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習慣的姿勢,無論是看電視、滑手機或讀書,但若姿勢不正確,長久下來就會對骨骼造成傷害。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小兒物理治療師白宜珊表示,幼兒0~5歲之前,在地板玩遊戲的時間很長,坐得穩是影響骨骼發育的重要階段。大約6、7個月的寶寶,便能獨自坐穩,因此,當寶寶學會坐之後,父母必須開始注意坐姿問題,有些孩子喜歡採取跪坐姿勢,使兩腿形成英文字母「W」狀或將兩腿壓在屁股下,這種姿勢坐久了,可能會讓孩子將來走路變成內八字腳(正常走路姿勢為腳尖朝前或微向外約5~10度),此為「W型坐姿」。事實上,「W型坐姿」也常見於電視機前的孩子,因此,在國外又被稱做「Television sitting」(電視兒童坐姿)。
一般正常的寶寶都依循古人說的「七坐、八爬、九發牙」,1~1.5歲學會放手走路,1.5~2歲會稍微跑步,2歲後開始會跳躍。整體而言,2歲之前是粗大動作快速發展的階段,無論是學習爬行、站立或走路的時期,可能在姿勢變換的過程中,出現「W型坐姿」,例如:爬一爬就往後跪坐下來或站著再蹲坐下來;或是由於軀幹力量與坐姿平衡尚在發展階段,幼兒會選擇底面積較大、身體不太需要出力支撐的「W型坐姿」。不過,此現象應會隨著幼兒動作與肌力的發展而逐漸消失。然而,在年紀較大的孩童也會出現「W型坐姿」,原因不外乎肌肉張力低或肌力不足,以及長久習慣所導致,都可能影響到骨骼發育。
然而,看似平常的「W型坐姿」,一旦衍生成習慣後,對正在發育階段的孩子會產生不良的後遺症,不僅造成站立或走路的姿勢異常,更可能傷害脊椎,進而產生心理問題。
延伸閱讀:4運動+8疾病,寶寶骨骼發育的關鍵點
「W型坐姿」是非常傷害髖關節的一種姿勢,當雙腳往外張開坐下時,大腿骨會過度的向內旋轉,內側的肌肉過度緊縮,外側的肌肉會被拉扯,且會對髖關節面造成壓力,使肌肉骨骼失衡,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站立或走路的姿勢異常。對於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髖關節不穩定的孩童來說,更可能導致脫臼,因此,更應該盡量避免「W型坐姿」。此外,若孩童有髖關節脫臼或先天發育不良問題的疑慮,應立即前往骨科或復健科診斷,確認是否需要開刀復位或其他治療處置。
通常肌肉張力低張、不喜用力或肢體力量較為不足的孩童,容易會出現髖關節的鎖定,且全身肌肉較不需用力,因而形成「W型坐姿」,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腰背、腹部的肌肉力量較差,臨床上顯示這樣的孩童也常伴隨平衡感差、動作協調不佳的問題,例如:走路、跑步常跌倒,體力相對較差,肢體展現不靈巧,進而影響到就學時期的體育課表現,造成同儕恥笑,進而影響自信心。
如果孩子長久習慣於「W型坐姿」,就容易增加大腿骨、小腿骨內轉的角度,造成骨骼排列異常,可能會發展成X型腿、站姿和走路呈內八或足弓塌陷,甚至影響脊椎姿勢。
然而,在動作發展的過程中,孩子會隨著腿型與肌力的發展而影響走路姿勢,直到6歲之前都可能有所轉變,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對於孩子的內八是否需要矯正、治療,應該經過專業(復健科醫師、骨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等)評估,依照實際情況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處理策略。
扁平足不一定是遺傳,也可能是肌肉低張引起。雖然「W型坐姿」造成扁平足並非絕對,但大、小腿內轉的坐姿可能會演變成X型腿,而X型腿會讓孩子的重心與施力位置偏向足掌內側,加上踝部、足掌力量不足,長期下來足弓受到壓迫會逐漸塌陷,就形成所謂的扁平足,產生腳痠、走不久、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
如果造成X型腿、足弓塌陷或足跟歪斜,透過醫師與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後,給予合適的鞋子與鞋墊建議。診斷輕微者,可選購市面上有足弓、足跟支撐的運動鞋即可;嚴重者則必須客製化鞋墊、鞋子以支撐足踝,讓足踝在正確的位置下使力,肌肉力量得以有效的運用,減少腳痠、腿痛之情形。
「W型坐姿」通常是因為肌肉張力低下與肌肉力量不足,因此,容易導致姿勢不良,經常伴隨肚子前凸、胸椎後弓(即是駝背)的情況發生,特別是經常駝背的孩子,代表軀幹肌力與肌耐力不足,身體會找到更多偷懶的方式,不知不覺習慣性的向某一面傾倒,隨著年齡增長,容易造成脊椎側彎。肚子前凸、駝背等不良姿勢可以透過力氣訓練與伸展運動來矯正,例如:腹背的力量訓練、背部貼著牆壁站、背部伸展等。
