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居家安全小百科

嬰幼兒墜樓事件頻傳,讓爸比媽咪無不擔心孩子在家的安全性。根據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調查,所有嬰幼兒發生意外事故的場所中,居家場所佔了64%!對正在探索世界的寶貝而言,家中所有的物品對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的,包括插座、抽屜中的各種小物件、茶几下的小空間等等,都是他們探索的目標,該如何防範並處理意外事件,是每個父母都應先了解的重要作業。

居家安全小百科

Part1:你家的環境安全嗎?
近來接連傳出幼童墜樓的新聞,大多是6歲前的幼兒獨自遊玩時,因不慎推開大樓窗戶,從大樓高處墜落而亡的事故!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卻必須在如此殘忍的情況下道別離,實在讓人感到不捨。「在家中做好各種預防措施,絕對勝於最後帶著受傷的孩子就診。」

此次受訪的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及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黃宏昌異口同聲地表示,當家中出現新成員,爸比媽咪就應該開始檢視生活環境,以免造成下一個遺憾。
 
居家事故傷害種類及發生比例
(資料提供: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家中意外事故排名
由於政府尚未運用公共資源作大規模的調查,因此意外事故的統計資料大都由各醫院自行計算後通報,可能排除了許多家中發生事故、但並沒有嚴重到需要送醫的資料,因此到目前為止雖能提供爸比媽咪作參考,卻無法真正說明在家庭中應防範的重點。
 
此外,由於科技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習慣與過往越來越不同,孩子在家中發生的傷害事件也變得難以預測,爸比媽咪僅能靠細心地在家中找出危險因子,來保護孩子免於傷害。
 
 
家中意外,以跌墜最多
在所有跌墜死亡的案例當中,有6成於家中窗戶發生、2成是在陽台發生。靖娟基金會從幾年前便開始四處奔走、宣導關於家中跌墜事件的預防,而政府也從前年更改法規,允許家中有12歲以下孩童的住戶,可以不防礙美觀原則的方式設置防墜設施;當法案剛通過的幾個月內,跌墜數據的確下降,可惜因宣導無法傳達至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中,有些父母仍會忽略其重要性,而未於家中設置有效的預防措施。
 
由於孩童在學步期會搖搖晃晃,跌倒受傷的機會本來就較高;根據黃宏昌醫師的觀察,13歲的孩子最容易因走路跌倒造成臉部撕裂傷而送醫,但大多仍屬輕傷,可在治療後恢復。但大樓中的跌墜事件就不同了,幼兒尚未成熟的身體,對於突如其來的高處跌墜毫無招架之力,是死亡率最高的一項家庭意外,家長應謹慎處理。
 
 
電視也是潛在危機
家庭意外排名第二的,是「壓砸夾刺撞傷」。這些受傷最容易發生在對於環境中的危險因子不了解,或因無法有效控制身體活動而造成傷害的人身上,對於嬰幼兒來說更是如此。
 
由於我們的家庭環境通常首先設計給已有個人生活習慣的家長,對於正需要靠口腔、身體探索的嬰幼兒來說,恐怕並不理想;例如爸比媽咪會在房間中置放的第二臺電視機,「有時是家裡尚未淘汰的非平版大電視,擺放在也沒那麼平穩的書櫃、衣櫃上面,當孩子拉扯電線時,電視即有可能掉下而砸傷兒童。」林月琴執行長說明。
 
 
燙傷已少見,但需留心「新科技灼傷」
「現代家庭大都已置換新型的家電用品,孩子受到燒燙傷的機會也相對變少了。」黃宏昌醫師認為,過去常被提醒的熱水燙傷,因家庭大多改以附上安全鎖的熱水瓶,而大大降低了孩童因好奇觸碰造成的燒燙傷。他並補充:「但包括由熱水、熱湯等與飲食相關的燙傷,及孩子因觸碰到發熱的機車排氣管而導致的皮膚燒灼傷,仍需要家長注意。」
 
