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一位「嫁」來台灣的阿斗仔女婿,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爸,在台灣的育兒生活中會發生哪些趣事呢?自從老大女兒出生後,非常樂於觀察女兒的成長點滴,過程中也發現台灣與荷蘭的教養觀念有很大的差異,還為此出了一本書《荷蘭爸爸在台灣的教養真心話》。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睹他的育兒經驗談吧~
全世界哪裡的小孩最快樂?排名第一就在荷蘭。對此,「荷蘭爸爸」態度較保留,他指出,這項統計只有拿「已開發」國家做比較,只是經反覆報導後被過度解釋罷了。不過,可以發現排名較前的幾個國家幾乎是北歐、西歐國家,原因大概是這些國家都很注重社團,像是足球、排球、音樂等,使孩子的童年時期過得很精彩。在荷蘭,有8成的孩子都會參加社團,因此,孩子的生活除了學業、同學、家人以外,還有一群跟他有相同興趣的朋友,他們參與社團活動單純只是在玩樂中培養興趣、交朋友,父母並不要求學習成效。
反之,台灣的才藝班非常注重學習成績,甚至會讓一個才2、3歲的小小孩去念全美學校,深怕孩子跟不上別人的腳步。「荷蘭爸爸」更舉例,他曾當過國小的足球教練,1~4年級報名的同學很多,但到了5、6年級就會驟減,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父母要求孩子們減少休閒活動,增加讀書時間來為升學做準備,好像讀書才是唯一的可能性。
「荷蘭爸爸」認為,一個孩子要快樂,首先要接受自己,這時家庭給他的愛與肯定,都能幫助孩子接受自己。接著,他希望孩子越晚加入學業的競爭越好,台灣的父母都很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大家都在比誰的起步早。
「荷蘭爸爸」再舉例,女兒目前有上一般幼兒園與一周一次的荷蘭學校,不約而同在9月辦親子座談會,第一場是幼兒園,其中與英文老師座談時,大部分家長問的不外乎是:「我的孩子有沒有跟上進度?」對於2、3歲孩子的校園生活,父母最在意的卻是孩子的表現怎麼樣,擔心孩子比別人落後。
另一場在荷蘭學校的親子座談,則在探討要如何創造一個可以讓孩子快樂學荷蘭文的友善環境,希望讓家長、學校與孩子感受到,荷蘭學校不只是一個學習荷蘭文的地方,而是凝聚大家的一個社群,讓孩子自然而然用荷蘭文玩耍,不影響快樂的童年。
上述的例子很明顯可以看出,台灣家長對孩子的未來充斥著恐懼、擔憂,花了很多錢栽培孩子,期望能得到很好的成績,讓孩子從小就在競賽中,無形中都會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壓力,這樣孩子真的會快樂嗎?
「荷蘭爸爸」說:「我們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點當兒童的空間,讓孩子除了學業以外,生活上仍保有任何可能性。」
寶寶哭泣時到底該不該馬上抱起來安撫呢?不論台灣或荷蘭都有正反兩派的說法,「荷蘭爸爸」表示自己介於中間,畢竟寶寶每次哭泣的原因都不同,像是肚子餓、身體不舒服、生氣、撒嬌等,他的做法是先了解孩子的需求,再根據情況滿足需求。
如果孩子只是撒嬌想討爸爸抱時該怎麼辦呢?「荷蘭爸爸」笑說:「這不是很可愛嗎?沒事的話當然可以一把抱起孩子,但萬一當下真的抽不了身,我也會訓練孩子想辦法娛樂自己。」他建議可以提供玩具給孩子,就算他們不接受第一個玩具,也要持續給予不同的玩具,漸漸地孩子會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玩具。
走在路上,常會看到長輩接孩子下課時,書包都是阿公阿嬤背,孫子則是一身輕走得飛快,或因為怕上學遲到而趕緊幫孩子打理好一切的父母。「荷蘭爸爸」也說:「太太比較體貼,很為孩子著想,覺得女兒年紀還小,不會的事我們大人能幫就幫;但我希望女兒可以趕快自己打理一些事,所以會讓女兒慢慢嘗試。」
他再舉一個小例子:平日早上一個人要帶著兩個小孩搭公車,女兒要上學,兒子則要順道帶去岳父岳母家,自己身上還有一個背包。準備上公車時,一手抱著還不會走路的兒子,另一手拎推車,根本騰不出手再抱女兒,因此只好請女兒自行上下公車。起初女兒當然也會討抱,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她已經可以自己上下公車了。
想培養孩子獨立,父母就應該先學習放手,有耐心讓孩子自己慢慢嘗試,在他遇到困難時再協助引導,父母也會變得比較輕鬆喔~
在荷蘭,全家人一定會一起吃早餐、晚餐,「荷蘭爸爸」回憶說:「小時候我爸媽早上7點要出門上班,我們6點半就會被叫起床吃早餐,晚餐也一定要一起吃飯,如果要離席拿餐具還要禮貌詢問:『我要去拿湯匙,可以嗎?』。父母對用餐的要求就是,要吃完飯才能離開餐桌,因為這是一天之中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相處的家庭時間。」
然而,「荷蘭爸爸」雖然對於台灣長輩喜歡追著孩子餵食並不認同,卻不會過於干涉岳父岳母的方式。荷蘭人的用餐規矩看似很嚴格,但他認為,用餐規矩不應該是嚴格執行才做,而是習慣的培養,因此在家時,還是會要求女兒必須在餐桌上吃完自己的飯,將「一起吃飯」當成一個習慣。
台灣人似乎經常用威脅的話語來讓孩子聽話,如:「再不聽話,我就要拿棍子出來了!」、「再不聽話,就會被警察叔叔抓去關起來喔!」但又不會真的拿出棍子打小孩,警察也不會真的來抓小孩,總有一天孩子會發現大人只是在恐嚇他,並不會真的被處罰,這招早晚會失去效用,所以「荷蘭爸爸」對此做法感到不以為然。
那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呢?「荷蘭爸爸」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女兒吃飯期間不肯好好吃飯,甚至一直離開座位跑去玩,就是一件不對的事,父母一定會很生氣,但在用餐時間懲罰她並無意義,應該明白地告訴她爸爸媽媽生氣的原因,並告訴她我們的期望,希望她可以符合這個期待。平時也可以多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喜歡吃飯,例如:「我希望妳可以跟我們一起吃飯。」、「我覺得妳可以跟我們一起吃飯好棒喔!」
當然,並不是完全不處罰孩子,「荷蘭爸爸」笑說:「對我女兒最嚴重的懲罰就是罰站。」不過他強調,懲罰的重點在於要讓孩子了解原因,並希望她未來可以預防這些錯誤,多花點時間與孩子重複溝通,讓孩子理解背後的道理。
《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會獨立思考、創意高、行動力強的孩子才快樂!》
買書請至此→博客來購書網址
荷蘭爸爸(韋岱思)
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
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很享受觀察兒女長大的過程,把兒女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荷蘭爸爸(韋岱思)
圖片提供/荷蘭爸爸、野人文化、Mamas & Papas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