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教室裡有過動兒

今年4月在基隆發生一起過動兒不畫圖,老師拿繩子綁住幼童的新聞事件,事件最後家長與老師以和解落幕,但並不表示類似的事件不會再度發生。當家長、老師發現孩子出現注意力缺陷、衝動等特徵時該有什麼行動?聽聽專家怎麼說。
教室裡有過動兒

過動兒新聞事件
根據媒體的報導,基隆市某幼稚園某個班級正在上畫圖課,其中一名幼童阿銘(化名)因為無法專心的將圖畫完成,於是老師拿出綁蛋糕盒的繩子,將他綁在座位上,希望他安靜下來完成作業,10分鐘後,老師才將繩子解下。這位老師事後承認有綁住孩子,但解釋目的是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功課。家長得知狀況後向市長信箱投訴,最後園方向家長道歉雙方達成和解,園方告誡老師不得再有不當管教行為。

 
專家建議採取替代方案
事實上這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黃志雄表示,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很大,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唯一教導公式可以套在所有孩子的身上,面對無法安靜下來完成老師指定作業的孩子,以上述的新聞事件為例,老師可以先觀察孩子當時的身心狀況再來思考解決方式,可以先詢問孩子不想安靜作畫的原因,也許無法立即問出答案,但可以採用替代方案,例如請孩子幫忙發畫畫要用的紙與材料給其他小朋友,或先指派孩子當小老師跟著老師一起走動看看其他小朋友作畫的情形,也許經由這些處置可讓孩子重新回到坐位將自己的畫完成,此外,也可採用分組的方式來完成作品,利用同儕的影響力讓孩子專心的將圖畫完成。
 
過動兒的特徵
一般習慣用過動兒來形容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的孩子,但過動這個詞是包括:注意力缺陷、衝動以及注意力缺陷伴隨衝動三種不同的狀況。造成過動的原因至今在腦科學領域仍在探索中,可能的原因是先天上大腦管控紀律、抑制的功能不足,大腦運作的方式與一般的腦不同,導致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無法壓抑衝動與活動量;也就是說,一般的孩子只要教導他做了什麼事可能產生的後果,孩子要做某件事前會先停下來想,曾經做過類似事情發生的後果,但有過動的孩子因大腦中缺乏控制的能力或機制,因此,當事件發生時,經常無法停看聽,反而可能會衝動地動口或動手,或出現跑來跑去和尖叫等不適當行為,但過動孩子並不是故意要如此,是因先天抑制能力不足,再加上後天的行為增強而造成的行為模式,如果老師、家長不明瞭過動兒的特徵,單純認為這個孩子就是調皮、固執、脾氣壞所造成的行為問題,就無法正確引導、教導過動兒。
 
簡易檢核方式
黃志雄副教授指出,家長與老師可以先透過簡單的觀察以及檢核表,來看看孩子是否有過動的特徵,先了解孩子是否有過動的特徵很重要,因為這樣家長與老師才能接納孩子某些擾人的行為不是故意的,在能同理孩子的狀況下,才能採取正確的行為輔導協助孩子,以下就由黃志雄副教授提供幾個檢核的方法:
 
˙觀察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
這是最簡單的觀察法,找一樣孩子原本就有興趣的事,例如:看電視、玩玩具、看書等,要孩子從事這件他有興趣的事,如果孩子能坐著超過5分鐘從事這些事,那麼孩子就沒有注意力缺陷這個問題。
 
˙是否有跨情境的衝動
插嘴是過動的孩子容易出現的狀況,但如果在學校老師面前不會出現,只在家中出現,這表示孩子的這個插嘴行為並未跨情境,也就是不符合過動中的衝動行為;所謂的跨情境行為是孩子不論在家中或是學校都頻繁出現話多、插嘴的狀況。
 
家庭環境檢核表~for parents
現在有頗多假性過動的案例,這是因為後天環境缺乏穩定、安靜以及缺乏固定和規律性的作息,造成孩子出現疑似過動的行為。以下的家庭環境檢核表如果檢核的結果中「是」佔多數,家長可能就需檢視一下生活環境、步調以及親子相處的情形來改善孩子的狀況。
 
□    1.家裡沒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
□    2.家裡沒有固定的生活作息地點。
□    3.孩子沒有屬於個人的空間。
□    4.家裡的氣氛經常是吵雜多於平靜。
□    5.孩子在玩遊戲或做功課,時常容易被干擾(例如:在客廳一邊做功課一邊看電視)。
□    6.家裡剛剛多了一個妹妹或弟弟。
□    7.家裡正處於離婚、再婚、失業、生病、死亡或分離的情況。
□    8.孩子的生活正面臨轉換的環境(例如:搬家、剛上學、轉學或換保母等)。
 
學校環境檢核表~for teacher
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一樣會對孩子造成影響,老師可在學校檢視一下學校環境,如果答案「是」很多,也需要改善環境。
 
