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輔導幼兒挫折容忍力低的情況,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施毓琳發現:「多是孩子在學校遇到學習困難或是與同儕相處出現狀況,家長才會發現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低的問題,進而帶來輔導。」由於挫折容忍力不佳的孩子不擅於控制情緒,或是不知道如何應對情境,加上要長時間跟同儕相處,容易被影響心情而出現一些暴力行為,或是表現得較為退縮。
對於學齡前幼兒經常遇到的挫折,施毓琳心理師提出以下類型:
語言與動作發展未成熟
3歲前的幼兒由於語言發展尚未成熟,講話或語彙無法表達得很清楚,容易無法完整地表達他的需求,如果大人沒有耐心與時間聽他把話講完,他容易感到挫折與沮喪。
另外,此階段的動作協調能力還在發展,例如:1~3歲的孩子想練習自己吃飯,如果他吃得亂七八糟而被父母責備,亦會讓他感到挫折。施毓琳心理師指出:「其實人從出生就在面臨挫折,畢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環境可以提供予一個人,當人不被滿足、需求無法被達成,或是無法展現自己時,即可能會出現挫折。」
認知挫折
學齡前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孩子只能專心於一件事,無法全面理解他的動作可能會對周遭帶來的影響。例如:桌上放著一杯水,也許孩子想拿水杯旁的小汽車。由於他只能專注在他想拿取的物體上,無法顧慮到旁邊的水,也因此不小心就會翻倒水杯。這時如果大人出現指責,孩子可能會經歷驚嚇與害怕。
亦即需求無法被滿足。大人無法滿足小孩的各種需求,像不吃飯、不睡覺、想吃糖等,施心理師表示:「畢竟父母會考量安全或教養,來要求孩子進行適當的行為,當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出現情緒。」
孩子處於認知理解受限的成長階段,如果出現家庭衝突,亦會對小孩造成很深的創傷。施心理師解釋:「當父母在小孩面前出現爭執時,孩子無法分辨是大人的問題或是我的問題。」倘若家長語出情緒性字眼,例:「都是因為你,我才會如何……」,會讓孩子的心裡產生很深的愧疚感或羞恥感,或孩子將這些錯誤歸在自己身上,感到自責。由於認知理解的受限無法讓他看清事情的原貌,亦增加了他的挫折感,對自己的認同會較為負向。
受挫力低的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首先,與同儕相處容易有爭執。」由於小孩的情緒不穩定,與人相處時情緒容易被引爆。
通常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孩子多是被家長過度保護,因為小孩生得少,導致一些父母捨不得小孩受傷,或幫他做好所有事,不僅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也讓他處在溫室的環境裡,不知道自己可能要面對做錯事、失敗、不如預期等情境。
尤其1~3歲期間,孩子開始學著自己吃飯、上廁所,在心理發展有一個重要階段:他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能力。如果大人將孩子的這些學習搶過來做,例如:孩子吃飯慢吞吞或吃得亂七八糟,父母索性直接餵他吃,雖然會讓他吃得很快、父母也省事,可是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等他再大一點,性格會變得比較退縮,不敢嘗試新鮮事物,甚至可能會說:「我不會,你們幫我做」,造成孩子依賴大人幫他完成他應該做的事。也會導致他學習時變得退縮,影響他的學習動機,適應新環境也會比較困難。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經常會遇到挫折,大人如是,小孩更是。由於孩子的發展受限,難免會不時遇到挫折。當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家長能以正面態度看待,即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教育。
增強內在動機,提升學習意願
