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媽媽陳美齡,專精社會兒童心理學,是教育學博士,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陳美齡以自己的經驗分享並希望提醒新手父母,3歲前不要對寶寶做的10件事!
人生命中最關鍵的時期,是從在媽咪肚子裡開始,有生命之後的1000天。陳美齡提醒,這期間是寶寶身體、頭腦成長最快的時候,得到充分的營養和刺激,將對寶寶產生一輩子的影響。雖然每人的腦細胞數量差不多,但腦細胞與腦細胞之間的突出(神經元),每個人的數量都不同,讓寶寶看得多、聽得多、吃得營養,給予新的東西和刺激,腦細胞的突出便會成長。陳美齡表示,3歲前是突出成長最快速的時期,父母可於此階段盡量多跟寶寶講話,陪他們唱歌、玩遊戲,有機會多帶他們見一些朋友,給他們多一點刺激,當寶寶頭腦發展得更快,說話速度與能力也會提升。
至於1歲前寶寶的照顧,陳美齡給予新手父母哪些建議?她強調,如果可以,寶寶6個月前請盡量餵母奶,不但給寶寶最好的營養,並可達到最佳的消化和吸收。陳美齡三個兒子都喝母奶到一歲以上,除了帶給他們親密感,也能感受媽媽滿滿的愛。
另一方面,寶寶哭泣能不能抱呢?雖然每個專家看法不同,然而陳美齡認為,剛開始當媽媽時,常不知道寶寶為何而哭,但慢慢地,媽媽會知道寶寶哭聲表達哪些需求,如肚子餓了要喝奶、太冷、太熱等,每一種哭聲都有點不同,只要滿足需求,寶寶就不會哭。還有一種情況,可能他就是愛媽媽,希望媽媽能抱抱他,這也不是壞事,寶寶無法表達才會哭,如果沒人理他,他有多無助!所以能抱就多抱他吧,父母能抱孩子的時間並不長,也許此時會很辛苦,但日後回想絕對是一段溫馨歲月。
有些父母喜歡用嬰兒語、疊字跟寶寶說話,陳美齡提醒,其實並不需要這樣,用嬰兒語說話不會讓寶寶更了解,反而讓他以為大家都是這樣說話,造成表達力、理解力變慢。寶寶學說話的方法,就是聽旁邊的人的說話,因此只要用正常說話方式跟他說話即可,他自然而然會模仿大人的用語,長期用嬰兒語會讓他學得比較慢。
寶寶在聽!講話時別當他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寶寶雖然還小,但理解力卻很高,「不要以為1歲多寶寶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於是大人就當他不存在地說話,他在聽,而且他會學,所以要小心,如果不希望他學的事,就不要做。」陳美齡提醒,越早跟寶寶說話最好,而不是一味認為大人說話,小孩不要聽。
陳美齡與三個兒子說話,從沒用過嬰兒語,三人的語言發展都很快,家中英、日、中文三種語言並用,孩子會選擇一種最喜歡的語言,學得最快、最好,大兒子說日文說得較快,小兒子英文說得較好,二兒子則都差不多。陳美齡形容,跟寶寶說話時可望著他,並跟他說清楚,也許他無法百分之百明白內容,但他就是能聽懂。三個兒子中,小兒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最快,因為有兩個哥哥跟他說話,孩子話通常說得比大人多,因此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父母請不斷地跟孩子講話吧!
第2件事:不要只是大人之間的談話
當大人之間談話時,不要跟孩子說:「你們去玩吧!」要訓練孩子聆聽、教孩子聽人說話,談話之間可問他們:「你覺得怎樣?」讓孩子適時加入大人間的討論,有時大人間的談話加入一個小朋友,會變得非常有趣,而孩子也會慢慢地把話越說越好。孩子一開始面對大人的提問,會想一下再發表,過程之中會訓練他們專心聆聽、集中注意力,對他們日後上學很有利。往後老師說話會聆聽,聽完有意見也會表達,這樣的學習,往往都是在小時候和大人一起說話時累積起來的。
第3件事:不要對孩子感到不耐煩
孩子沒有大人做得那麼快又好,因為他們還在學,要欣賞他們的成長,別在一開始就不高興。孩子跑來跑去、一直問東問西,父母覺得很煩,但如果他坐著不動,或對任何事都沒好奇心,你會更煩惱。假設他真的無法安靜,帶給別人麻煩,你可以教他,可是不要不耐煩,孩子本來就須要耐心教導,換個角度想,煩躁的心態就會轉換。
如何與3歲以下孩子溝通?陳美齡認為,跟他們說清楚,他們就會明白。陳美齡大兒子在1歲多時,曾拿著栗子往地毯上擦,她告誡兒子:「不可浪費食物!」並拿出非洲孩子的照片,指著說:「這些孩子都沒有東西吃,多瘦,你還這樣浪費吃的嗎?」兒子望著她,看著照片,並用小手摸了摸照片。許久後,他把栗子遞給媽媽,從此以後再也不這麼做。因此,只要多點耐心,跟他們說清楚,他們終究能明白父母所表達的意涵。
第4件事:不要小看自家的獨特「暗號」
