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聽到「寶寶長得比較小」都會直覺認為是自己吃的不夠多、不夠營養。網路上也有不少讓寶寶變大、變胖的「養胎偏方」,包括喝甘蔗汁、吃牛肉、羊肉、酪梨、榴槤、葡萄…等。但妳知道嗎,胎兒偏小其實不一定是媽媽營養攝取不足,還有可能是先天基因遺傳、染色體異常、臍帶胎盤功能受損、子宮感染等其他原因。
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宋碧琳表示,胎兒偏小的原因可以從發生的時間點來判斷。懷孕初期多半是算錯預產期、特殊基因、染色體異常或是先天性病毒感染。營養不良大多出現在中期,此時子宮狀況不佳、多胞胎或胎盤功能不良也是造成寶寶偏小的可能因素。晚期則可能是晚發型的基因異常(如侏儒症)或子宮胎盤系統出問題。下面就讓我們進一步看看胎兒生長遲滯的幾種常見原因:
遺傳對人的影響很大。如果父母本身體型較小(出生時有可能比較小隻),寶寶在胎內就有可能偏小。若前幾胎懷孕胎兒都有類似的狀況,就更有可能是基因遺傳。不過醫師通常會先做完所有檢查,排除高血壓、感染、免疫疾病等其他因素後才會將寶寶偏小的原因歸因為基因遺傳。
染色體異常除了會合併明顯的腦部或顏面異常,寶寶也有可能會偏小。這是因為染色體異常會連帶影響胎盤功能,讓胎兒吸收養分的能力變差。如果擔心寶寶偏小與染色體異常有關,可以做羊膜穿刺或羊水晶片確認。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一些特殊(或不明顯)的基因異常無法透過羊水晶片檢查出來,所以即便寶寶在超音波下沒有問題,出生後還是要持續追蹤整體發育狀況。
相較於單胞胎能夠獨享子宮內的所有資源,多胞胎在子宮中必須分享營養與空間,自然會長得比較小。不過當雙胞胎體重相差20%以上、一個羊水過多一個羊水過少、血紅素產生變化並同屬一個絨毛膜胎盤,就有可能是雙胞胎輸血症候群(Twin-to-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雙胞胎輸血症候群是兩個胎盤血流互通導致營養分布不均,形成胎兒一大一小、羊水一多一少的情況,通常會採取胎兒內視鏡雷射或重複抽放羊水治療,但不一定有效。較大的寶寶有可能因為血流增加太多心臟衰竭而水腫;較小的寶寶則可能因為羊水愈來愈少而胎死腹中。另一個與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類似的情況是雙胞胎合併無心畸胎(Twin reversed arterial perfusion sequence, Acardiac Twin),也是因為雙胞胎有明顯血流交換所致。
延伸閱讀:在家也能輕鬆進補,獲得滿分營養!居家坐月子,聰明挑月嫂!
文章開頭提到營養不良是大家普遍比較熟悉關於寶寶變小的原因。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組長周育如表示,刻意節食、挑食偏食、只吃蔬果,不吃或少吃澱粉和肉類是孕期營養不良最主要的3個因素。媽咪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在孕期的飲食方式,是否因為聽人家說某種食物好,就拼命吃該種食物?或是為了產後快速恢復身材,只吃蔬菜和水果?抑或為了體重達標,吃一些熱量爆表卻沒什麼營養的速食?這些錯誤的飲食習慣通通都是讓寶寶偏小的元兇。
懷孕以後應該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6大類食物,並從懷孕中期開始每天增加300大卡的熱量(以標準體重為例),這300大卡包括半碗的全穀雜糧類、一份豆魚蛋肉類、一份蔬菜及一份水果。只要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並按醫師指示循序漸進增加體重,就能讓寶寶健康成長。
有的孕婦天天努力加餐飯,每次產檢體重都達標甚至超標,寶寶卻一直長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營養失衡。宋碧琳醫師解釋,「養胖不養胎」的孕婦飲食習慣通常是碳水化合物偏多、蛋白質偏少。此時必須調整飲食比例,多吃蛋白質食物,減少碳水化合物。如果沒有營養失衡,寶寶卻偏小呢?宋碧琳醫師建議,此時可以針對寶寶偏小的部位補充相關營養素。舉例來說,如果是肚圍和腿長偏小,可以多攝取蛋白質和鈣質;頭圍、肚圍、腿長都偏小,則要補充蛋白質、鈣質和碳水化合物,開始調整飲食以後再用超音波持續追蹤寶寶的生長進度。
很多人一聽到醫生說「寶寶太小」就急忙張羅各式補品,早也補、晚也補,卻忽略這麼做可能會讓體重超標、增加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寶寶也可能變得太大隻導致難產。周育如強調,孕期飲食調整還是要看孕婦原先的體重增加狀況及飲食習慣。營養不良的孕婦基本上只要每天增加300~500大卡的熱量就能讓寶寶長大。只要吃對食物,體重增加也達標,就不需要額外攝取多餘的熱量。
孕期體重增加指引 |
||
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 |
孕期建議增加體重 (公斤) |
懷孕中晚期每週建議增加體重(公斤) |
<18.5 |
12.5~18 |
0.5~0.6 |
18.5~24.9 |
11.5~16 |
0.4~0.5 |
25.0~29.9 |
7~11.5 |
0.2~0.3 |
≧30 |
5~9 |
0.2~0.3 |
