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老師你幫我」、「我不要去上學,我不要跟媽媽分開」孩子可愛的軟語央求,或是一分一秒也不願離開自己身邊,許多爸媽一開始感到甜蜜溫暖,享受著孩子對自己離不開的依賴感。但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本以為會越來越獨立的孩子,卻依舊處處依賴自己,愈是想放手推開孩子,孩子卻把自己抓得越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家裡的小寶貝拒絕長大?
「孩子會產生依賴,主要還是跟家長的態度有關,」格瑞思心理諮商所黃可欣老師表示,如果孩子本身屬於比較缺乏自信或能力不足,也會造成依賴的習性。家長若遲遲不解決,就會讓孩子愈來愈無法獨立,久而久之,凡事等著靠別人幫忙,就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了。
事事代勞 孩子難獨立
「一頓飯吃了半小時,吃得慢就算了,還掉得滿地都是!」、「都快遲到了,還慢吞吞換衣服,釦子又扣錯!」現代爸媽工作繁忙,時間寶貴,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快一點」,或是乾脆自己動手幫忙。黃可欣老師指出,爸媽做太快、太多,反而會讓孩子失去練習、挑戰的機會,也難以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成長,因此總是穿不好衣服、不能專心吃完飯。
一開始只是順手幫忙的家長,發現愈來愈難要求孩子自己做事,不耐煩的情緒又讓他們忍不住動手幫忙,但愈晚花心力矯正,愈難改變孩子依賴的行為,等到最後怎麼樣都喚不動孩子時,才發現已經太晚了。
除了凡事搶著做,太專制的父母也讓孩子沒機會思考、選擇。例如孩子想穿自己喜愛的服裝出門,卻被要求只能穿爸媽搭配好的服飾,常常被拒絕的孩子,想法被壓抑,思考的伸展空間被阻斷,久而久之,也懶得做選擇,乾脆回答「不知道」比較省事。其實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喜好,只是爸媽被訓練到「不知道」
能力不足 孩子沒自信
孩子過度依賴,還有可能是本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自信。其實,孩子們之間本來就有個別差異,有時哥哥還不會的事情,年紀較小的妹妹卻能輕易學會,或是同年紀的孩子已經能獨自上下學,自己的孩子卻無法做到。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班級勞作課上,有些孩子迫不及待的動手做,能力不足的孩子卻因看不懂老師的示範教學,輪到自己動手時,只能困窘的在座位上發呆,希望老師趕快來幫助自己。
而有些孩子生性被動退縮,缺乏自信,雖然聽得懂老師的講解,但不願意主動嘗試,如果沒人幫助自己,就沒把握能做好、怕做錯。他們特殊的天性無關乎爸媽的教養方式,而是需要多一點等待、觀察、保證與引導,才能跨出第一步。
除了本身因素,某些外在環境因素也會造成孩子依賴的心理。例如討厭的課程、會欺負人的同學、無法融入的同儕團體,都會讓孩子哭鬧著不願離開爸媽去上學。而和媽媽關係特別緊密的孩子,也可能擔心媽媽不記得來接自己、會消失不見,寧願裝病不去上學。前者可以靠老師協助解決問題或糾紛,後者則能在適應團體生活後逐漸改善。
延伸閱讀:千名媽咪票選5名!1~3歲寶寶讓媽媽擔心的性格:生氣、頑固、愛哭、好動、依賴
「把拔媽咪來幫我」、「我一個人沒辦法」……寶貝因為過度依賴,而缺乏獨立的勇氣與能力,又因為缺乏練習,更希望得到別人的協助。黃可欣老師說:「這些都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爸媽本來只是想示範教學,最後忍不住一再插手幫忙,又抱怨孩子笨手笨腳。最後,終於落到『反正我很笨,乾脆你來做』的下場。」
依賴心重的孩子,往往沒有主見,也因缺乏練習經驗,沒機會動手、動腦,同齡孩子也許已經知道如何從學校走回家,但總是依賴爸媽接送的孩子,可能連該在哪個街角轉彎都不知道。有些爸媽甚至會擔心,依賴性格嚴重的孩子是否會有恐懼症、焦慮症,反而更急著想要尋求專業幫助,加速孩子獨立的腳步。
其實爸媽不必太擔憂,黃可欣老師認為,每個人都會有恐懼或焦慮的心情,也能找到安撫自己的辦法,只要多一點鼓勵和注意,減少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恐懼心理,就能讓他有獨立的勇氣。除非孩子實在無法安撫自己,反而擴大了害怕的心理,不敢出門、上學或與他人交談,或是因為社交困難被取笑欺負,心理創傷造成生活上的困擾,才必須就醫治療。
1.具體要求學習獨立
從孩子蹣跚學步開始,到孩子拿著湯匙,嘗試著自己吃飯,他們正一點一滴拓展自己的世界,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此時,孩子需要的是鼓勵,即使他們還聽不懂,也能從爸媽鼓勵、說話的語氣,或是充滿愛意的溫柔擁抱,知道自己做了正確的行為,也有勇氣更大膽的去嘗試。
等到孩子開始能理解對話,爸媽就能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例如:穿衣服、套上褲子,並依照孩子進步的步伐,逐漸提高要求的標準,而這些要求也必須符合孩子的能力,例如從依照大小擺放玩具開始,接著按照顏色分類,最後是同類型的玩具放在不同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