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臍帶或舌繫帶,都是媽咪在照顧新生兒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尤其是臍帶的照護方面,媽咪應該注意什麼?如何避免感染?舌繫帶的長短是否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發音問題?出現哪些狀況才需要治療?透過小兒科醫師為您做詳細說明。
臍帶是媽咪肚子裡聯繫胎兒和媽咪的一條管子,裡面有血管,包括兩條動脈、一條靜脈,為媽咪提供胎兒營養支援的管道。寶寶出生後會哭,可以自行呼吸,這時候會將臍帶剪掉,用夾子夾住再剪斷,並且進行消毒,之後必須保持乾燥,等待臍帶自動脫落。
重視清潔、保持乾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醫師張璽指出,媽咪出院回家,每天幫寶寶洗澡後要將臍帶輕輕拭乾,使用含75%的酒精進行消毒,臍帶要盡量保持乾燥,才會掉得比較快。清潔過程會使用紗布、棉花棒,媽咪還要注意臍帶有時表面乾燥,但裡頭可能還是濕的,清潔時必須翻開,裡面也要擦乾,才能維持乾燥。
通常臍帶在出生1~2週後會掉落,也有拖到3、4週才脫落,有些家長處理很好,臍帶掉的比較快。假如出生已經4週,臍帶還沒掉,最好請醫生檢查,這種情形較少見,有些與免疫功能有關。如果是先天免疫不全,傷口的恢復會比較慢,但也有可能發生感染。基本上,臍帶若照護不當,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臍帶感染:清潔消毒做不好,可能出現肚臍發炎。家長千萬不可忽視感染問題,若感染黃色葡萄球菌,嚴重可能造成血小板減少,最後導致敗血症,尤其是抵抗力低弱的早產兒,臍帶的照護要特別小心。
‧出現肉芽:照護不周可能出現肉芽,突出的肉芽不斷和衣服磨擦,表皮容易感染、出血。假如肉芽持續1週未乾,必須就醫做處置。
照護觀察重點
臍帶還沒脫落前,家長在照護過程中,應該觀察的重點如下:
‧皮膚紅腫:若寶寶臍帶及周圍皮膚出現紅腫,即為發炎徵兆。
‧出現分泌物:分泌物可能沾粘在尿布上,家長換尿布時要多留意。
‧發出臭味:洗澡時聞聞看,如果有臭臭的味道,看起來又濕濕髒髒,也可能已經發炎。
‧紅疹:如果感染葡萄球菌,細菌會釋放出毒素,皮膚會出現紅疹。
‧發燒: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寶寶會開始發燒,檢查發現血小板下降。
發炎治療
臍帶發炎大部分只需擦拭外用藥膏就能改善,少數出現全身性症狀的寶寶,甚至住院採靜脈注射方式給予治療。絕大部分的寶寶出生後在護理師細心照護下,以及提供媽咪完整的衛教指導,發生感染問題的案例並不多,最重要的是保持皮膚乾燥。如果是早產兒,照顧上要多小心。
有些家長會在意寶寶的肚臍是否漂亮,張璽醫師認為,只要保持乾燥,外觀多數不會太醜。有時家長會發現寶寶肚臍特別凸出,這是因為肚臍下的腹壁未完全成長,只要寶寶一哭,肚臍就會鼓起,這是在臍帶脫落後才會發生,出生2、3個月時比較明顯,到了7、8個月慢慢變小至正常,大多會自行恢復。假如鼠蹊部疝氣,便無法自行恢復,必須開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