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都不跟別人玩... 孤僻5原因,三招讓孩子學會合群

「孩子怎麼不太愛說話?」、「我的孩子好像比較喜歡獨處?」對於上述這些表現,家長難免感到憂心,怕小孩太過孤僻會影響往後的學校生活與人際關係,透過專家的指導,教爸媽培養孩子合群的好性格。
孩子都不跟別人玩... 孤僻5原因,三招讓孩子學會合群

 

「為什麼孩子的個性好像不太喜歡跟人相處?」、「在一群同齡孩子中,總是自己玩自己的?」、「看起來好像很難相處?」

面對這些不合群的表現,通常會冠上「孤僻」這兩個字。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指出,幼兒的發展在3歲前是屬於平行遊戲時期,會各玩各的,比較以自我為中心,而非合群為主,接觸的人僅是身邊的照顧者,例如:父母、祖父母等;到了4歲以上,開始有合作性遊戲,就必須慢慢學習合群,若此時仍難以和人相處,才被稱為「孤僻」。事實上,「孤僻」是成人因為孩子的表現不符期待,展現出不合群的行為,所賦予孩子的一個負面名詞。

事實上,「合群」並非兒童天生就擁有的能力,需要靠後天養成。由於人是群體動物,因此,從小養成合群的概念相當重要,若孤僻而不合群,可能對往後的人際關係、社會發展都造成影響。幼兒5歲後,會從原本的個體生活進到與同齡孩子的群體生活,例如:幼兒園,就必須走入合群的階段。然而,當環境改變時,每個孩子不一定都能馬上適應,有些人可能依然故我,對他人正在進行的遊戲不關心,此時幼兒園老師會想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常態性讓孩子習慣「這件事需要大家一起完成」的生活。除此,也得仰賴平時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應該給予孩子「有伴」的環境,在日積月累下,養成合群的觀念。

延伸閱讀:你家寶寶屬於哪一種氣質?因材施教.教養大解密

通常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兒童本身的性格導致,更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找出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

許多家長因為不了解孩子,總是會替他們貼上負面的標籤,尤其是當孩子展現出不合群的態度,一味的責備、謾罵,甚至取笑,都可能造成他們面對群體更加退縮和逃避,一般來說,性格若孤僻、不合群,會影響到日後的人際關係。雖然在0~3歲的幼兒發展過程中,人際關係並不明顯,但卻是發展萌芽期,因為幼兒的能力有限,同儕間互相幫忙的機會不多,也不太會自己解決問題,此時對人有友好的感受非常重要。如果有過不愉快的經驗,缺乏正面的情緒,上學後與他人互動的意願就會減少,只喜歡獨自遊戲,不懂團體合作遊戲的樂趣,沒有同儕、友伴的相互學習,漸漸的會喪失自信心。

除此,學齡前一直未學習跟人相處,到了上學後不懂得如何與同齡孩子互動,也會導致表面上的不合群。通常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有很多,不僅兒童本身的性格導致,更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1.性格內向

有些孩子天生的氣質就屬於較敏感、退縮,面對新環境難以適應,在發展過程中,可能不樂於接觸新的人、事、物,需要較長的時間調適,因此,他們在群體中會顯得安靜、膽小、喜歡獨處。這類的孩子也可能容易被忽略或經常被欺負,多次的負面經驗後,就不會認為與他人相處是開心、正向的,像是成人給他玩具、零食時,會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或者其他孩子主動打招呼,也可能視而不見。

改善方法

羅秋怡院長表示,個性內向並不一定是負面的性格,這類的孩子只是無法一次面對那麼多人,有些人只是比較喜歡獨處、思考,對聲音可能較敏感、討厭吵雜,也許在少數人的團體中就能夠互動,建議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接觸他人,但毋須勉強。以參加一場生日宴會為例,人數的多寡無法控制,孩子在活動中可能表現不太自在,此時家長可以先和孩子預告結束時間,他就會知道自己只要忍耐一下即可。此外,可以提醒孩子看到他人要微笑或打招呼,保持禮貌的社交性動作,無須勉強孩子要喜歡那樣的場合。