「暗號」是指在家才做的事,例如,陳美齡很喜歡抱小孩跳舞,兒子們長大後只要聽到跳舞的節奏,都會彼此會意微笑。此外,陳美齡一年會在家舉行一次吃餃子比賽,從早上開始包餃子,晚上煮來吃,看誰能吃最多餃子。
夫妻倆也會編故事唸給兒子們聽,創造許多只屬於家裡的回憶。她強調,「家庭就是有人愛我,也有愛的人。身為家中一個成員,代表我不是孤獨的,有這樣的感覺後,碰到挫折時,會比較容易再站起來。」至於如何讓家庭有愛的感覺?可進行家庭成員共同完成的活動,如同宗教團體一起唸經、唱歌、立下很多規矩,一起做一樣的事,就會感覺安慰、受到保護。當很多回憶只有家庭才有,當孩子面對挫折,想起家裡的事,會覺得溫暖、有很多人愛我,也會肯定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因此自家獨特的「暗號」很重要。
第5件事: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吃飯
「吃飯,不是吃飽就好!」陳美齡表示,「與寶寶吃飯時,最好一起吃,通常寶寶會喜歡吃大人的食物,這也是幫助他喜歡吃東西的方法。」利用吃飯時間跟寶寶聊天,如果他今天吃得不好、沒有說話,可以問他:為什麼呢?每天跟寶寶吃飯,久了寶寶心裡面的事,透過身體訊息就會知道,吃飯是最好觀察寶寶的時間。陳美齡每天都會親手做飯給家人吃,因為幫寶寶做飯、跟他一起吃飯,是最能表達愛的方法,也是家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第6件事:不要對孩子挑食過於囉嗦
很多媽媽會堅持孩子不能挑食,但陳美齡卻認為,若寶寶不喜歡一樣食物,可以找替代的食材,不一定要強迫寶寶吃。譬如,他不喜歡紅蘿蔔,可以找一種與紅蘿蔔營養價值差不多的食材,讓他兩種挑一種吃,因為越逼他吃越有反效果,會讓他離那個食物越遠。如果寶寶不愛喝牛奶,可換喝豆奶,幫他找到替代食物,最重要的是讓他知道該吃哪些營養和食物,幫助他學習照看自己身體,而不是逼他吃,父母無法一輩子盯緊他。
第7件事:不要期望和孩子成為朋友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包括養育、保護生命、呵護孩子成長,以及聆聽他們說話,這些只有父母能做,朋友不可能百分百做到。雖然親子能像朋友一樣交流,可是父母與子女間絕對不僅如此,孩子做錯事,父母也有責任,孩子有父母,才能安心長大。
陳美齡強調,當孩子的朋友,對父母來說可能比較輕鬆和開心,但孩子可能失去全心全意保護的人,父母也有可能失去尊嚴和責任感。朋友不能完全依賴,而父母就像港灣,可給孩子永遠的依靠,尤其朋友能夠選擇,然父母、孩子不能換,這關係是神聖的。陳美齡與三個兒子感情很好、常會一起玩,但他們知道她是媽媽,會保護他們,即使三人已長大,也能體會媽媽的愛,並反過來保護媽媽,成為良好的互動關係。
第8件事:不要把學習與遊戲區別開來
玩,也是學習,能做到這樣是最好,因此媽媽玩的時候,同時給予寶寶學習的功課,這樣子他便不會覺得學習是辛苦的,陳美齡用這種方法教育三個兒子,邊玩邊學習,長大後他們都進了史丹福大學。她認為,小時候這樣教育孩子,也養成三個兒子常在吃飯時跟爸媽分享事情,「跟他們吃一頓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吃飯不但是一件快樂的事,同時帶領父母進入孩子的世界。
第9件事:不要只重視結果
雖然三個兒子都考上史丹福大學,是一個耀眼的成果,但對陳美齡來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只重視結果,重要的是所經歷的過程。」如同打球不一定要贏,重要的是鍛鍊身體、交朋友,以及大家一起努力的時光。她表示,「只看結果的評價方法,只會培養出許多毫無個性、相似的人。」透過陪伴寶寶玩樂,找出他有興趣的事,引導他一生都是學習。
第10件事:不要用物質作為獎勵
「如果孩子做得好,只是希望有獎勵,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陳美齡提醒,「給孩子物質當作獎勵,他會想,下一次我還要什麼呢?當要求越來越多,如果某一次不給他,他就不做了!」這是錯的,不能因為獎勵才做事,應該要為了有成就感、滿足感才是對的。
陳美齡從小教育三個兒子,做得好本身就是獎勵,如果孩子盡力去做,真的很想獎勵他,不需要給他實質的東西,而是跟他一起做些什麼事,給他陪伴的獎勵。她常邀兒子去散步看星星,路上給每人買一支冰棒,在公園邊吃邊聊天;還有一次,晚上9點多帶他們去踢10分鐘足球,這都是孩子很喜歡的獎勵方式,也會成為記憶中美好的一部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游資芸
照片提供/三聯書店(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