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很重要的是父母願意讓孩子嘗試。施毓琳心理師說明:「假如父母連最基礎的條件都做不到,擔心小寶貝受傷、受挫;或害怕為自己帶來麻煩等,如此,連讓孩子去經歷挫折情境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建議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不妨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探索、自然經歷挫折情境。
此外,探索能夠展現孩子的能力,如果配合家長去同理他、讚賞他:「我發現你很棒,願意去嘗試」,讓孩子知道大人有發現他目前的動作,讓孩子瞭解到願意嘗試是很棒的事,會增強他的內在動機而更願意嘗試。此時,對於環境的探索就會充滿好奇,再也不覺得可怕。如果大人不時的糾正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對,孩子會自我局限,他的世界亦會變得限制與狹窄。
例如:孩子自己吃飯時,盡管結果可能是吃得亂七八糟,然而,若大人肯定他的行為:「哇!你很棒,你可以自己吃飯,就像大人一樣!」甚至在他吃完飯以後稱讚他:「哇!你的湯匙拿得很好!」除了讚賞孩子自己動手的內在動機,亦能增加他的能力感與自信心,孩子會明白原來他這樣做很棒,會讓他更願意自己吃飯,而那也是孩子的成就感來源。
當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事情,亦有助於他學習新事物的意願、增加學習動機。假如父母指責孩子吃飯吃得亂七八糟,小孩經驗到做錯事、無法符合大人的期待很糟糕,開始自我否定,乾脆請大人幫忙,既不用動手也不會被罵,自然不會產生不舒服的經驗。
內在動機受到肯定,帶動學習意願
當父母放寬心地允許孩子從事探索時,孩子難免會陸續出現挫折。施毓琳心理師以自己3歲半的女兒為例,當媽媽在晾衣服時,女兒覺得晾衣服好像很有趣想要幫忙。可是受到能力發展的限制,女兒將衣服晾得歪七扭八、不像大人晾得如此整齊,為此,女兒忍不住感到洩氣。此時,施心理師對女兒說:「妳好像因為衣服晾得不整齊而有點沮喪和難過。」先同理她,讓孩子認識這種不舒服的心情是沮喪、難過。
接著再鼓勵她:「妳才3歲,能力有限,沒做好是正常的,將來大一點就會晾得很整齊。」讓女兒瞭解有些事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但是她願意幫忙,是她的內在動機。而在這情境裡,她的內在動機被肯定,也帶動她的學習意願,雖然有受挫經驗,但不會讓她感到懼怕並放棄,而她也會明白原來做事情會遇到挫折。
提供替代方案,但仍堅持原則
有時候孩子挫折的產生是因為父母的管教造成,施心理師指出:「管教其實是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經歷該完成的事,從中可以獲得成就感或產生挫折的情緒,但原則上,父母是希望由孩子自己完成。」
以父母要求孩子收玩具為例,收玩具經常是孩子不喜歡做的事,可是,父母仍要溫和的堅持孩子要完成,而且,不見得要用生氣或吼叫的方式,可以用一些好玩的方式來引導,例如:「你如果不收玩具,玩具沒有辦法回到家裡睡覺,它會很冷……。」若孩子仍是不想做,父母仍是必須堅定地回答孩子:「不行耶,玩具沒收完我們不能做接下來要做的事,例如:吃點心或看卡通等。」
不過,並非完全不讓孩子依賴父母,但至少要讓他先努力過。當孩子願意收玩具,也許不見得全收好了,父母不妨幫孩子打氣:「媽媽看見你很棒,雖然你一開始很不情願,但仍願意去收拾。媽媽知道你現在很累,讓我們一起完成。」雖然還是在管教,但他有被同理、被看見他願意嘗試的動機,加上後來大人陪著他一起完成,他會覺得有人跟他一起做,而在收拾過程也增加了親子關係的親密感。
假設孩子真的做不到,也可以給他替代方案。例如:如果他還是不想收,在同理完他的情緒以後,可以詢問他:「你覺得怎麼樣可以完成這件事?」孩子如果想不出來,家長可以幫他找個替代方案:「我們先吃飯或吃點心,吃完以後再來收。」給他一個可以討論的彈性空間,不過,仍堅持他一定要收完,否則下一次就沒有點心吃。施心理師指出:「有時提供孩子替代方案,可以刺激他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會影響他未來的學習。」
延伸閱讀:處罰孩子,有用嗎?
