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情緒控制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包括語言、情緒表達、自主能力等,想要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必須仰賴後天良好的環境與適當的教導,同時父母也應該了解孩子的發展歷程,視狀況給予需求上的滿足,才能穩定其情緒,降低失控行為的產生。
可言心理諮商所所長梁仲怡表示,嬰兒出生時,以生理需求為主,包括吃飯、睡覺等,隨著年齡成長,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各種能力逐漸發展,情緒也逐漸分化,需求自然會增加。當需求沒有被了解或滿足,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而沒辦法說清楚時,孩子往往會採取亂發脾氣或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以1歲以下的嬰兒來說,生活以吃喝拉撒睡為主,還不會使用語言表達,只能以聲音表達,例如:尿布濕了就哭鬧、想睡覺也哭鬧等。
孩子1歲後,開始進入語言學習的階段,然而,因為語言能力有限,在表達上有困難,因此,若遇到挫折,自己無法解決又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時,就會採用生氣、吵鬧、哭鬧等不當方式。從孩子2歲開始,雖然語言能力較強,但在表達上仍有許多困難,加上此時已經具備基本的學習與模仿能力,也了解一些基本生活,因此,會想要自己完成一些生活事務,展現自主能力,例如:自己吃飯或爬樓梯等,但遇到挫折時,往往因為說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及內心感受,便可能出現亂發脾氣、亂摔東西或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等失控行為。對於3歲之後的幼兒來說,語言與表達能力雖然已經大幅進步,不僅生活越來越豐富,情緒感受也越來越複雜,當孩子想要的願望無法達成,甚至被拒絕時,像是父母不准孩子購買玩具、不可以吃零食等,由於慾望沒有被滿足,孩子就容易用哭鬧的方式發洩自己悲傷的心情。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四步驟搞定不哭鬧
孩子會失控的原因,大致上可分為三種,包括需求沒有被滿足、無法清楚表達需求、他人不懂自己的需求,建議父母應該先給予孩子安定的環境,並且了解和滿足孩子的需求,才能預防孩子失控,以下針對常見幼兒失控7種狀況做說明。
孩子之所以不好好吃飯,敲打餐具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肚子還不餓、想要玩,以及敲打餐具會發出聲音,覺得很有趣,或者想要找吃飯以外的事情做等。
當出現這種情形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餐具是用來吃飯,而不是拿來敲打,用餐具示範吃飯的動作或協助孩子使用餐具吃飯。梁仲怡所長補充,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坐著吃飯是一件單調的事,因為孩子就是喜歡玩或動來動去,建議父母可以在不影響孩子食慾、消化與吸收的情況下,在餐桌旁放1~2個簡單的小玩具,例如:小車子、小玩偶等,讓他稍微玩一下,即能好好吃飯。
當孩子可以獨立坐在餐桌椅上吃飯,父母就要慢慢訓練養成定時用餐的習慣,並且準備一個專屬的用餐位子和餐具,告訴孩子這些是屬於他的吃飯用具。此外,在用餐時間快到時,父母亦可先提前告知10分鐘後要吃飯,讓孩子先做好心理準備,慢慢暫停手邊的事務,例如:看到一半的卡通、玩到一半的玩具等,長期下來便能建立良好的吃飯規矩。
延伸閱讀:避免養出暴力兒!專家教你這樣處理兒童暴力
通常孩子睡覺前吵鬧不休的原因,包括還想玩具、睡不著、想要聽故事或與爸媽同時就寢,或是身體不舒服,也可能平時就寢時間不固定等。
當孩子睡前吵鬧不休時,父母應先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再根據原因解決,例如:若孩子還想玩玩具,就跟孩子說:「媽咪知道你還想玩,可是已到睡覺時間,我們要睡覺了。」接著讓孩子選擇自己收好玩具或媽咪陪著一起收玩具,向玩具說晚安,安撫孩子的情緒。
事實上,幼兒需要一套標準的生活準則,建議父母應該幫孩子建立一套適合孩子生活的生理時鐘,讓孩子養成準時上床的習慣。睡前盡量讓孩子從事一些較靜態的活動,緩和孩子的情緒,才不會因為玩得太興奮而睡不著覺。此外,白天時亦可讓孩子多活動、消耗體力,晚上累了自然就不會吵鬧,乖乖去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