除此之外,由於科技發展,大多數的民眾「人手一機」,並時常需要為手機充電,卻可能造成隱藏的危險。林月琴執行長說明:「曾經就發生過家長充飽電便將充電器隨手擺放在地上,孩子好奇拿起放進嘴裡後,竟造成口腔內的灼傷。」
 
在我們眼中一點都不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卻可能威脅著孩子稚嫩的身軀……。從今天開始養成好習慣,把生活中的小物品都收納好,才能確保孩子在家中的安全。
 
 
異物梗塞,預防重於治療
「哈姆立克法」是大家所熟知、可以處理突如其來的異物梗塞事件的辦法,但黃宏昌醫師提醒,若想避免憾事發生,仍希望家長們多以「預防」為主。
 
由於哈姆立克法需要用到外界的力量將身體中的異物排出,不熟稔急救方式且無法了解當事人感受的急救人員較難抓住適合的力道,有時反而會讓被救助者傷害更大;此外,此急救法其實不好施行且效果也有限,過了一定的時間後,遭異物梗塞的人即會因為缺氧而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其他家中常見的傷害……
誤食:根據美國的調查,孩童誤食率最高的,竟是以往較少被提起的──水銀電池。常被置放於如玩具、計算機中的水銀電池,對嬰幼兒來說是極新鮮的一樣物品,一旦他們放入口中即有中毒的風險,不可不慎。
 
此外,林月琴執行長也提醒爸比媽咪,由於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有許多家中需要的物品在便利商店就可以取得,但這些東西往往也屬於嬰幼兒誤食的高危險群,家長應特別留心。
 
寵物咬傷:現代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雖然這些寵物從外表看起來都非常可愛乖巧,但若不知控制力道的孩子不小心觸犯到牠們的界線,後果可能不堪設想。黃宏昌醫師建議若家中有養寵物,應將其與孩子分開,避免寵物抓咬傷等事件發生,讓寵物牙齒中大量的細菌感染傷口。
 
嬰兒搖晃症候群:所謂的嬰兒搖晃症候群,過往大都專指3個月至8個月的小孩,醫師們建議父母不要劇烈搖晃或是拋接,導致孩子小小的腦袋因搖晃而造成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等後果,在美國每年約有3%5%的兒童因此身亡。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爸比媽咪,目前搖晃症候群要一直到4歲都曾有案例發生,有時學齡前的幼兒就算家中已舖上軟墊,坐在地上的他們仍可能因快速的衝擊力道(例如頭向後翻倒)而出現頸部的血管破裂而造成搖晃症候群,由於頭是以頸部為軸心,如果大力的晃動將造成腦部很多方向的受力及加減速度而受傷,因此在四歲之前,任何大幅度搖晃及容易造成頸椎受傷的環境,都應盡量減少。
 
遊戲中的脫臼或骨折:通常男性與孩子遊戲時,會偏好較多肢體的動作,舉高高、抓住手盪鞦韆都可能會出現在他們的活動當中,「但注意不要把孩子的雙手『提』起來,免得讓孩子骨折或脫臼!」黃宏昌醫師說明,孩子的骨頭較脆弱,某些易受傷的動作應該要避免。
 
 
不同年齡的意外預防
嬰幼兒隨著年齡改變,其活動能力及有興趣的事物大不相同,如6個月前的嬰兒僅需留心床舖周圍的環境,而1歲以上的幼兒則應排除他們在家中角落遊戲時會造成意外傷害的物品。
 
養兒育女不容易,若家長能先針對不同年齡的嬰幼兒作不同的防範,將能大大減低意外發生的機率。不過,最重要的仍是:家長要陪伴在孩子身邊,無論是在家中的哪一個角落,只要尚未成熟的寶貝獨自待在一個房間當中,即構成獨處的條件,不可預測性便更高了。
 
