、學習能力等,都可能會受到影響。而且如果不愛吃副食品,味蕾沒訓練好,以後可能會挑食,久而久之,也可能會使營養不均衡、體重較輕、發育不佳。

劉明發醫師表示,6個月~1歲是味蕾的訓練期,應多讓寶寶嘗試多樣化的副食品,以後比較不會偏挑食。其實早在懷孕16週開始,胎兒味蕾就開始發育,孕婦如果吃到味道比較重的食物,羊水裡可能就會有這種味道,例如大蒜,對胎兒的味蕾發育也能提供刺激(不過並不建議孕婦要多吃大蒜,而是應均衡飲食)。

為什麼有些寶寶很難帶?

劉明發醫師指出,以下列舉幾個常見的問題與造成的可能原因、如何改善(但當然也有其他可能原因,建議仍以醫師評估為準):

情境1.沒生病、尿布換了、也吃飽了、也安撫了,怎麼寶寶還是哭不停?

經常是因為寶寶腸道未發育成熟,腸道消化功能失調所造成的問題,通常在4個月左右會逐漸改善。有時候遇到這種問題,父母沒有請教醫師,不知道該怎麼辦,可能會情緒失控而大力搖晃寶寶,容易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而使腦部出血,所以如果能解決寶寶哭鬧不好帶的問題,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發生率應該也會降低。如果有問題,應與醫師討論。

如果沒有生病,發燒、咳嗽等症狀,尿布也換了、餵食與排便也正常、體重正常成長、也經醫師評估過寶寶一切正常,這些常見疾病因素全都被排除後,寶寶卻還是哭鬧不休,腸絞痛的可能性就很高。腸絞痛是腸道未發育成熟所引起的腸道消化不適,好發於出生後2週~2個月的寶寶,大多在3、4個月腸道較成熟時會改善,少數寶寶要到6個月時才會改善。

以前腸絞痛的定義為要符合333症狀(3個月以下、一週哭3天以上、一次哭超過3小時)、並且常在傍晚哭泣。劉明發醫師表示,2016年國際專家相關會議已推翻此333定義,比較新的說法是簡化成「未滿5個月的寶寶,只要符合前述找不出原因的哭鬧,就會被歸為腸絞痛」。但是如果是以前沒有、5月個月以上才發生的不明原因哭鬧,則應該不是腸絞痛,應就醫找尋可能原因。

★如何改善?

腸道未發育成熟或功能失調而使腸道不適,該如何改善?劉明發醫師建議,如果寶寶是喝母乳而常不明原因哭鬧,建議媽咪不要吃或喝太多乳製品,以免透過乳汁影響寶寶腸道(但也不是完全不碰乳製品,而是可以暫時少喝一些試試看寶寶的哭鬧症狀是否會改善,例如:媽咪一天最多喝不超過500C.C.牛奶即可)。

易致敏食物也可以少吃一點試試看(但不是完全不吃,而是暫時減少,例如:原本一餐可能就吃五隻蝦,可改吃一隻蝦),以這樣的方式來觀察寶寶的腸絞痛哭鬧是否會改善。另外,也可以考慮讓寶寶服用益生菌,服用何種益生菌的問題可請教醫師;如果是喝配方奶的寶寶,除了可以考慮服用益生菌以外,也可以詢問醫師是否要更換比較合適的配方奶。

劉明發醫師也補充,有些寶寶可能會吃完後臉漲紅,但還沒不舒服到大哭的地步,可能是因為吃飽消化不好腹脹,雖然不算是腸絞痛,但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寶寶可能會愈來愈不喝奶、或喝奶速度愈喝愈慢。出現這種情況時,爸媽可以依據這兩段腸絞痛的改善方式來試試看。

此外,無論是腸絞痛或吃完後臉漲紅不適,其實還是建議最好就醫,醫師可能會開藥來減緩不適,讓寶寶比較舒服、媽咪也不會感到寶寶那麼難帶。

延伸閱讀:超有效「嬰兒排氣操」!防脹氣、解便秘,圖解教學跟著做

情境2.寶寶喝完奶後很容易溢吐奶,到底是怎麼了?