□    1.教室裡沒有規律的活動作息時間(學生可以隨時去做想做的事情)。
□    2.教室裡沒有固定的活動作息地點。
□    3.教室裡常常是鬧哄哄的。
□    4.學生沒有屬於個人的空間(置物櫃或桌椅)。
□    5.班級中剛轉來新同學。
□    6.學生的生活正面臨轉換的環境(例如:搬家、剛上學、轉學或換保母等)。
□    7.教室裡的角落規劃不明確。
 
當家長與老師都排除了環境因素,並發現孩子在家中與學校中會出現相同的過動行為時,就表示孩子可能有過動症,當症狀輕微時並不需要馬上就醫,可以先用認知行為療法教導改善,但若過動行為強度強,就需要就醫做進一步診斷,診斷後若狀況嚴重,則需要行為治療跟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老師與過動兒的相處
教室中出現過動兒,需要讓他上特別班嗎?黃志雄副教授指出,只要老師能理解過動的特徵以及具備認知行為療法的專業知識,孩子應可以在一般的班級中學習;因為這樣老師在面對孩子過動的行為舉止時比較能理解,處理時比較不會有負面情緒,再經由正確的引導,孩子可以逐漸減少擾人的行為。
 
當孩子經常上課中起來走動
老師可以先告訴孩子他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的學習,之後跟孩子約法三章,只要他可以安靜10分鐘不走動,10分鐘一到就請他起來當小老師走動一下,走動後再回去重新計時,時間到再請孩子走來講台拿東西之後回坐,再重新計時。當孩子可以遵守與老師的約定,老師要給予鼓勵,隔幾天可將安靜不動的時間拉長。
 
當孩子出現插話行為
碰到經常插話的孩子,可先跟孩子說插話的不良影響,也可說本來要講故事給大家聽但因為孩子插話而無法實行,讓孩子能感同身受,之後與孩子協議,如果想要講話請先舉手,老師可先點你回答;也可和孩子說如果你插話老師就輕輕敲你桌子提醒你。孩子如果做到協議,可公開在全班面前稱讚他,或是給貼紙、蓋章等實質鼓勵,這種方式可正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以正向行為支持過動兒
如果只是以打壓、處罰的方式希望孩子能改正不良行為,通常會適得其反,孩子可能會一犯再犯,當孩子了解老師知道他的需求時就會想要有好表現,才能讓孩子停止再做不好的行為。
 
經由許多過動兒的研究案例發現,正向行為支持的策略比只想立即改正孩子行為的處罰對改善過動兒的行為有效得多。在上課時過動兒出現擾人舉止時,老師可以先和孩子聊一下,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為什麼要做這個舉動,之後再找個適合的方法引導孩子,當孩子體會到老師不是指責我、會聽我說,信任的關係就建立了,這時老師再給孩子一些替代行為,原本不佳的行為就會逐漸消失,不過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可及,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孩子改變。建議老師需經營良好的教學情境,並與孩子建立正向關係,當老師愈了解孩子的喜好、個性、脾氣、需求,愈能在孩子出現擾人舉止時給予協助。
 
小朋友與過動兒的相處
過動兒與小朋友的相處時發生的糾紛也需要老師調解,像是有的過動兒喜歡拉女同學的長髮,這時老師可先問為什麼要拉,孩子可能會說前面的長髮一直晃就是想拉、好玩,聽完孩子敘述(這表示老師同理這個過動兒)可以告訴孩子被拉頭髮的人會不舒服,如果你的頭髮被拉你會怎樣?再引導孩子去同理別人;然後可以先幫孩子換位置減少刺激源,再跟孩子約法三章,用引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不再出現這種行為。
 
父母與過動兒的相處
5月甫出版的《理解發展障礙孩子的心》一書中提醒家長,不要光用嘴巴叮嚀孩子,要確實理解過動兒的特性,再採用策略來教導孩子,就能幫助孩子生活得更平靜。以下9大策略,推薦給家有過動兒的父母。
 
策略1製作行程表,決定每天的行程
˙盡量固定每天的生活流程
只要決定好每天的生活行程,過動兒就能生活得更平靜,心情也會比較穩定,對全家人來說,也才能過得更輕鬆。如果孩子有在學習才藝,或許就無法固定每天的生活行程,但只要盡量排得規律,就能順暢度過每天的生活。將行程表貼在顯眼的地方,會更有效。
 
爸爸和媽媽的行程內容,不妨也製成行程表,同時設定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例如坐在孩子身邊看他寫功課等,盡量排定時間來與孩子互動。
 
˙淺顯易懂地標示,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
為孩子準備可以寫更多行程內容的較大專用月曆,再把預定的行程內容寫進去,並教導孩子要隨時確認內容。另外再將當天的行程內容寫在另一個白板上,教導孩子確實執行當天應做的事。
 