資料來源/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母體高血壓
高血壓容易造成胎盤血管栓塞,使胎兒無法正常吸收養分。如果本身年紀較大、罹患免疫疾病,或前一胎曾因為妊娠高血壓導致胎兒發育遲緩,最好在懷孕初期就評估孕期罹患高血壓的風險,若有較高機率罹患高血壓,即須開始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幫助胎盤血流保持暢通。
胎盤血流不順有很多可能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高血壓,過度勞累、早期胎盤剝離或母體罹患紅斑性狼瘡、抗磷脂抗體症候群也會造成胎盤血液循環不佳。此時該怎麼處理呢?如果是因為勞累宮縮讓胎盤血流量下降,休息安胎一陣子就能讓血流量恢復正常。早期胎盤剝離的人也可以透過安胎改善胎盤狀況。罹患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除了服用阿斯匹靈,可能還需要施打抗凝血針幫助胎盤血流維持暢通。
在孕期有一些會造成胎兒先天性感染的病原體,包括弓漿蟲病毒(toxoplasmosis)、梅毒(syphilis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腸病毒(Enterovirus)、德國麻疹(rubella)、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及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胎兒愈早感染相關病毒,愈容易引發整體性的生長遲滯,還可能讓某些特殊器官受損甚至胎死腹中。由於目前的醫學治療僅能降低病毒對胎兒器官的影響,很難讓胎兒發育恢復正常,這也表示子宮內部感染在胎兒生長遲滯中屬於比較不可逆的因素。
延伸閱讀:養胎不養胖~懷孕飲食營養懶人包
在上述列出的7項因素之外,抽菸、喝酒、服用特定藥物、先天子宮較小、雙子宮其中一個子宮較小也會讓胎兒成長受到限制。
正因為造成寶寶偏小的原因有很多,醫師在確診過程中通常會做一系列檢查。首先會確定預產期是否算錯、孕期營養是否充足、體重是否正常增加、是否使用額外藥物,接著再做凝血、免疫、血壓及感染檢查,最後檢視胎盤血流。找到原因後再根據胎兒心跳和胎盤血流狀況決定是否讓寶寶提前出生。
不少懷孕後期的孕婦都會有「把孩子養大一點再生」的想法。但誠如前面提到醫師會根據兩種指標決定是否讓寶寶提早出生,什麼時候生還是要看寶寶本身的身體狀況。如果胎盤血流已經達到臨界值,延後生產可能會讓寶寶無法承擔產兆時的宮縮壓力;且生長遲滯的胎兒在產程中心跳變異的機率較高;胎盤功能和胎內環境也有極限,建議孕媽咪還是聽從醫師指示,以免寶寶在被養大的過程中發生危險。宋碧琳醫師強調,嬰兒出生的體重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在某些情況下,出生後再養大對寶寶來說會比較安全。孕媽咪千萬不要太堅持己見,以免到最後得不償失。
宋碧琳醫師表示,胎兒偏小的問題可大可小。只要問題不是出在寶寶身上,基本上透過控制血壓、調整飲食就可以解決。但若是寶寶本身的問題,不但處理棘手,孩子未來的發育也可能受到影響。由於目前的醫療技術很難判斷胎兒偏小
是否是本質上的問題,父母在寶寶出生後必須持續關注各階段的發展進程,特別是翻身、坐、爬、站、走等粗動作,必要時帶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才不會讓寶寶發育的問題愈滾愈大。
延伸閱讀:孕期大吃大喝心情好?小心愈吃愈blue!
只要懷孕前體重達到標準值,懷孕後均衡飲食,前3個月輕微孕吐並不會影響寶寶成長。
有些寶寶只有腿比較短,其他部位發育正常,此時只要多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不需要額外增加熱量。
滴雞精為小分子胺基酸,是很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適合本身沒有高血壓,想要「養胎不養胖」的孕媽咪服用。媽媽奶粉含有益生菌和魚油,在孕期也是很好的營養補充品。
許多不同品項的營養補充品都含有相同營養素(如魚油和藻油),為免單一營養素攝取過量對身體造成影響,服用營養品前最好先查明成分。營養補充品最好以天然食物及液體狀、沖泡式飲品為主,膠囊、錠劑酌量補充就好。
再營養的食物都要適量攝取,尤其是含糖量普遍較高的水果,一天最多吃2~3份(約一個碗公)即可,不要過量,也不要在飯後吃,以免讓血糖飆高。
蛋糕、餅乾、薯條、冰淇淋、奶昔、煉乳、含糖飲料…等都是缺乏或只有少量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的「空熱量」食物。這些食物只會讓媽媽的體重增加,不會帶給寶寶營養。
維他命吃太多,北鼻可能中毒?
維生素A、D是脂溶性維生素,無法經由尿液代謝,若過量有可能中毒。維生素B群、維生素C雖然可以經由尿液代謝,但讓胎兒習慣待在高濃度維生素的環境,寶寶出生可能出現代償反應,形成維生素B群、維生素C缺乏症。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 宋碧琳、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組長 周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