別讓孩子獨處
根據《兒童與少年福利法》的規定,「對於6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不得使其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違者可處新臺幣300015000元之罰鍰。」近來有許多墜樓事件即發生於孩子獨自在家,或照顧者與孩子在不同房間當中的狀況,為了他們的安全,請別讓寶貝獨處。
 
 
6個月以下:安全可靠的床最重要
嬰兒在能夠自主活動以前,日子大都是在家長的身上或床上渡過,所以家長要留心的首先就是嬰兒床的環境。雖然很辛苦,但若爸比媽咪在家的時候,應盡量將床置放在自己的身邊,隨時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林月琴執行長提醒:「當胃的噴賁門尚未發育完全,有時嬰兒的溢奶會發生在睡夢中,若父母注意到便可即時去除,避免發生氣管堵塞的危險。」
 
此外,趴睡可能造成的猝死症或是長毛毯子造成的窒息、嬰兒使用奶嘴繩反受到纏繞等事件,也是爸比媽咪在此時要注意的重點。
 
不要把嬰兒放在沙發上
有時,我們會因錯估孩子可以翻身的時機,而將他們暫時放在一些不恰當的位置。曾看過家長將3個多月嬰兒放在咖啡廳沙發椅上、父母各執一隻手機專心觀看的林月琴執行長,非常嚴正地呼籲爸比媽咪別再讓類似的事發生:「有時候嬰兒23個月就會翻身了,雖然那個沙發的高度對大人來說沒什麼,但小嬰兒若翻下去是很可怕的。」
 
 
6個月到1歲:遊戲區域要規劃
1歲以前或坐或趴或慢步行走,所需要的空間都已是過去的數倍大,首先爸比媽咪要留意孩子的床舖,將可調整高度的床板放低,孩子才不易因為坐起或站起而翻到床外。此外,「嬰兒床是拿來睡覺而不是拿來遊戲的。」
 
林月琴執行長提醒,若想讓孩子可以四處爬行遊戲,可購買另一個遊戲床,或是以軟墊加圍欄的方式讓孩子在裡面爬行,如此的材質及高度讓孩子在練習肢體活動時較不會受傷;孩子玩的任何物品也都需先經過挑選,若直徑小於5公分就不適合幼兒把玩,以免誤食造成意外發生。
 
飲食的部分,則應提供至少1公分以上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都先處理過再交給寶貝,以免食用時嗆到。
 
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家中有三個孩子的黃宏昌醫師,特別叮嚀同樣有一個以上小孩的家庭:「年紀大的孩子都會想照顧年紀小的,例如我家的老大就曾餵食其他更小、還不太會咀嚼的小孩油飯,幸好我們發現得早!」其他如學齡前幼兒使用的學習教材中可能包含許多細小零件,當哥哥姊姊正在使用時,弟弟妹妹過去一看到就將它塞進嘴中,都是應被留心的事件。
 
 
1歲之後:整間房子進入緊戒時期
待孩子活動自如時,就是讓家中進入緊戒狀態的時刻了。這時期的孩童雖然可以走動,但他們頭的比例仍偏大,「重心較高,在兩乳之間,走路容易跌倒,就像是廂型車或機車,自體翻覆的機會非常高,而下樓梯就像開在下山坡道上的遊覽車,容易翻落。」
 
林月琴執行長形容,所以他們通常開始會爬時,通常只會上樓梯而不太會下樓梯,須將這個不屬於他們的遊戲探索空間隔開比較理想。
 
浴室是另一個容易發生事故的地點,除了地板濕滑容易造成孩子滑倒之外,任何有積水的地方──包括大家習以為常的馬桶──都可能讓好奇的小孩溺水。另外家中應避免於此時出現讓孩子有機會嘗試接觸的桌巾、插座孔及各項小於5公分的玩具,特別是過年前後家人愛吃的開心果、瓜子和花生等等食物,皆不該出現在孩子的四周。
 
寶貝愛玩捉迷藏!
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寶貝們會開始喜歡如捉迷藏的刺激遊戲,不過有時躲的地方不對、孩子又不願發出聲響以免被找到時,可能就會讓遊戲變得危險。林月琴執行長的女兒就曾在出遊時與朋友於一個大間的民宿內玩捉迷藏,女兒的朋友在遍尋不到她時跑去向大人求助,但竟然也沒有大人可以找得到!
 
