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髒髒~不要玩,摸了會生病。」、「河堤很危險,不要自己跑去玩,小心陌生人把你抓走。」、「玩什麼球!浪費時間,還不如趕快去溫習功課。」、「草叢有很多蚊子會吸你的血喔!不可以跑到那邊去。」家長對於上述的恐嚇是否感到很熟悉呢?小心,你的孩子可能因此患了「大自然缺失症」,而您,正是讓孩子與大自然失去連結的幫兇。
銀幕中的大自然
微風輕拂樹葉沙沙作響,陽光穿透茂密的樹蔭對你一眨一眨,青草的芳香、潮濕的泥土一起沁入鼻中,大自然就像一個溫暖的母親,用溫暖芬芳緊緊環繞著我們,安慰疲倦受傷的心靈;而有時候,大自然就像美洲豹一樣狂野、孤寂又危險,使我們所有感官為之甦醒,為其力量、原始與神祕不可預測顫悌。
曾幾何時,人類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變得遙不可及,生活被無所不在的電視、電腦等文明科技團團包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許心欣指出,都市化的結果造成人與大自然的脫勾,嚴重的升學主義與現代社會高競爭壓力,導致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窩蜂地將孩子送往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等,形成孩子“在教室間來回奔波”的奇異景象。
試想,當這一代的孩子終日接觸的只有電視、電腦、電玩、書本、教室,沒有在海邊放過風箏、沒有在池塘抓過蝌蚪…,所有大自然的體驗皆只是來自銀幕或書本間接學來的,或是好一點,透過車窗欣賞自然風光,只有用看的,而缺乏實地體驗,讓人不禁為這一代兒童的身心健康擔憂。許心欣表示:「近年來台灣學童的近視比例越來越高,與幼兒接觸電子聲光刺激及寫字閱讀學習過早、過多有關,此外有過胖、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創造力、憂鬱傾向等問題的孩童也益發增加。這些現象值得家長好好省思,家長應暸解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與其一味將孩子送往補習班,或是假日花許多時間逛大賣場、百貨公司、坐在沙發前看電視等,為何不將這樣的時間拿去親近自然?」
警訊‧大自然缺失症益發普遍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摩爾,在研究現代孩童時期玩樂的狀況時發現,兒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少,對於自然的基本體驗正在被電子媒介取代,他說:「電子媒介給人們的體驗是間接的、替代的、經常失真的、雙感官的(僅視覺和聽覺),且是單一形式的。」他認為這樣古板乏味的環境將限制個人健康成長和發展。自然環境提供孩子豐富多元的感官體驗,幫助他暸解時間、空間,讓孩子習得如何與周圍環境互動、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
理查‧洛夫著作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一書,引起全美教育界的重視,作者發明「大自然缺失症」一詞,其並不是醫學診斷,指的是人類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好發生理和心理疾病。他認為這樣的病症不只在兒童身上發生,在個人、家庭和社區均可發現;例如有研究顯示,公園與露天場所的缺乏與高犯罪率、抑鬱等都市弊病有關。
Check!孩子跟大自然的隔閡
去年賣座電影阿凡達(Avatar),劇中如詩如畫的潘朵拉星球令許多人為之驚豔不已,甚至有年輕人在觀賞完電影後萌發自殺的念頭,只因為“地球找不到一個像潘朵拉的地方”;這其實也暗示著─再優秀、再詡詡如真的3D動畫,都不可能替代真實大自然的體驗,我們又怎能不好好愛護身處的大自然環境呢?
