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慣寶寶」就是指備受家長寵愛的孩子。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過度疼愛孩子呢?聯合心理諮商所謝佩娟心理師表示,這與社會的變遷與少子化的影響有關。可能的原因大致分為7點:
現代人普遍晚婚晚生,孩子生不多,許多父母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勢必會將所有的注意力都傾注在同一個孩子的身上,專寵孩子。
經濟教育水平提升,父母具備可以滿足孩子物質生活的經濟基礎,容易給予孩子過多物質享受。
由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以及受孕年齡提高,據估計,台灣平均每七對夫妻,就有一對有受孕上的困難。在求子不易的情況下,孩子自然是集千萬寵愛於一身。
由於雙薪家庭越來越多,祖父母成為許多孩子的主要照護者。有些祖父母的觀念是「孩子還小,不懂事。不用管他,長大再管」,導致孩子養成想怎樣就可以怎樣的習慣。
有時候父母過度疼愛孩子,是想要滿足自己小時候沒有被滿足的部分。例如,小時候家裡窮困,物質資源匱乏;當自己成為父母時,就覺得「不能讓孩子要什麼沒什麼」,結果過度以物質來滿足孩子。
在分居、離婚的過程中,若夫妻之間無法妥善處理彼此的衝突和協商如何照顧小孩,往往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或雙方,會出現拉攏孩子的情形,用討好的方式讓孩子喜歡自己,站在自己這一邊。
一旦家長因工作忙碌而無法陪伴孩子,會產生補償的心態,以物質來代替陪伴。
延伸閱讀:孩子老是不聽話、愛搗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
當孩子1歲半以上,慢慢開始學習以語言自我表達時,就可以觀察到孩子是否有被寵壞的現象。例如當需求不被滿足時,動輒會哭鬧不休,直到達到目的為止。孩子也會「霸佔」主要照護者,頻頻吸引其注意力;這類型的孩子經常會有一句口頭禪:「這是我的!不給你。」看到什麼都說是他的,久而久之胃口越養越大,不易被滿足;有些孩子可以接受大人與他一起玩,但大人管教時,反彈卻很大,這也表示孩子可能被家長過度寵愛。
有些家長其實不會意識到自己太過寵愛孩子。我們先來做個小調查,請家長回答以下7個問題,經常符合自己想法的選項請打勾。如果打勾的數量超過2個以上,就要小心孩子成為「超級慣寶寶」囉!
☐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不需要管教,只要孩子有開心的童年就好!(其實當孩子已經開始學語言,會說「不要」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用語言、圖畫與孩子溝通他要遵守的規範。)
☐凡事都以孩子的想法為出發點,讓孩子擁有許多選擇。(其實應該是提供孩子「有限度的選擇」,例如要聽哪一個睡前故事,而不是連睡覺的時間都任由孩子作主。)
☐問問自己,我是否為孩子而「過度」犧牲?例如因為孩子離不開自己,所以乾脆很少出門;孩子沒吃飯,自己就不吃飯;或是孩子不累,就陪他玩到他累得睡著為止。
☐孩子的玩具與衣服已經多到根本很多都只用一、兩次,甚至完全沒用到嗎?
☐開始對孩子有所要求時,自己會有罪惡感嗎?
☐無法忍受孩子覺得不開心。
☐總是無法對孩子說「不」,不想建立權威者的形象。
延伸閱讀:玩土、曬太陽、多樣食!兒科醫師羅巧微:小孩就是要「髒養」
有時候家長不是故意想寵孩子,而是不清楚孩子在哪一個年齡階段會有什麼對應的發展,經常保護過度,例如1歲以後仍不讓孩子試著拿湯匙自己吃東西,怕他弄髒;甚至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生病,根本不讓他到公園玩。
家長太過溺愛孩子,其實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會造成負面影響。長期下來,孩子可能會養成以下這些種類的個性:
1.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齡後當欲望無法被滿足時,易與同儕產生衝突,希望別人都讓他。
2.有些被父母溺愛的孩子,會顯現出與前項敘述截然相反的個性,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互動,接觸新環境時會有退縮、畏懼的心態,覺得躲在爸媽身邊最安全。
3.孩子的情緒管理不佳,挫折忍受度較低。一旦難過或不順心意時,反彈會比較大,甚至會咬父母或打父母,藉以宣洩情緒。
4.若家長過度保護,將不利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
你家的孩子很受寵嗎?如果不想要養出一個「超級慣寶寶」,家長應該「認清現實」(認清過度溺愛孩子的事實),亡羊補牢。可參考以下的做法:
1.先檢視家長本身的心態,探究寵愛的原因,再來調整心態與做法。每個人溺愛孩子的方式都不同,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
2.尋求其他照護者的支持,建立同樣的原則。當所有照護者的口徑一致、不在孩子面前互相扯對方的後腿時,孩子就無法恃寵而驕。與其他照護者溝通時,應提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或特定觀念,並說明理由;對方也可以提出對方覺得最重要的理念,彼此協商。
3.思考自己想要提供給孩子怎麼樣的規範?想要讓孩子養成哪些習慣?大人該怎麼做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進而建立生活的秩序與規範。例如希望孩子能夠定時定量吃飯,不要拖拖拉拉吃太久,就要訂定遊戲規則,並事前告知孩子,然後等到特定時間點還沒吃完飯時,就將飯收走。
4.可給予孩子次序的觀念,並預先告知今天要做什麼事。孩子1歲半以後,家長可以跟他說,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先吃飯、再洗澡…等,並可拿圖片給他看,讓他預先知道今天要做哪些事,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也可以提醒孩子:「我們10分鐘後要做這件事喔!」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5.當事情發展不順孩子的意、孩子哭鬧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哭,接受他有表達與宣洩自己情緒的權利,不過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改變決定,並要對孩子清楚表達立場。孩子哭鬧時父母不宜管教,可以等待孩子哭完,再好好跟他說。
6.不要因為「怕麻煩」而屈服於孩子的哭鬧,應逐步建立教養規範與原則。不過注意別一次給予太多原則,孩子會不適應,可能乾脆通通放棄,如此一來又回到了原點;可以一週給予一個原則,有做到的話即給予鼓勵,下週再增加一個原則,循序漸進建立管教模式。
延伸閱讀:上小學前要具備的9大能力!小班、中班、大班,三階段準備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謝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