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第一個被蚊子叮的總是寶寶,而非成人,難道寶寶細皮嫩肉對蚊子來說比較可口嗎?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芬有以下解釋:
蚊子在吸血時,吐唾液進入人體的皮膚會產生一些免疫反應,造成紅腫、搔癢的現象。通常在同一個環境被同一種類的蚊子反覆叮咬,剛開始紅腫的情況會比較嚴重,但多被叮幾次,人體就會產生耐受度,紅腫的情況會變輕微,幾個小時就會消腫。而寶寶因為還小,所以耐受度尚未提高,因此敏感的反應相較大人明顯,經常可以看到寶寶一被叮咬,就腫得又紅又大包,所以才會認為寶寶似乎很容易被叮咬。
蚊子叮咬的過程中,大約只需花6秒就能完成整個吸血作用,而還不會翻身的寶寶,大多時間都躺在床上,睡眠時間也較長,不像大人會走動,所以被叮咬的機會就比較高。
寶寶的體溫通常較成人高,同樣容易成為蚊子的目標。此外,正值活動力充沛的幼兒,玩耍時一定會滿身大汗,皮膚表面的溼度與體溫都較高,也容易吸引蚊蟲叮咬。
因為蚊子在有水的地方才能產卵,所以清除積水,減少繁殖才是最根本的滅蚊之道。舉凡蓄水的水桶、盆栽的下方、冰箱的積水盆等,這些積水處都是蚊子喜愛的地方。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若有破損應立即修補,並養成隨手關窗戶與門的習慣,以免蚊蟲趁機而入,也要定期檢查這些裝備有無損壞。
寶寶睡覺時可以掛上蚊帳,能有效隔絕蚊子,但爸媽把蚊帳關起來之前,一定要確實驅趕蚊子,否則不小心關進一隻蚊子,就等於免費提供吃到飽給蚊子了(汗)
蚊子有趨暗的特性,穿著深色衣物時,無論在白天或晚上,都容易招來蚊子。建議出門到山區或蚊子較多的地方,儘量穿著白色或淺色的衣物。若溫度允許,穿長袖衣褲、襪子為最佳,減少被叮咬的面積。
防蚊液可直接塗在皮膚上,藥劑會隨體溫蒸發,在皮膚上形成一層保護模,使蚊蟲不敢靠近。不過在使用防蚊液時,爸媽應該先知道以下幾件事:
1.化學防蚊液:
目前證實有效的防蚊液成分為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簡稱DEET),也就是一般人常說的敵避,還有避卡蚋叮(Picaridin),雖然這兩種成分是經過衛生局認證的防蚊液成分,但這些成分屬於化學物質,並不適用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濃度越高,防蚊效果越好,但適合孩子的濃度不能與成人相提並論,若真的要使用,濃度應該低於30%,且家長也要選購有衛生局認證字號且適合孩子濃度的產品。此外,在幫寶寶擦防蚊液時,應該避開眼睛及嘴巴周遭皮膚比較脆弱的地方。
2.精油類防蚊液:
坊間許多標榜無「DEET」化學成分的防蚊液,多數是採用香茅精油、尤加利精油、迷迭香等植物萃取的產品,衛生局也認為檸檬尤加利油、香茅油等亦能有效防蚊,且安全,但羅玉芳醫師表示,不建議使用在3歲以下的嬰幼兒身上,雖然精油類屬於天然植物萃取,但幾乎是複方成分,且濃度與其刺激性皆不能保證對嬰幼兒無害,使用時應謹慎。
不過,若處於病媒蚊疫區,如:登革熱、日本腦炎流行期,防蚊等級還是必須提高,爸媽可以選擇低濃度、純天然的植物精油(無複方成分),不一定要噴在寶寶身上,轉而撒在寶寶活動的周圍,也同樣能有防蚊的效果。
防蚊貼片可黏貼在嬰幼兒的衣物、推車上;手環則能隨身攜帶,無論居家或外出使用都相當方便,也不會直接接觸到寶寶的肌膚,較不容易引發過敏狀況。但無論是貼片或手環都屬於局部性的防蚊,目前也無醫學文獻證明其真正效果如何,爸媽可以試試看。
不論是傳統的蚊香或電蚊香,在燃燒的過程中都會揮發出刺鼻氣體,其中可能也有毒,若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使用,氣體的濃度就會很高,可能會造成孩子因為不舒服而出現過敏反應,因此羅玉芳醫師並不建議在有孩子的密閉空間放這些有毒性的物品。
如果真的需要把室內殘存的蚊子消滅掉,可以先在這個空間沒有寶寶的情況下使用,待空氣流通後再讓寶寶進入,濃度就沒那麼高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