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尿布疹不容易根治,又一直不斷復發呢?原因或許是因為它分為許多類型,起因及對應策略也各不相同!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尿布疹有哪些不同的面貌吧!
雖然,一般來說只要寶寶包尿布的部位出現紅、癢、或脫屑…等情形,我們就會稱它為「尿布疹」,也就是「紅屁屁」,但對皮膚專科醫師來說,尿布疹可分成很多類型,治療方式也各有差異。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謝宗廷表示,常見的尿布疹根據發生原因的不同,共可分為5大類型:
在小屁屁隆起最頂部、有如「山頂」的位置。
謝宗廷醫師指出,寶寶皮膚的厚度只有成人的1/3,且屏障功能尚不成熟,在小大便後,尿液和糞便會被細菌分解產生氨,氨屬鹼性,長時間刺激寶寶嬌嫩的弱酸性肌膚時,就會改變皮膚的酸鹼值及細菌族群,使得一些酵素被活化,進而刺激皮膚而造成發炎,引起肌膚的紅疹。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爸比媽咪一忙或為了節省尿布用量,就沒有在寶寶大小便時即時更換尿布,使寶寶的屁屁長時間浸潤在排泄物及汗水之中;此外,也有些爸比媽咪誤以為尿布愈厚,吸水力愈強,因而疏於注意寶寶屁屁的狀況。其實,尿布的吸水力端看吸收體的作用力,與厚度並無絕對關係,且就算尿布吸水力佳,也必須定時檢查、勤於更換。
影音示範:預防寶寶紅屁屁
平時可以氧化鋅來保護皮膚。原則上以弱效類固醇當作第一線的外用藥。雖然藥效弱,但還是需在醫師指示下使用。
謝宗廷醫師說明,刺激型的尿布疹經常發生在寶寶從母奶轉換成配方奶的時期,因為很多孩子會因飲食習慣改變,便便變稀或次數變多;此外,感染了腸胃炎或是飲食不潔造成拉肚子,也會使得排便狀態異常,這時如果沒有及時更換尿布,罹患刺激型尿布疹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當懷疑寶寶罹患的是刺激型尿布疹時,除了要多更換幾次尿布外,也要調整寶寶的飲食狀況,因為減少寶寶稀便或便便的次數才是治本的方法。如果寶寶已經4個月大以上,可以適時地增加副食品的比例,減少配方奶的次數,因為增加副食品,可增加腸內菌種的多樣性,改善腸胃道的健康。
此外,為了縮短排泄物與寶寶肌膚接觸的時間,爸比媽咪平時要多觀察寶寶在排泄前後的徵兆,例如:如果發現寶寶正在用力、聞到尿騷味或便便的味道、尿布鼓鼓或重重的,或寶寶出現不安、焦躁的情緒…等,都有可能代表需要更換尿布,爸比媽咪就要趕快為寶寶做屁屁的清潔喔!
較容易發生於股溝,或大腿與屁股交界之處…等夾縫多、有如「山谷」的部位。
我們的生活周遭及皮膚上都存在著許多細菌與黴菌,在正常情況下它們不容易入侵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可是當尿布疹等接觸性皮膚炎導致皮膚受傷、產生傷口時,就很可能讓細菌或黴菌藉機造成感染。
謝宗廷醫師表示,由於股溝、大腿與屁股之間這些夾縫處,經常是小屁屁最潮濕悶熱的地方,最容易孳生「白色念珠菌」,進而演變成感染型尿布疹。
感染型尿布疹的分辨方式為,除了在皺褶處看到一整片的紅疹之外,也會看到紅疹區的外圍還有幾個分散的紅點,皮膚科稱為「衛星型病灶」。且由於是細菌感染,很多時候還會看到一些小膿皰,不同於一般尿布疹,此時就要小心可能是感染了白色念珠菌。
由於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黴菌,因此必須使用抗黴菌藥膏才有可能根治;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尿布疹,感染型尿布疹不能使用類固醇來治療,否則反而會使黴菌更加活躍。
謝宗廷醫師提醒,當爸比媽咪發現寶寶正在使用的藥膏有越擦病情越嚴重的情況時,一定要再回診向醫師反映,可能需要再做其他檢查,來判斷是否需更換藥膏。這並不一定表示醫師誤診,而是尿布疹可能原本為其他類型,但時間久了,引起黴菌開始孳生。
延伸閱讀:寶寶臉上常出現的小紅點是什麼? 教你快速分辨8種紅疹症狀
由於白色念珠菌等黴菌,大多都喜歡悶熱、潮濕的環境,因此爸比媽咪除了勤幫寶貝更換尿布之外,還要注意保持乾爽。由於最近天氣很悶熱,寶寶又很容易流汗,建議適時減少孩子的衣物,並且控制室溫在涼爽的狀態。
換尿布時,清潔乾淨之後馬上又把新的尿布包上去,就會使潮濕的小屁屁又悶住了,爸比媽咪其實可以先讓寶寶的屁股晾個幾分鐘,再進行包尿布的動作,寶寶的屁屁會更加乾燥舒爽。
謝宗廷醫師認為,有些小寶寶還不會翻身,只是一直躺著,其實也不見得要一直包著尿布,爸比媽咪可在寶寶屁股下方墊上尿布巾或保潔墊,讓寶寶的屁股較長時間在外透氣,得尿布疹的機會也會大為減少。
此外,在包上尿布前,也可以使用具有收斂及乾燥效果的氧化鋅護膚產品,塗抹在屁股的表面,以保護寶寶的肌膚,避免有害物質破壞表皮。使用市售產品時,爸比媽咪要特別留意其製造成份,成份越單純(氧化鋅及維生素),越不會對肌膚造成額外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