大多與情境1所造成的原因一樣,往往是因為寶寶腸道未發育成熟,腸道消化功能失調的問題。如果經常溢吐奶,胃酸逆流造成不舒服,久而久之也可能會影響到喝奶的意願。

劉明發醫師指出,溢吐奶有分正常與異常,正常溢奶通常是指喝完奶後,拍打嗝時吐一口奶,寶寶沒有不適、沒有哭鬧、沒有臉漲紅、沒有生病、體重正常成長;而比較嚴重的溢吐奶,則是寶寶吃完奶後2小時仍有溢奶或吐奶的症狀、甚至愈吐愈多,體重不增加或增加不理想,則必須就醫檢查是否有腸功能障礙,腸功能障礙的常見症狀為不愛喝奶、常哭鬧、喝奶的時間拉很長(例如:一餐奶餵一小時)。

如何改善?

劉明發醫師指出,如果容易溢吐奶,應少量多餐(例如:建議原來4小時吃一次,可改3小時吃一次)。此外,吃飽後盡量不要趴睡或側睡,可直立抱、或仰躺時在頭與背後半身墊高30度半小時。如果已經做到這些事,溢吐奶仍沒改善,仍須請醫師評估,有問題要盡早就醫。

喝母乳的寶寶如果容易溢吐奶,建議先詢問醫師是否需要開藥改善,也可看媽咪的飲食是否需要調整;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容易溢吐奶,亦可請問醫師是否需要更換配方奶或服用益生菌。台灣有70%的父母有乳糖不耐的基因,但只有25%的父母會有乳糖不耐的症狀(例如:早上空腹吃完乳製品,因乳糖不耐而可能腹瀉一整天或腹脹、消化不良)。寶寶也可能會遺傳到乳糖不耐的體質,可藉由更換低乳糖配方得以改善。

情境3.夜晚一直哭鬧、不睡覺,為什麼?

劉明發醫師表示,大多是因為夜晚比較安靜、沒太多聲音的緣故。在羊水內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與媽咪的心跳聲,寶寶會覺得比較安心;晚上太安靜,寶寶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因此而睡不好。如果寶寶沒有安全感,建議媽咪可以側身抱著寶寶、肌膚接觸,可以提供安全感、也可以提供觸覺刺激(但不建議讓寶寶趴睡在媽咪的胸前,以免趴睡不慎猝死)。等寶寶睡著後,再慢慢放回嬰兒床。

而且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來說,比較沒有白天與夜晚的區別。當寶寶大約2、3個月大以後,可能會逐漸適應與熟悉夜晚的環境,夜晚會睡得比較久一點。

如何改善?

有些老一輩認為這時候「別抱寶寶,放著讓他哭,哭累自己就會睡著」,但近年來醫師大多建議父母可抱抱寶寶、給予安撫與安全感,有助於使其長大後人格與情緒健全發展,也比較不會容易缺乏安全感

寶寶喝完奶後很容易溢吐奶,到底是怎麼了?

什麼是高需求寶寶?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蔡立儀醫師表示,有些寶寶比較難帶,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高需求寶寶常見的特質為比較黏人、清醒時間很長、比較敏感(例如:對外界聲音等,容易被吵醒而睡不好,又易發怒且難安撫),作息比較不規律。如果寶寶具有這些特質,父母照料時可能會比較挫折、需要較多時間磨合。但前提是必須先排除生理需求與疾病、或前述腸道功能失調等問題,倘若仍不好帶,則有可能是寶寶的氣質所致。但是父母也不用太沮喪,因為高需求寶寶仍有許多優點,例如:高需求寶寶長大後,常會變成熱情有活力的人、喜歡與人相處、精力旺盛,這些都是正面特質。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氣質,建議父母不要過度與他人比較,應接受不同氣質的寶寶,因材施教。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超難帶?「高需求寶寶」跟著醫師這樣帶就對了!(上)

寶寶哭鬧不安時,大人應怎麼做?

蔡立儀醫師表示,當寶寶哭鬧不安時,建議父母先評估寶寶是不是肚子餓了,如果不是,可將寶寶的尿布打開,看看尿布是否該換、有沒有腹股溝疝氣(少數寶寶若本身已有疝氣,可能是因為疝氣卡住疼痛而哭泣。如果腹股溝鼓起來,必須盡快就醫),也要考慮環境是否太熱或太冷、寶寶穿著的衣物是否合適,或是寶寶想睡覺卻無法順利入睡而哭泣,並確認寶寶是否有生病的症狀,如果各種生理需求都已滿足、也沒有生病,應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可考慮採漸進式安撫,先出聲跟寶寶說說話;若無效,可摸摸他或輕拍他;若仍哭泣,則可抱抱他。萬一這些事都做了卻仍哭鬧不止,則應請教醫師。

放任寶寶自己哭泣,可以嗎?