有時孩子遇到挫折情境是因為發展的受限,例如:只能專注於玩玩具,而不小心打翻玩具旁邊的垃圾桶等,其實,父母可以趁機培養孩子正面思考。施毓琳心理師曾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一個小孩不小心將牛奶打翻了,大部分的家長會怒氣沖沖的責備,可是文章裡的媽媽很有智慧的說:「哇!這裡出現一片牛奶海洋。」讓本來很擔心會被罵的小孩發現自己創造了另一個驚喜。當父母有這樣的眼光與角度時,孩子在面對失敗或挫折,自己也會發展正向的思維去看待事情。
教孩子轉換挫折、學習經驗
當父母分享挫折的經驗,小孩亦會瞭解到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原來他們也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同時讓孩子體會挫折並不可怕,重點是怎麼去轉換挫折、學習經驗。
引導、刺激孩子思考
成功的經驗需要慢慢培養與累積。
營造親子共讀的時間,不過,閱讀的內容是很隨性,並不是因為小孩遇到挫折,就趕緊拿一本與挫折有關的書來讀。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閱讀的好處是透過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情境來思考事情,不會讓小孩覺得自己做錯事。」閱讀完畢,倘若孩子的語言發展較完整,可以帶著他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情緒,或在挫折的情節打住,引導、刺激孩子思考可以怎麼辦。
父母首先應具備溫和與堅定的態度。管教是清楚的,溫和的,不跟孩子發脾氣,並堅持孩子必須完成任務。不過,也要視孩子的能力開出適合的條件,不要給予他達不到的標準,這會令他感到挫折。施毓琳心理師解釋:「成功的經驗需要慢慢培養與累積,如果爸媽設定的目標高得令孩子達不到,孩子會很輕易的說我不會、進入挫敗經驗。」
多支持與肯定孩子的內在動機,不要只看孩子做的結果、是否達到期待。當家長看到孩子願意嘗試、願意努力,孩子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有被看見,接著就比較願意嘗試新的挑戰。即使孩子出現挫折,但大人接住他的挫折、同理他,他會發現挫折並不可怕,願意繼續努力。
家長讚美孩子的行為要適度。現在小孩生得少,很多長輩看到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說「你好棒」,漸漸地養成小孩自我中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是當他上學之後,因為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而且老師必須照顧這麼多的孩子,他不見得會像在家裡一樣受到這麼多的關注,如此會令他感到挫敗。因此,家長除了適度的讚美,最重要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與限制,讓他瞭解自己並非萬能。
延伸閱讀:「讚美教養法」8原則,父母做對了嗎?
由於少子化,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寶,像孩子忘了帶東西,家長就急忙將東西送到學校,這也讓孩子無法學習為自己負責;而且,家長可能因此生氣責罵小孩,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施心理師表示:「其實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去承擔後果。」
例如:施心理師一個月只買一樣新玩具給女兒,她可以自由選擇玩具。如果她還想再買其它玩具,必須等到下一個月或用自己的零用錢購買。如此,小孩很清楚一個月只能買一樣玩具的遊戲規則,而她也會謹慎選擇。像有一次,她買黏土,可是玩完了以後她沒有收好,黏土乾掉了,這個月她沒有新玩具可以玩,從中她也學習到要珍惜玩具的經驗。
在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時,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經驗,而且,大人必須看見他的能力、體會他的挫折情緒,給予孩子學習的時間,尤其年紀愈小的孩子愈需要充裕的時間。像是讓孩子自己吃飯,可能要容許他吃兩、三個小時,等待他的能力比較成熟,再慢慢縮短時間。
父母若缺乏耐心,很容易發火。因此,要瞭解到孩子的發展需要時間成長,請父母耐心等待,別讓孩子承受自己的情緒。
如同小孩學走路,會跌倒、碰傷,讓爸媽感到十分心疼。因此,家長不妨排除危險情境、營造安全環境,即使孩子在學走路的過程跌倒、摔跤,父母可以陪著他、同理他、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即使想伸手扶孩子,也要讓他自己花點力氣站起來。
有些婚姻關係不睦的父母,或是工作壓力大的雙薪家庭,有時會不自覺的將情緒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對孩子講情緒性語言,像是「都是因為你,不然我早就離開這個婚姻」等,孩子聽了既無法解決父母的問題,也感到無能為力。施毓琳心理師指出:「這不是孩子的錯,家長要懂得照顧自己,請自己負責自己的情緒。如果工作壓力大,自己應想辦法紓解,而不是將情緒帶回來跟小孩互動,讓小孩承受。」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施毓琳
模特兒/漂亮妹妹予絜
攝影/米果攝影(0918-356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