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基本情緒與社交技能的方式,就是依賴父母、親戚和鄰居的教導,不然就是和其他小孩打打鬧鬧,在遊戲中學習。孩子無法培養基本的情緒智商,將造成漸趨嚴重的後果。面對這樣嚴苛的現實,父母更要善加利用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光,積極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教導孩子學會重要的情緒與社交基本技能,像是理解並處理擾人情緒、控制衝動與培養同理心。
第一步,父母要先自我檢視,評估自己的教養作風,才能提供正確的溝通指引。
◎ 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膚淺的。
◎ 會忽略或不顧孩子的感受。
◎ 想要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迅速消失。
◎ 特別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制止小孩的情緒表現。
◎ 可能會取笑或輕視孩子的情緒。
◎ 認為孩子的感受是不理性的,所以也就毫無意義。
◎ 對於孩子嘗試溝通的事情,沒有太大興趣。
◎ 可能缺乏察覺自我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舒服、恐懼、焦躁、受傷或難以承受。
◎ 害怕在情緒上失控。
◎ 更關心要如何克服情緒,而非瞭解情緒本身的意義。
◎ 認為負面的情緒是有害或「有毒的」。
◎ 認為重視負面情緒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 對於孩子的情緒感到不知所措。
◎ 認為孩子的情緒表現是一種想確定某些事情的要求。
◎ 認為負面情緒意味著孩子適應不良。
◎ 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父母蒙羞。
◎ 貶低孩子的情緒,並且輕忽導致這些情緒的事件。
◎ 不會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認為隨著時間過去,大部分問題都會消失。
對於孩子的影響
孩子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適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天生就有些毛病;而在調整情緒上發生困難。
◎ 表現出許多忽視型父母的行為,但其方式更為負面。
◎ 會批判孩子的情緒表現。
◎ 太過在意要對孩子設定規範的必要。
◎ 強調要服從良好的標準或行為。
◎ 不論孩子是否行為不當,只要有情緒表現就會加以譴責、訓誡或處罰。
◎ 認為負面情緒的表達要有時間限制。
◎ 認為負面情緒所反映的是惡劣的品格。
◎ 認為負面情緒必須被控制。
◎ 認為孩子會利用負面情緒來操控事物;這種看法只會導致權力鬥爭。
◎ 認為情緒使人軟弱,而孩子必須在情感上保持堅強才得以生存。
◎ 認為負面情緒一無是處、浪費時間。
◎ 將負面情緒(尤其是悲傷)視為一種不該揮霍、浪費的物品。
◎ 很注重孩子對於權威的服從。
對於孩子的影響
與忽視型父母相同。孩子會學習到自己的感覺是不對的、不適當的、沒有根據的。他們可能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天生就有些毛病;而在調整情緒上發生困難。
◎ 自由地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表現。
◎ 對於正經歷負面情緒的孩子會給予慰藉。
◎ 很少對孩子的行為提供指引。
◎ 不會教導孩子關於情緒的問題。
◎ 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不設定規範。
◎ 不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 不會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 對於負面情緒,自認無能為力,只能設法熬過這樣的狀態。
◎ 認為負面情緒的處理是水力學的問題——釋放情緒,就大功告成了。
對於孩子的影響
孩子無法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在集中注意力、建立友誼,以及和其他孩子相處等方面,都會發生困難。
◎ 重視孩子的負面情緒,將其視為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
◎ 能耐心對待悲傷、憤怒或恐懼的孩子,不會對這些情緒感到不耐煩。
◎ 能夠察覺並重視自己的情緒。
◎ 將負面情緒的世界看成是教養孩子的重要舞台。
◎ 能夠敏銳地察覺孩子的情緒狀態,即使只是很細微的反應。
◎ 不會對孩子的情緒表現感到惶惑或焦慮,而且知道該怎麼處理。
◎ 會尊重孩子的感受。
◎ 不會嘲笑或輕忽孩子的負面情緒。
◎ 不會說孩子「應該」要有怎樣的感覺。
◎ 不覺得自己必須幫孩子「處理」好所有問題。
◎ 會利用情緒性的時刻——
1.傾聽孩子的心聲。
2.以安慰的言詞和關愛對孩子表現同理心。
3.幫助孩子釐清他們正在宣洩的情緒。
4.提供如何調整情緒的指導。
5.設定規範、並且教導孩子可以被接納的情緒表現方式。
6.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
對於孩子的影響
孩子將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他們有崇高的自尊、學習能力良好,也能與其他人融洽相處。
摘自/《與孩子一起上的情緒管理課》時報出版
插畫/日光路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