蔡立儀醫師表示,如果已確認寶寶沒有生理需求或不適、只是想要被抱抱或安撫,雖然不建議父母不理會寶寶的哭泣(建議還是盡量要滿足寶寶的安全感),但大多仍會尊重父母決定的教養方式。不過,其實也還是要依寶寶哭泣的方式而定,有些寶寶哭泣時會憋氣,嘴巴發黑、發紺,如果出現這種情形,必須盡快安撫寶寶或抱寶寶,這也表示以後不能放任寶寶自己哭泣了。

如果想放任寶寶自己哭泣,可以嗎?

父母怎麼做,才會使寶寶比較好帶?

劉明發醫師建議:

*4~6個月可開始吃副食品。除非是對特定食物過敏比較嚴重,否則應「少量、多樣化」嘗試各種不同的食物,6個月~1歲為腸道免疫系統及味蕾的訓練期,建議多嘗試各種食物(但蝦、蟹等帶殼海鮮仍建議1歲以後再吃,以免萬一海鮮不新鮮或過敏,對寶寶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大;魚、蛋等則可在1歲前開始嘗試)。而且少量多樣化的飲食方式,也會使寶寶在年齡稍長後,對於不同食物的接受度比較高,比較不會挑食。例如:許多寶寶在副食品階段較少吃青菜,長大後也往往不愛吃青菜。

*1歲以後的食物基本上可以與大人吃的一樣,只是仍應配合寶寶的咀嚼吞嚥能力而切得較小塊、並少量給予,即使稍微有一點調味也可以吃。

*一旦有過敏症狀,例如:嘔吐、腹瀉、起紅疹等,要詢問醫師以後是否仍可吃這種食物。有時候吃完不久後腹瀉或嘔吐,其實不一定是因為對該種食物過敏,有可能是生病或食物不新鮮或其他原因所致,最好還是要以醫師的判斷為準。

*父母不要強迫餵食,最好讓寶寶自己決定要吃多少。

*盡量不要給寶寶空腹吃甜食,以免寶寶腹脹而不吃飯。

*吃副食品一餐半小時~1小時沒吃完,可收走等下一餐再吃,建立寶寶正確的飲食習慣。並且要均衡飲食,不要只給予寶寶喜歡吃的食物種類而已。

*如果有育兒問題無法解決,建議詢問醫師的意見。

*如果懷疑寶寶有腸道消化功能失調的問題,最好先處理好,可先嘗試本文的建議與請教醫師的專業意見。

*夜奶應順其自然即可,每個寶寶皆不同,一般1歲以上可慢慢戒夜奶,通常2歲左右大多不用再喝夜奶了。未滿1歲時,配合寶寶快速成長的需求,則不建議戒夜奶。

蔡立儀醫師建議:

*寶寶白天在睡覺時,也不用將窗簾拉上,保持處於有自然光的環境,如果白天睡超過4小時未醒,建議叫醒寶寶喝奶;寶寶滿月後,晚上不用叫醒餵奶,等他自己醒來要喝奶再餵即可。晚上睡前也不要讓寶寶玩得太興奮,寶寶較易入睡。

*應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坐月子時可親子同室,寶寶哭泣是有所需求的表現,建議媽咪多觀察寶寶,會比較知道寶寶要的是什麼,1歲前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

*多肌膚接觸、多抱抱寶寶,讓寶寶聽聽媽咪的心跳與聞聞媽咪的味道而感到安心,進而建立安全感。

*建議正向思考,其他家人也要給予心理支持與信心,並以實際行動幫助媽咪,讓媽咪可以有時間喘口氣休息一下,重新調整再出發。

*有時候寶寶比較難安撫時,可親餵或給予安撫奶嘴來安撫寶寶(通常出生2週後即可考慮開始使用安撫奶嘴;2週前建議先不使用,是為了避免乳頭混淆)。

延伸閱讀:2~3歲的孩子不配合、貓狗嫌?這樣帶孩子就對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劉明發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蔡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