2.家庭環境

進入學校生活前,幼兒不論是身體發育或觀念的養成,都是家長給予,若在家中父母對孩子採取忽略的態度,平時互動貧乏,孩子經常自己玩,缺少文化刺激之下,孩子的合群並未受到啟發,因此,當孩子進入團體活動時,必須與他人玩合作性遊戲,孩子就不知道該如何互動,在他人眼裡,便被認為孤僻、不合群。除此,家長在平常表現較為嚴肅,壓抑孩子的情緒,甚至因為小事經常對孩子打罵,使孩子對父母心生畏怯,心情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導致孩子更加不願說話,造成孤僻性格。

然而,現代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較為寵愛,總是給孩子想要的和最好的,養成習慣後,與他人接觸就不懂得開口詢問、配合與忍耐,更不知道輪流、等待的道理,許多行為舉止表現粗魯,也會讓人不喜歡,不受到他人歡迎。

改善方法

對此,家長與孩子平時應該有親子互動的時間,才能培養孩子一些正確的觀念,例如:想玩別人的玩具時,要詢問對方出借的意願,否則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不曉得如何與他人相處;或者孩子較自我為中心,甚至會口出惡言,家長必須教導孩子與他人和緩說話的方式。

3.發展遲緩

幼兒的發展落後同齡孩子,也可能影響性格,因此,要注意孩子是否有發育遲緩的問題,例如:語言遲緩、智力低落等。進行遊戲時,可能會因為聽不懂指令、無法順暢表達想法,甚至因為發育趕不上其他同齡孩子,無法從互動中獲得快樂,久而久之,亦會造成孩子內心缺乏自信,不想參與群體遊戲,在外顯行為上看起來較為孤僻。面對孩子這樣的表現,家長必須給予更多關心,透過孩子與其他同齡孩子的互動過程中,觀察發現是什麼原因使孩子不想參與。

若家長發現孩子的肢體動作不協調,可能是孩子的感覺統合發育較為緩慢,體力追趕不上,動作顯得笨拙,孩子就容易遇到挫折,會更不想參與。自然的情況下,孩子在玩群體遊戲過程中,會有對話、規則、流動性等,若有發展較慢,不論是語言遲緩、感覺統合失調、情緒困擾,都可能在群體活動中,因聽不懂規則,越來越孤僻,即使好玩的遊戲也難以進行。除此,更要注意屬於全面性的發展遲緩及特殊溝通障礙的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經常會透過群體活動中首度發現異常的現象。

改善方法

家長先觀察孩子是否有發展項目要持續關注,例如:語言發展,每個年齡有發展的里程,如果孩子很少開口說話,是否代表聽不懂?家長應先確認孩子的語言表達與接收、理解能力有無異常。語言遲緩不處理,除了會造成表達與溝通困難的問題,甚至學齡後可能進而影響智力,應及早接受語言治療。若有其他方面的發展遲緩,越早發現才能越早治療,千萬不要錯失良機。

如果孩子有亞斯伯格症,類似輕微自閉症的典型,不會與他人互動,只專注於自己喜好的事物,同屬於人際困難的類型。不過,這類症狀可能到6歲後入小學時才會被發現,需要治療的時間則更長,因為孩子會隨著年紀成長,遇到的人際問題也逐漸複雜,因此,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的孤僻行為,一定要先確認是否為發展遲緩的問題,尋求專業單位的協助。

4.選擇性緘默症

部分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特殊的症狀是在公開場合不喜與人說話,只跟自己的父母或熟悉的人才會互動,先天個性比較退縮,行為上就很像孤僻、不合群。但他的發展與一般人並無不同,若有人故意羞辱他,孩子的反應可能會更加強烈的抗拒,父母沒有及早發現給予協助,這種狀況就會一直持續,即使到了青少年,也會受到影響,只要是公開場合就會逃避,無法融入群體生活。