幼兒的腿型發展過程
當寶寶還在媽咪的子宮裡,因為空間有限,腿部向內彎曲,導致出生後,在視覺上幾乎都是呈現O型腿,膝蓋無法併攏。2歲之後,生理性的O型腿會逐漸消失,腿型變得比較直一點,但在2~4歲之間又會形成A字型,或可能變成X型腿,角度會稍微內轉,直到6歲左右才逐漸恢復、定型。
在腿型發展過程中,若形成內八的走路姿勢,可以觀察基本力量是否足夠、走或跑是否靈活,如果一切正常,就不用太過擔心。若容易跌倒或學齡期仍維持X型腿,甚至還是O型腿,建議家長應帶孩童就醫檢查。
想要預防「W型坐姿」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父母培養寶寶正確的學習坐姿觀念,通常 6~8個月的寶寶會自己坐起來,代表軀幹肌肉有力氣、坐姿平衡沒問題,10~12個月的寶寶想站立,12~15個月想放手站或已經可以放手站幾秒。原則上,孩子在成長發展上會自然而然發生,切勿過度保護,減少不必要的攜抱,例如:寶寶一哭就馬上抱起來,或者擔心地板髒而不讓他在地上練習爬等,此時父母應該給予安全的環境,增加孩子活動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運用自身的力量來成長。
過程中若出現「W型坐姿」,也無須太過緊張,這也可能是成長發展期姿勢變換中的短暫過度期,除非2歲後仍經常出現此坐姿,甚至跌倒情況頻繁,再請專業做評估及治療。此外,提醒家長不要過於心急要求盡早孩子學站、學走,應該視孩子的發展過程,只要孩子準備好,時間到了自然就會走,不建議家長以強迫方式過早讓孩子站、走,避免軀幹與下肢力量發展尚未完全,反而增加不正確的姿勢發生,造成負擔。然而,若發現孩子已經習慣「W型坐姿」,父母也不要太驚慌,及早發現、及時糾正,就能減少上述問題出現的機率。
0~5歲的幼兒是地板活動最多的階段,一旦發現孩子有「W型坐姿」,必須立即糾正,提醒或協助孩童變換坐姿,導成以下的正確姿勢。
‧盤腿坐:雙腿向內彎曲、交叉坐姿,這是一開始寶寶練習坐時最鼓勵的坐姿。
‧半盤腿坐:一條腿伸直,一條腿向內彎曲。
‧環坐姿:坐在地上,雙腿的腳掌相對貼合,形成環狀。
‧V坐姿:雙腿向前伸,呈現V型的斜狀。
‧長坐姿:雙腿往前伸直,呈現平行狀。
‧側坐姿:先採取長坐姿,再將雙腿彎向同一邊。
以上6種坐姿可多鼓勵孩子輪流換坐,因為不同坐姿所鍛鍊的肌肉群不同,如果已經習慣「W型坐姿」,剛開始切換成其他坐姿會不適應,家長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以新坐姿玩耍,讓他們逐漸適應,並且採取柔性勸導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千萬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反而使內心產生抗拒。
若仍無法改善孩子「W型坐姿」的習慣,建議替孩子準備適合體型的座椅,坐椅子可避免「W型坐姿」的發生。
白宜珊治療師指出,長期觀察下來,如果孩子在2歲之後,已經發展出站立、走路的能力時,「W型坐姿」還是很常出現,且平衡較差、容易跌倒,或有上述提及的姿勢不正確之疑慮,建議家長帶給復健科評估,若確診為肌肉張力低張、肌肉力量不足所導致,可經由復健強化孩子肌肉張力與肌力,進而改善坐姿。
事實上,家長除了要給予安全的空間讓孩子學爬行、學走,也要陪伴孩子到戶外活動,增加跑、跳的時間,例如:公園的遊樂設施、爬山等,在玩樂中也能訓練孩子肢體力量,減少懶得動的機率。另外,提醒家長勿輕易嘗試替孩子伸展或矯正動作,因為做法不一定正確,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許多專業的訓練動作仍須交由專業治療,根據實際狀況做評估,才能在正確的動作上,做出有效的訓練。
發展遲緩易出現「W型坐姿」?
臨床發現,有些腦性麻痺或發展遲緩的兒童會有習慣性的採用「W型坐姿」,這是因為孩童有肌肉張力異常、肌肉力量不足、姿勢不穩定的問題,因此,家長須觀察孩子在動作發展(如七坐八爬)、語言能力是否為正常,若有疑慮,建議請專業進一步做評估,但習慣採用「W型坐姿」並不等於發展遲緩,家長不可混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復健科小兒物理治療師白宜珊
模特兒/活潑弟弟有翔(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攝影/檸檬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