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貝一到晚上就癢到不行!關於異位性皮膚炎家長該知道的事

近十年來異位性皮膚炎儼然已成為孩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症狀,根據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1974年的1.4% 至2019年為11.3%,盛行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典型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出現搔癢難耐,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常讓為人父母心疼不已!
寶貝一到晚上就癢到不行!關於異位性皮膚炎家長該知道的事

 

根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資料,台灣歷年來年包含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ISAAC)在內的研究顯示,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從1974年的1.4%,1994年為5.2%,至2019年為11.3%,可見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已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陳俊賓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病,目前研究發現與患者的遺傳體質和環境刺激因素有關。

 

50%的病人在1歲內會有症狀
嬰幼兒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期,從幾個月內小嬰兒就有可能會發病,而大部分的病人通常在五歲前就會出現病徵。約80%的病人在五歲前會有症狀,其中約50%的病人在一歲內會有症狀。出現嚴重的搔癢和反覆發作是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特色。搔抓會增加皮膚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更嚴重的皮膚傷害。吸入性過敏原、細菌感染、皮膚乾燥、過度流汗和外在刺激物(動物皮毛、肥皂、化妝品、香水、清潔劑等等)和食物過敏都會增加搔癢和發炎的程度。

 

嬰兒時期以急性表現為主
大部分的病人不管於哪個階段,皮膚都會乾燥且沒有光澤。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表示,皮膚表現的型態和分佈隨著病人年紀和疾病的活性而變化。異位性皮膚炎通常在嬰兒時期呈現急性表現,較常出現在兩頰、前額、頭皮、脖子、軀幹和四肢伸側;包尿布的地方通常沒有病灶。年齡較大的孩童病灶則多出現在肘凹、耳垂、腕關節及膝關節等皮膚皺褶處。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消失,不過這類的病人長大之後,皮膚接觸刺激物後,也比一般人易發癢及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三種病灶
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身上可以同時存在急性、亞急性及慢性的病灶,急性期以強烈的搔癢和紅斑性丘疹為主;亞急性期因搔抓而常見有合併破皮且脫屑的紅斑性疹子;慢性期因長期反覆發作則以苔癬化、增厚及纖維化的皮膚表徵為主。臨床上常常慢性期同時合併急性惡化病灶。

不過當嬰幼兒出現皮膚反覆過敏發炎的狀況,僅憑這點並不能判定為異位性皮膚炎。陳俊賓醫師說明,目前異位性皮膚炎通行診斷指引是將病徵區分為主要項目與次要項目,必須在主項目與次項目中各符合三項才能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若沒有達到診斷標準,只能說孩子可能有過敏或異位性的體質,將來也有可能演變成異位性皮膚炎。

(製表/嬰兒與母親)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包括局部及全身性治療。

局部治療
保濕劑: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可於洗澡後塗抹,建議一天至少兩次。選擇保濕產品時可先諮詢醫師,並遵照指示使用。

局部類固醇:局部類固醇也有多種劑型(如軟膏、乳霜、乳液等),依照醫囑外用塗抹,過度不當使用,可能導致皮膚萎縮、血管擴張、出現皮膚擴張紋、痤瘡等副作用,使用時應監測皮膚狀況。
局部抗生素:若皮膚有輕微感染,醫師可能會考慮使用局部抗生素治療,或以局部類固醇加上抗生素的複方製劑治療。使用抗生素時應留意皮膚過敏問題,也要注意不要過度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局部免疫抑制劑:包括t a c r o l i m u s(普特皮)、pimecrolimus(醫立妥)軟膏、crisaborole(適健膚),塗抹於病灶部位,有不錯療效,較安全無類固醇副作用,使用時需注意可能有輕微灼熱刺激感。而醫立妥和適健膚,目前在台灣食藥署已經通過三個月大以上兒童的使用適應症,普特皮則有兩歲以上兒童的使用適應症。

 