現代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以及高度都市化的環境,使得身為E世代的寶寶甚少接觸大自然,反而年紀輕輕就學會按遙控器、玩電動遊戲,許心欣常務理事指出,孩子根本不是失去與大自然的連結,而是根本沒被開啟過!誠如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儒在中譯版《失去山林的孩子》推薦序寫道:「關鍵,就在我們大人自己!…孩子是沒得選擇的,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
許心欣常務理事表示,家長若沒花時間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則孩子沒有機會接觸、也可能永遠無法發現大自然的趣味、活力以及美麗,更遑論從中獲得感動和力量了!而根據許多研究發現,大自然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確有正面助益,現在快來check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與大自然的“隔閡”存在,並提示你解決的方法,希望您和孩子能跟大自然“重修舊好”
隔閡1.覺得戶外很無聊
你的孩子是否到公園玩沒多久就覺得無聊,開始懷念家裡的電視節目和電動遊戲;抑或是開車帶孩子出遊,他卻從頭到尾盯著後座的液晶銀幕,忽略窗外的美景,下車後也是手拿PSP或耳聽i-Pod呢?家長小心囉!你的孩子可能已有科技成癮症。
許心欣常務理事建議,首先家長自己要先改變心態和作法,先成為愛好自然的示範者。若父母本身很少親近大自然,假日不是上大賣場就是窩在家當沙發馬鈴薯,孩子當然也是有樣學樣,不妨從現在開始親近大自然吧!從最簡單的晚餐後到附近公園或人行道散步,到1個月計劃一次遠一點的踏青旅遊,甚至半年1次體驗幾天的郊外住宿或露營生活…等。她也指出,由於現代小孩從小就接觸媒體科技,習慣被動式地學習,眼睛和耳朵被五光十色的銀幕效果養壞,比較欠缺主動探索的精神及細膩的觀察力,因此家長在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探索,並引導他去觀察、注意鄉野間的動植物特徵,但不一定要一一去認識動植物的名字。
解套Tips
1.規定孩子每天使用電視、電腦、電動遊戲的時間。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建議每天使用媒體科技的時間加總起來最多不宜超過1~2小時。
2.幫孩子註冊冬夏令營的自然體驗營活動(如:山林探索、自然觀察等),孩子在這樣的營隊中不僅可認識年齡相仿的朋友,還可能因此契機愛上大自然呢!目前台灣有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生態登山學校、涂大芳體驗自然中心、野猴子戶外體驗學校等,都有舉辦類似的活動,但至少需大班以上才能參加。
3.假日少往大賣場、百貨公司跑,依孩子的體力和年紀來選擇去綠意盎然的山林步道、綠地公園、森林遊樂區或自然保育區等。
隔閡2.對動物、昆蟲感到疏離、害怕
其實關鍵仍是在於父母,若家長平常看到昆蟲、動物的反應是大驚小怪,甚至戲劇化地把孩子拉開,驚聲尖叫:「不要碰!狗狗會咬人很危險」或是:「青蛙~好噁心!」那孩子對於野外的動物、昆蟲當然是會抱持害怕、疏離的態度,甚至學習到對大自然的生命漫不經心、不抱尊重。
許心欣常務理事建議,家長平常可以讓孩子多翻翻科普繪本或是有實物照片影像的書籍或影片,讓孩子對這些昆蟲或動物有印象,或是帶孩子上動物園/植物園認識牠們,順便教導他們對大自然其他生命不管大小都要抱持尊重、盡量站旁邊觀察不要隨意打擾牠們的作息,而面對哪些昆蟲或動物又需要注意自身安全…等。當孩子從畫冊、影片認識到這些動植物的特點或是美麗,進而產生熟悉、親切的感覺,在看到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感到害怕了,反而還會因為親眼目睹感到興奮呢!
解套Tips
1.成人先修正自己碰到昆蟲、動物的負面行為,例如當發現一條毛毛蟲掉到孩子身上時,家長自己先不要驚慌失措,不妨不動聲色地輕輕把蟲拍掉,甚至幫助牠移動到草叢裡以免被踐踏,並安慰孩子說牠並不可怕也不會傷害人類,甚至還可以稍微觀察一下外形與特色。
2.誰說小孩一定要看卡通影片,像是動物星球頻道、自然之窗網站的生態影片等,都是教導孩子認識大自然的很好輔助教材。
3.有機會帶孩子到生態很豐富的野外玩時,不妨先上網做點功課:蒐集該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特色(該地常見的動植物和鳥類),如此遊玩時就可以現學現賣囉!
隔閡3.覺得戶外很髒、很危險
親近大自然好處多多,幼兒在大自然中不僅可以開放全面感官去感受自然的美和變幻多端,對視力保健也很有助益,許心欣常務理事指出,其實人有喜好親近自然的本性,只是活在都市叢林中,以及父母過度保護加善意的“恐嚇”,而使得孩子親近自然的慾望被壓抑了;另外,也跟現代社會治安大不如前以及現代人過於忙碌有關,導致越來越多憂心忡忡的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在戶外玩耍,也沒時間帶孩子到自然裡。
許心欣常務理事表示,去戶外時的確要小心,但不用過於恐慌;否則只會讓孩子跟大自然益發疏離,並將自然跟災難、危險聯想在一塊。建議家長跟孩子外出踏青時,鼓勵孩子去「注意」環境,而不是一味灌輸他「OO危險、要小心」而已,鼓勵他克服恐懼、並學習判斷未知的危險,如此也可幫助培養孩子發展自然中的高度警覺心和專注能力。
解套Tips
以下摘錄《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中所給的建議,想更深刻地思考我們下一代與大自然的未來;及家長如何帶領孩子親近自然,誠摯推薦您閱讀此本好書。
1.花更多時間與孩子們相處;告訴他們可能面臨的危險,但要同時培養自信,鍛鍊他們直覺,告訴他們如何判斷哪些人可信。
2.了解你的鄰居,投入街區和周圍社區的生活,鼓勵孩子了解值得信任的鄰居。
3.如果孩子要離開你的視線,那鼓勵他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獨自一人;使用科技手段,要孩子帶著手機。
許心欣
現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台灣母乳協會常務理事,撰寫國語日報綠色生活專欄
學歷: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
經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生態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執行秘書、環保署技佐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