最後林月琴執行長在民宿內未放置任何物品的電視櫃中找到孩子,滿身大汗的女兒即使已經感到有點不舒服仍不會出來讓遊戲結束。這一次的經驗讓林月琴執行長警覺:「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不一樣,家長無論是陪孩子遊戲或是整理家中安全空間時,要試著用他們的角度思考。」
 
 
逐項檢查,讓家中環境更安全
根據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提供的資料統計,嬰幼兒最常發生的意外事故場域為客廳,第二名之後依序為:浴室、樓梯間、臥室及廚房。黃宏昌醫師認為:「既然已經決定要迎接小孩的到來,那麼就應先規劃家中適合孩子的空間,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危險。」
 
若爸比媽咪不知從何做起,可試著從公家機關尋找「居家安全檢核表」,日前臺北市政府與靖娟基金會即合作出版了一份檢核表,協助爸比媽咪從各項內容中找出家中可能潛藏的安全死角,為孩子的安全作最佳把關。以下幾項常見的重點,提供給爸比媽咪作為佈置安全環境的參考:
 
 
客廳及餐廳
●危險物品向高處抽屜收:如果有習慣使用的藥品,或如電池、針、鈕扣、玻璃珠及三秒膠等各項不宜幼童觸碰的小物,妥善收於較高處孩子無法拿取的抽屜,或使用如安全扣環等物品將抽屜或櫃子鎖住。
 
●電視櫃應夠大夠穩:現代已有許多薄型電視可採用壁掛式的方法置放,只要其固定方式夠穩,其實反倒是最安全的。若是購買電視櫃,則要確定其夠大夠穩,且面積大於電視,各邊留至少15公分的寬度以免電視移動倒塌。
 
●傢俱尖角藏起來:如果已經購買具有稜角的家俱,可於嬰兒用品店等找到防撞的泡綿,將孩子可能會撞到的地方包起來。林月琴執行長則提供另一個DIY的方式──將寶特瓶的蓋子剪下一角,即可貼合在尖角的地方。
 
●電源線用完就收,或是使用集線器:散落一地的電線容易造成孩童絆倒甚至拿起來咬,爸比媽咪不妨養成好習慣,每次用完電器之後都妥善收起。至於那些永遠都會存在的電線,就使用集線器收起來吧!不過寶特瓶也可以拿來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將其直立剪掉大約3/4、形成能夠貼合牆壁的90度大小,就可以作為電線們通過的「小隧道」。
 
●折疊桌使用束繩固定:不能被固定的折疊桌,過去常發生因孩子在底下遊戲,讓桌子滑動而被夾的案例。如果家中一定要置放可折疊的桌子,可於展開的同時使用束繩(一種塑膠材質、一旦束緊僅能用剪刀剪開的物品)將桌腳固定。如果收起時則盡量將桌子放在孩子不易接近的地方,以免桌子不穩時砸傷寶貝。
 
 
窗邊、陽台
●訂做沒有吊線的窗簾或把線藏起:前一陣子美國才將全國的羅馬窗簾及捲簾下架,原因是──此款窗簾的吊線設計固定在窗簾體背面,若孩子不慎將頭伸入將會導致脖子被纏住的危險。若欲訂作窗簾,為了孩子的安全,可使用沒有拉線的設計,或將線向上收起,避免孩子遊戲時發生被纏繞的危機。
 
●窗戶裝設安全裝置:無論是現代大樓向外開的窗戶,或是一般左右開啟的窗戶,都可能在家長未注意時沒有鎖上而讓孩子開啟。目前市面上已有相當多非常容易裝設的窗戶安全鎖供家長們選擇,只要加裝一個小小的裝置,便可以保證孩子在家中遊戲時的安全,這個小動作可不要省略。
 