全身性治療
抗組織胺:可改善皮膚搔癢,避免因搔癢而影響睡眠品質,每個人對抗組織胺的反應及效果不同,醫師可能依照患者的治療情況使用不同的抗組織胺。
全身性類固醇:效果快速,可是一旦停用就容易復發,適合短期使用,一般用於急性發作時;長期使用易導致骨質疏鬆、賀爾蒙失調、變胖等問題。
全身性免疫製劑:包括 methotrexate、azathioprine、cyclosporine 或mycophenolate mofetil,適合短期使用,且應給予最低有效劑量,需留意白血球和肝腎功
能的變化。
全身性抗生素/其它抗微生物製劑:口服或注射使用,只在有嚴重續發性感染時使用。
生物製劑:異位性皮膚炎與發炎反應有關,目前研發出的生物製劑,可有效精準抑制細胞激素引發的發炎反應,且副作用較低,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其中 dupilumab(杜避炎),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於12歲以上青少年及成人患者,台灣食藥署已通過六歲以上孩童適應症,近來美國 FDA 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已通過六個月以上幼童的適應症。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目前有三種 JAK 抑制劑在台灣上市,baricitinib(愛滅炎)、upadacitinib(銳虎)及 abrocitinib(喜繽果),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透過抑制發炎相關的 JAK 路徑機轉,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然而多數只核准在成人的適應症(銳虎目前已有通過 12 歲以上適應症),對於用在孩童及青少年的臨床試驗多仍在進行中,也值得期待。

 

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從日常照護做起
異位性皮膚炎是可以被有效控制及改善的,陳俊賓醫師強調控制病情不能全部只依賴藥物治療,日常生活的照護將大大影響治療結果。他建議從皮膚照護及居家照護兩大方面下手,一起為皮膚打造防禦力。

皮膚照護原則
保濕:皮膚保濕是照護異位性皮膚炎最佳方式。在洗澡水中加入沐浴油,洗完澡後盡快抹上保濕乳液等潤膚劑。避免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在房內放置濕毛巾提高濕度。保濕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可以改善乾燥或搔癢症狀,可於洗澡後塗抹乳液,建議一天至少兩次,選擇保濕產品時可諮詢醫師,並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避免刺激:搔抓造成的皮膚傷害會讓皮膚釋放出發炎相關細胞激素,不但惡化發炎情況,也會讓患部更癢。建議可用繃帶包裹住發癢部位,以免抓傷;使用無香精、低防腐劑的潤膚乳液;盡量穿棉質衣物,避免穿合成材質或毛料衣物;流汗後盡快清潔擦乾。
保持清潔: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較脆弱,若又有破損時,就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建議盡量保持皮膚的乾淨清潔。每天洗澡,且不要用太熱的水洗澡;使用較溫和的沐浴用品及清潔劑。
濕敷療法:在塗抹藥物或保濕劑後,先用濕的紗布包紮,再用乾紗布或彈性繃帶固定。濕敷療法具有避免搔抓、加強保濕、增加藥物吸收等好處。

 

居家照護原則
避免接觸過敏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因接觸過敏原而產生過敏反應,加劇皮膚炎症狀。保持環境清潔,減少灰塵及塵蟎等過敏原,家中被套或寢具應定期清洗,盡量避免使用地毯或厚重窗簾,少接觸到寵物皮屑、絨毛玩具、花粉等。
維持良好環境:不適當的環境可能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保持空氣流通,降低室內的空氣污染物;維持適當的濕度,避免皮膚乾燥;控制溫度,氣溫劇烈變化會影響皮膚炎症狀。


最後陳俊賓醫師也提醒一旦發現皮膚紅腫熱痛快速進展、化膿及發燒發冷等嚴重情形時,一定要立即就醫。

(圖片提供/陳俊賓醫師)

陳俊賓
現任:林口/台北/基隆/桃園長庚醫院皮膚部皮膚免疫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藥物過敏中心主任
長庚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桃園聖保祿醫院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專長:異位性皮膚炎、皮膚過敏、乾癬、蕁麻疹、自體免疫疾病、青春痘、疤痕、蟹足腫、醫學美容、微整型

 

延伸閱讀:海鮮惹爭議!寶寶何時可以吃魚蝦蟹貝類?營養師教你聰明配

延伸閱讀:及早揪出嬰幼兒先天性代謝異常 醫:新生兒篩檢不可少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邱明瑜

諮詢/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

圖片來源/Pexels、Photo AC、陳俊賓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