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疑似攻擊人的問題行為
他存在著一個非常困擾主要照顧者與學校老師的行為,那就是經常在無意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雙手抓傷別人,加上帶有尖銳的指甲,所以被抓傷的部位輕則脫皮,重則見血。當下我的處理方法是先觀察他為何要抓人,然後發現只要當他出現抓人動作前,拿出了一顆沒充飽氣的橡皮球讓他用力抓柔,當他滿足後,就可以回到原本的活動之中。當然,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一般典型發展且年紀較小的孩子(通常發生在3歲以前)也可能出現用類似的行為,這也是許多家長都曾跟我訴說過的問題。當孩子出現「疑似」攻擊人的問題行為時,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需要立即強力制止嗎?
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如果大人採取硬碰硬的處理方式,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會變本加厲,甚至產生連鎖反應,出現其他的問題行為。回過頭來想想,如果今天您遭遇不如意的事情而怒火沖天,但周遭的親朋好友不僅沒有安撫您,又指責您動怒是錯誤且不理性的行為時,在氣頭上的您,會有甚麼反應呢?而硬碰硬的處理方式,有時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衍生出「大人也跟著怒火中燒」的狀況。
在這裡,分享我通常使用的處理策略與步驟,您不妨也可以嘗試看看。
1.以不變應萬變
對於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大人絕對不能亂了分寸,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保持冷靜,整理頭緒仔細想想過去曾經學過或使用過的處理策略,並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固定方式來因應(註:嚴禁使用暴力)。此外,如果大人自亂了陣腳,您的不安與情緒起伏也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後續的表現。而我,總是會先以自己最拿手且固定的方式來試著處理,也就是接下來即將分享的幾個步驟。
2.按兵不動
在穩住自己的陣腳、喚醒腦中的標準處理流程後,通常我第二步採取的策略會是「按兵不動」。急著處理又用錯方法,反而可能火上加油,一發不可收拾。有時,孩子或許只是藉由錯誤的方式在尋求關心、想與人互動或想觀察大人的反應,如果我們適時的忽略或不給予任何的反應,他們在嘗試幾次問題行為後,可能就會自討無趣而停止。如果問題行為還是持續發生時,您可以採取下一個步驟「察言觀色」。
3.察言觀色
只要孩子沒有立即性的危險(例如頭撞牆、拿著尖銳的物品等),可以試著先觀察他們當下的眼神、表情、聲音與動作模式。有些孩子可能也會先觀察大人的反應來決定下一步要採取的行動。此外,語言發展尚未成熟的孩子,可能因為無法用口語適切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生氣或難過時,會以較不適當的肢體動作來表達,例如打人、吐口水、打自己等。您或許可以先試著觀察孩子在出現負向後有沒有以下的後續行為產生,再決定下一步採取的動作。
4.轉移焦點
讓孩子或大人自己先跳脫當下的情境,找一件平時孩子喜歡且可以勝任的遊戲或玩具來轉移他的焦點,讓孩子的專注力投入其他活動之中,在過程中大人可以用正向回饋的方式跟孩子恢復良好的互動。
5.平心靜氣
逐步觀察孩子是否已順利投入正向的活動,且情緒已逐漸平復。當孩子與大人皆已心平氣和時,在活動中或結束後可以跟孩子討論剛才出現問題行為的情境,並有耐心地教導正向的行為或說明問題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玩具會壞掉、別人會痛或生氣等),謹記絕對不是威脅孩子下次發生同樣行為會被處罰唷!
現職: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專長:視覺專注力、職能治療
經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職能治療師、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彰化縣身心障礙鑑定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