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黏著我們的時候,我們希望他能快點獨立;孩子漸漸長大,不用我們的陪伴也可以自在開心的時候,卻又開始懷念他的依賴。
有些觀點認為寶寶哭不能抱、長大說再見不用再親親抱抱…,這些感情上的依賴以及生活上的獨立,可以放在一起處理嗎?
Part A、生活上的獨立
自己洗澡吃飯只是獨立的一部分
有些爸媽認為孩子能夠自己刷牙、吃飯、洗澡、睡覺…等自理生活起居就是獨立了,然而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覺得「獨立」應該包含兩件事:
(1)「對自己負責」: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勇於承認,像是菜肴不小心打翻了,自己拿起抹布清潔收拾;玩具不玩了,自己主動放回原處…等,而自理生活起居只能算是對自我負責的一部份。
(2)「對他人負責」:包含不會開對方不喜歡的玩笑;不會做讓別人不開心的事情;成年之後,善待伴侶,對於另一半負責;進入婚姻階段,對家庭與孩子負責,這些都對他人負責的表現…等。
延伸閱讀:4招,幫孩子克服依賴
爸媽盼孩子獨立原因多
為何許多爸媽總是希望孩子趕快獨立長大呢?澤爸認為,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與從小的經驗有關,如果自己的父母親是這樣對待自己,通常也會以相同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另外一種是爸媽不想要生活之中全都被孩子佔據,唯有孩子獨立,爸媽才有時間與空間做自己的事情。還有工作忙碌的爸媽,真的沒有辦法花這麼多時間在孩子身上,只有孩子趕緊獨立,才不需要陪伴著孩子。
把孩子的自主當成驕傲
有些爸媽會把孩子的獨立自主當成是一種驕傲,澤爸認為,這類爸媽會期待從孩子的表現得到自我成就,將別人對於孩子的誇獎視為教育成果的展現──「你看~我把我的孩子教得多好呀,大家都稱讚我和我的孩子!」
孩子有安全感,才能夠獨立自主
澤爸認為,孩子要先與爸媽建立起安全感的依附關係,才能夠放心追求獨立。特別是0~3歲是發展的初期,滿足了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之後,進一步至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安全感足夠,一出生便能夠獨立地睡在房間裡,即便哭了,爸媽安慰後離開也能再度安然入睡。也有些孩子的安全感較不足,想睡覺時需要爸媽的安撫,在陌生環境容易敏感性的哭鬧。
如何建立起親子之間的安全依附關係?澤爸認為,爸媽得根據孩子的需求及發展來回應,像是1、2歲的孩子還沒有辦法自己洗澡,當孩子向爸媽求救時,爸媽當然就得幫忙。
讓孩子知道「我會陪著你」
隨著年紀漸長,有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來,或是孩子應該要自己做的事情,這時候爸媽要讓孩子知道「我會陪著你一起」,像是孩子與兄弟姊妹吵架、別人拿走他的東西,或是回家功課不會寫…等這類需要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爸媽可以提點孩子,但不需要實際地幫他處理,因為該做事的人是孩子。反之,當孩子遇到挫折、不開心的事情,孩子可以向爸媽訴苦,爸媽再給予安慰,而不是一昧地覺得孩子長大了,應該獨立了,便把他往外推,一付「這就是你應該做的事,不是我的事!」的感覺。
應該自己做的事越來越多
爸媽對於孩子的協助就像是一個漏斗形狀,一開始很多事情都需要爸媽的幫忙,特別是孩子哭鬧、感覺緊張惶恐,需要安慰的時候;隨著年齡增長,進入幼兒園、小學階段,逐漸地把屬於孩子的事情還給他,爸媽幫他做的事情慢慢地減少,孩子應該自己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一開始一定會抱怨、不高興,但爸媽還是得要求孩子自己做。
過程之中並不是像樓梯一樣突然驟減,而是像漏斗般地減少,在過程之中慢慢放手,先陪著孩子一起做,到讓孩子先去做,爸媽等一下再過去,最後就是孩子自己做,有需要再來告訴爸媽,孩子一定會有不捨,爸媽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些事情是你應負責的,但因為我是你的爸媽,我很愛你,所以我願意陪著你,不過動手做事的人還是你。
澤爸提醒,爸媽應該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為何,尤其是0~3歲發展階段,唯有滿足安全感滿足了,長大之後才會有更大的勇氣面對不確定、不安全的環境。
主要照顧者別頻頻換!
現今社會多為雙薪家庭,寶寶出生後、媽咪做完月子就得托嬰,無論是交給保母、機構還是長輩,澤爸建議主要照顧者不要頻繁更換,最好白天就只有一個照顧者,到了晚上及假日就是由爸比媽咪親自照顧。如果真的覺得不適當,頂多2個照顧者,可不要今天給阿公帶,後天是阿嬤,下個星期卻是外婆、姑姑輪流照顧,寶寶每天都要適應不同照顧者,無法滿足其安全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