改善方式

當出現孩子脾氣很拗、叫不動等這些不合群的態度時,家長可能會以負面的情緒或字眼對待孩子,甚至標籤他不好的行為,像是「你就是這樣的人」、「你看你都不合群、孤僻、沒用……」等訕笑或責備,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更加退縮,因此,照顧者應注意自己的態度與氣氛的營造,給孩子一個安全、放鬆、不具壓迫感的環境,比較有機會出現正向的結果。

延伸閱讀:孩子在家活潑、在外害羞?原來是「選擇性緘默症」!

5.長期面對3C產品

電子產品對兒童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大腦發育時,需要許多文化刺激,而電子產品屬於單向的聲光刺激,若幼兒太早接觸3C產品,多種研究已經顯示對於大腦發展極為不利,在過度依賴3C產品、缺少與人的互動之下,可能會造成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或者成人拿3C產品吸引才會與之互動,這些情況看起來也會強化孤僻的表徵。

改善方式

家長不要為了自己方便或防止孩子吵鬧,只會拿3C產品哄騙,缺少真實與人的互動,久而久之,孩子過早沉迷上癮,就越難恢復正常,建議家長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與真人進行交流,減少在家單獨面對電子產品的機會。

3方法,培養孩子合群的好性格

3方法,培養孩子合群的好性格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與交朋友能使心情愉快,對人格發展來說有正向的幫助,不僅可以互相學習,也能從中尋找到樂趣。和友伴培養情誼、玩耍互動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讓童年在快樂中成長,對日後的人際關係有深遠的影響。該如何培養孩子合群的好性格?下列方法提供家長做參考。

.增加親子互動

4、5歲後,會開始團體遊戲,在孩子與外界接觸之前,父母應該增加與孩子的親子互動,從有來有往的遊戲中引導、啟發合群的性格,例如:撲克牌、鬼抓人或桌遊。遊戲有人數限制、遊戲規則中必須輪流、遵守先後順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忍耐、等待與表達。

.增加同齡孩子相處時間

通常父母會掌控遊戲規則,孩子並無選擇權,加上兩者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唯有透過同齡孩子,在彼此模仿、學習才會有同理心,這是與成人互動中難以學到,因此,建議增加與同齡孩子遊戲、玩樂的機會。進行群體活動時,著重空間安排,父母無須急於一時半刻,先從旁協助孩子們熟悉輪流的規則、共享資源,在互動中多些支持與鼓勵,讓彼此期待下次再相聚,自然地建立起合群感,若發生衝突也要教導孩子學會群體中協調、解決的能力。羅秋怡院長提醒,合群必須仰賴同儕間學習群體活動,父母切勿過度保護與寵愛,從旁協助即可。

若孩子情緒異常,也容易在群體遊戲中出現問題只要不開心就大哭,或有攻擊性,父母可以從中觀察,找出造成孩子這種性格的原因,進而尋求改善的方法。

.及時糾正與良性溝通

培養孩子合群的性格,增加與同伴友善的互動,對於孩子成長有莫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孩子與友伴的互動,孩子必須親自參與,父母難以代勞,只能從旁協助。有些孩子除了不關心他人,也不一定樂於分享,還可能會講出難聽的話,例如:「我幹嘛要在這裡?這些人都是笨蛋,好無聊喔!」,或者不跟人打招呼,此時父母應找到適當時機給予糾正,以柔性勸說的方式講出對孩子的期待,像是「媽媽希望你可以跟其他人好好相處,講話要客氣。」若要請其他同齡孩子來家裡玩,也可以先跟孩子溝通,逐漸增加與他人接觸的機會與容忍度,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方式。

延伸閱讀:5招終止負面思考,改變孩子太悲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

模特兒/溫柔媽咪彗儒、可愛弟弟宇熙

梳化/萬紫雲

攝影/U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