●隱形鐵窗不可少:目前的法律已通過「家中有幼兒時可以安裝不影響大樓整體美觀的防墜裝置」,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開放式的陽台千萬不要讓他們接近,並別擺放孩子可以向上爬的物品。若為新屋裝潢,則留心陽台設計方式,包括圍欄過低、圍欄為橫向欄杆設計等,都是造成孩子跌墜的危險因子。
 
●洗烘衣機使用安全扣環:目前有越來越多洗、烘衣機採用滾筒設計,孩子非常容易就可以打開爬入其中,若不慎關起,沒有空氣的空間將可能致命。利用簡單的安全扣環,並留意不讓孩子進入這些危險區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
 
●熱水器放室外並將窗戶開啟:熱水器不要放在浴室中的觀念已逐漸被接受,但前陣子的瓦斯中毒事件讓大眾發現,即使熱水器裝設在陽台,也可能因為有阻塞物而影響通風,或因陽台是玻璃窗設計而等同放在室內;所以應留意熱水器放置的位置及家中的通風是否良好。
 
 
浴室及廚房
●設計讓孩子打不開的門把套:這兩個危險場所應為孩子無法進入的區域,若家中廚房為開放式,可置放隔開兩空間的柵欄。目前大多數家庭的空間仍用房門隔開,林月琴執行長提供一個小訣竅──使用較大或上面縫有玩偶的門把套,必須用一定的力量抓握才行,讓孩子無法輕易將房門開啟,可有效避免他們進入這兩個空間。若為其他開啟方式,那麼應時時將門鎖緊,並把鑰匙掛在門邊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隨時讓浴室保持乾燥:每天仍有許多需要進入浴室的機會,家長們應隨時將浴室地板拖乾,並保持通風。也盡量不要於浴室中的容器蓄水,並將馬桶蓋關上,讓孩子不會在家中發生溺水事件。
 
 
Part2:受傷了!冷靜處理
前文的說明,相信已能為孩子除去容易受重傷的許多危機,不過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難免受傷,爸比媽咪可先對於各種傷口處理的方式作了解,在事故發生時才不致於太過慌亂,並能妥善地為孩子照顧受傷部位,讓癒合狀況更加順利。
 
必備簡易急救箱
對一般家庭而言,常見的小傷口(如擦傷、刀傷)處理相當重要,因此家長們應先行備妥急救用品,當意外發生時,才不會因措手不及而做了不適當的處置。急救箱的藥品其實以外傷性為主即可,包括含抗生素的藥膏、常見成藥及包紮需要的OK繃、透氣膠帶等等。除非孩子本身有如氣喘等特殊疾病,否則內服藥物通常有過期或是孩子因好奇而誤食的疑慮,建議不要先行準備。
 
 
跌墜時,觀察孩子為首要任務
當孩子跌倒撞擊到身體時,家長首先必須觀察碰撞的地方為哪一個部位?若撞擊的地方在頭部,先觀察孩子的意識是否清楚或出現嘔吐現象,並留心72小時,若出現嗜睡、噁心、嘔吐及手腳不靈活等症狀,即表示孩子可能有腦壓上升的狀況(輕則腦振盪、重則腦出血),需立即送醫。若撞擊的部位在身體時,則觀察胸、腹部是否有大片瘀血,若孩子感到想吐、臉色發白就可能是內出血,需要盡速就醫。
 
 
挫傷時先冰敷、後熱敷
黃宏昌醫師說明,當孩子發生挫傷的當下,可依照RICE的程序──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為他們處理患部,「且挫傷的前3天都應該冰敷讓血管收縮、減少腫脹。」黃宏昌醫師表示,當血管收縮時會讓組織液不再由內部的傷口滲出,讓腫脹範圍不繼續擴大。待35天過後,再熱敷同一個部位,讓淤積在患部的血液或組織液散去。
 
