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產後照護

產後發燒怎麼辦?醫師詳解5大原因!

幾乎所有的產婦在生產完以後都能順利地恢復完全,但仍有少數的產婦卻有不正常的產褥期,尤其是產後感染所引起的產後發燒。為什麼會這樣呢?會有多危險?該如何處置與防範?
產後發燒怎麼辦?醫師詳解5大原因!

 

產後之所以會有發燒的情況發生,是因為在生下寶寶後,在無形中也增加了許多可能被感染的空間,例如:胎盤與子宮腔的接觸面、會陰裂傷的傷口、剖腹產的傷口,或是待產過程中接受有必要的導尿處置,以及寶寶不正確地吸吮乳房等等。而產後感染一直是產後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謂產後發燒就是產褥熱,它的定義是指在產後最近14日之內,產婦體溫有大於38℃的發燒事件。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產後發燒,其他的原因依照發生率順序,大致可歸納為:


1.乳房的感染:指的是脹奶、乳腺炎、乳房膿瘍。


2.生殖道感染:指的是子宮內膜炎。


3.泌尿道感染:指的是膀胱炎、腎盂腎炎。


4.傷口感染:指的是會陰切開處、陰道、子宮頸裂傷或剖腹產傷口。


5.血栓靜脈炎。

延伸閱讀:科學化坐月子,釐清10大禁忌

 

產後發燒原因&預防方法

1.乳房感染

乳房脹痛可在產後2〜3天發生,並伴隨輕微發燒,大多在24〜48小時後改善,但臨床上若有明顯的乳腺炎時需立即處置,以避免乳房膿瘍的發生。


造成乳腺炎或是乳房膿瘍的原因,可能是寶寶不正確地吸吮乳頭,使得乳頭皮膚破裂或損傷,導致乳房組織發炎受損;或是乳汁鬱積未能及時排空,使得乳房過度膨脹而引起發炎。若持續出現高燒至38.5℃以上,同時有寒顫、脈搏增快、頭痛及全身不適,就應立即就醫。此時,一般而言都需接受抗生素的治療,不適的症狀大都在給藥後24〜48小時得到緩解,但若有乳房膿瘍出現時,還需加做外科的切開引流。


在乳腺炎或是乳房膿瘍發生時,並不需要抑制乳汁的分泌,產婦當以未受影響的那一側繼續餵奶,而患側可採用冰敷來緩解疼痛,同時要養成正確的哺餵母乳方式,以預防乳頭再次受損,有必要時可使用吸奶器按時將乳汁完全排空。


預防乳房感染的方法包括:(1)應避免新生兒太餓而用力吸吮乳頭,餵完奶後可用食指伸入新生兒的口內,使嘴鬆開再拿出乳頭(不可用力拔出)。(2)餵食母乳時應將新生兒身體接近母親乳房,以避免過度牽扯乳頭。(3)在餵食母乳期間,仍應多攝取水份、保持乳頭清潔、穿著乾淨大小合宜的胸罩、經常更換溢乳墊、偶爾可將乳頭曝露在空氣中,使其自然乾燥。

 

2.生殖道感染
一般而言,當生產前破水時間超過24小時、胎盤有小碎片滯留在子宮腔內,或是在執行內診檢查時未注意無菌程序、內診檢查次數過於頻繁時,都易引發子宮內膜炎。如果再加上產婦本身合併有妊娠糖尿病、肥胖、貧血及營養不良時,更易導致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通常在產後48小時出現症狀,開始只是輕微發燒、缺乏食慾、全身軟弱,若不立即處置將延長產後痛、惡露增多同時有臭味;接著持續高燒、寒顫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引發麻痺性腸阻塞,最後可能形成骨盆腔膿瘍及腹膜炎,嚴重時可能導致敗血症死亡。所以,早期發現感染徵兆,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就是治療生殖道感染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寶寶長大了!自然退奶6步驟

 

3.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的機會較不多見,但在生產時間過長造成膀胱持續受到胎兒頭部的壓迫而發生水腫、膀胱肌肉張力降低引起尿液滯留,結果就容易導致膀胱炎。如果此時產婦個人衛生不當,如廁後擦拭方式由後往前,更易促使泌尿道感染的發生。除此之外,不完全的無菌導尿技術也是誘發泌尿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臨床上的症狀包括:頻尿、排尿困難、排尿時疼痛燒灼感、血尿、輕度發燒,甚至單側或雙側肋骨椎角處有敲痛現象,這時就必須接受尿液分析及尿液培養,以找出合適的抗生素治療,如果用藥正確,感染的症狀會在24小時內得到緩解。


為避免再次感染,平時應多喝水、定時排空膀胱、不要憋尿,同時注意會陰部的清潔,養成正確的擦拭習慣以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