 
表皮外傷,少用碘酒
當孩子出現表皮的外傷時,爸比媽咪通常會怎麼處理呢?過去我們常用的外用塗抹藥品,其實都不適合使用於有傷口的皮膚表面,黃宏昌醫師認為:「就連優碘或是碘酒等過去常被使用的藥物,都因為會對傷口造成二度傷害或色素沉澱,而不建議選用。」目前由醫師們推薦的是含微量抗生素的藥膏,能讓傷口有效復元且降低感染機率,但需注意別讓孩子將藥品吃下肚。另外,若傷口在孩子的脖子以上,除非是孩子會抓,否則因為不容易被碰觸到所以不建議作包紮。
 
 
蚊蟲叮咬,後果可大可小
若遇上蚊蟲叮咬的狀況,首先應判斷被叮咬的部位及蚊蟲種類,目前已知一種被稱為「隱翅蟲」的昆蟲相當毒,即使只是被打死在手上,都可能會出現發炎現象,不可不慎。此時含少量類固醇的成藥就可使用,具有止癢效果,且應留心別讓寶貝用手抓癢,以免出現如蜂窩性組織炎的嚴重感染現象。
 
 
燒燙傷,在某些部位要送醫
燙傷時要做的就是每個人皆耳熟能詳的「沖、脫、泡、蓋、送」!「沖」除了有冷卻的效果以外,如果傷口表面有髒污,或是衣服沾黏在皮膚上面,用沖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將皮膚上的異物移開;「泡」則是再次冷卻傷口,「蓋」上乾淨的紗布避免感染後,就可以將孩子送到醫院進行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當燒燙傷出現在顏面、多指節部位(四肢)及會陰等等,應立即送醫作處理。
 
幫孩子除去梗塞異物的哈姆立克法
黃醫師再次強調,對於異物梗塞的處理,最好的辦法仍是「預防勝於治療」,但若孩子真的不小心吞下異物卡在氣管,爸比媽咪可以這麼做:
 
4歲以下的嬰幼兒:將嬰兒臉放在大人的手掌上微微低於身體、並讓嬰兒身體趴於大人手臂,輕輕由下往上拍背讓異物排出。
 
4歲以上的幼兒處理方式就與大人相同,從身體後方環抱,雙手抱拳置放在孩子肚臍以上的劍突處,往內、往上壓迫5下。
 
●當孩子出現昏迷狀況:此時他們已經無法靠自己站好,所以由大人跨坐在呈躺姿的孩子身上,手部以CPR的姿勢擺放於胸部劍突處,向上推5下。
 
 
傷口留疤與否?看體質而定
過去我們都以為要讓傷口透氣才會好得快,所以傾向讓它直接接觸空氣,但若傷口上還會碰到其他東西(如:褲子)則一定要包紮。黃宏昌醫師說明,傷口留疤與否和個人天生的體質、傷口產生原因與撕裂傷縫合方式、傷口有無感染較有關係,若為了美觀而讓孩子增加感染機會,醫師通常較不建議。
 
黃宏昌醫師以傷口縫合為例,有些家長很介意醫師們「不把傷口縫好看一點。」他解釋,越髒的傷口就越不能縫合的太密,免得裡面的髒東西無法排出,反而造成感染,若對於醫師的治療方式有疑慮,應於當下作溝通。
 
 
 
林月琴
現職: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國立空中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兼任講師、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學系兼任講師
學歷: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中央警察大學犯罪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私立實踐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兼任講師、台北市福安兒童福利服務中心主任
 
黃宏昌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研究所
經歷:萬芳醫院外傷急症暨減重代謝外科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症外傷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一般外科總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42月號。http://www.mababy.com/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 黃宏昌
拍攝/Babypure
梳化/筱喬
Model/漂亮媽咪:京都媽、可愛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