一定要先設法幫助孩子明白到底該做哪些事,並慢慢訓練孩子懂得確認「今天應該做的事」。
 
策略2慎選要提醒的內容
˙只針對眼前令人困擾的問題提醒孩子
過動兒不僅在學習上會受到提醒,基本上連日常生活裡的種種行為,都會受到提醒,但即使一一提醒孩子的每一個行為,也無法讓孩子確實養成習慣,而且每天都被人不斷提醒,也會讓孩子覺得厭煩。所以應思考「眼前確實令人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再以修正這個問題為優先考量,至於不是真的那麼重要的事,就以後再說。
 
策略3寫出令人在意的行動並思考對策
˙POINT只要寫出來,就比較能客觀看待
為能夠客觀地看待孩子,另一個值得推薦的方式,就是將孩子的問題寫出來。
或許父母會認為「這孩子問題至少超過一百個」,但真的實際寫出來,會發現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多。寫完之後,針對各個問題思考時,必須以實際年齡的三分之二來思考孩子的能力,再仔細擬定教導對策。
 
策略4設定容易理解的目標
˙要誘發孩子的意願,就必須獎勵孩子
過動兒的特性是,明知道該做卻做不到、提不起精神來做、很容易覺得麻煩,而如果別人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他「給我做」,他又會強烈反彈。因此若指示孩子「你必須做才行」,或對孩子說「這本來就應該做的,不是嗎?」孩子就會愈沒有意願做。不過當孩子有心想做時,他就會充滿幹勁。
 
面對這樣的孩子,有效的方法就是集點卡。採用集點卡時,要頻繁且快速地給孩子具體的獎勵,設法誘發並維持孩子的意願。剛開始時不妨告訴孩子「以前你在家裡主動做事,都沒有好好給你獎勵,所以我們來試試看這個集點卡吧」。
 
˙只要有淺顯易懂的目標,孩子就會願意努力
活動一覽表應貼在顯眼的地方,同時準備空瓶和彈珠,當孩子完成一項指定的事時,就給孩子一顆彈珠,表示1點,並讓孩子將彈珠放進空瓶裡。採用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清楚看見彈珠的累積狀況,能有效鼓勵孩子繼續努力。不過要給孩子點數時,一定要當場立刻給,即使再忙,也絕不能對孩子說「等一下再給你」。
 
等孩子想使用集點卡時,就將彈珠拿給媽媽。剛開始的第一個星期,不妨以紅利為名,大方一點多給孩子點數,先設法誘發孩子的意願再說。畢竟對過動兒來說,只要目標淺顯易懂,會比較有辦法努力,所以這種來自外界的意願刺激方式,對維持孩子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戰術。
 
˙重點式地完成一個目標
達成卡是簡化集點卡而來的方法。先製作一張兩星期份的半月曆,然後鎖定23個目標,再讓孩子重點式地完成目標。
 
將達成卡貼在牆壁上,當成每天的一項大活動,就能有效刺激孩子努力。每天都要確認孩子是否完成了目標,若有完成,就給予孩子事前說好的獎勵。
 
等孩子有辦法完成一個目標後,就追加另一個目標,同時讓孩子持續原本已經達成的目標,直到孩子完全學會後再拿掉。不過對過動兒來說,已經學會的事,很有可能過一陣子又不會了,萬一發生這種情形,就將那件事再度列進目標裡。
只要反覆採取這種方式進行,自然就能逐漸養成具體思考的習慣,明白該如何面對要學習的課題,問題又出在哪裡。
 
媽媽也可以給自己設定課題,和孩子一起努力,都是不錯的方法。
 
策略5採取愛的教育
˙過動兒只要被誇獎就會更想努力
不論是誰,只要被人誇獎,都會產生想更努力的心情,而對過動兒來說,這種情形更是明顯,因為過動兒很難遵守規則,也很難自動自發地想要每天持續努力學習,因此需要「誇獎」,才能誘發他想努力的意願。
 
˙在孩子努力用功時誇獎他
過動兒的特徵就是很難持續努力,也因為缺乏維持專注力的緣故,如何幫助孩子持續專注下去,就成為最重要的事。因此與其在孩子中斷用功、跑去玩耍時,對孩子說「快點回去念書」,不如趁孩子還在用功時,誇獎孩子「你很努力喔」,會來得有效許多。比起「再多努力一下」的講法來,「再稍微持續一下,應該會很棒喔」的說法,更能讓孩子有感覺。
 
千萬別只想著孩子已經這個年齡,本來就應該要會,而是針對孩子已經會的部分,盡量誇獎。
 
˙不要吝於誇獎孩子
多觀察孩子,盡量找出孩子好的一面。只要找到孩子好的一面,或聽到祖父母、老師等人說「有這麼不錯的一面」時,就將內容寫下來,之後再將這些好的一面列成表,並拿給孩子看,同時告訴孩子「媽媽發現你,有這麼多地方都很棒呢」。
 
「不行」、「你沒做好」等否定性言詞無法讓孩子產生動力,所以千萬別吝於誇獎孩子。我們不該當孩子的嚴厲批評家,應該當一個開朗又強有力的支援團隊。
 
媽媽的目標=1天誇獎3
如果辭窮,真的找不到誇獎孩子的話,就參考下列說法來誇獎孩子。只要持續誇獎下去,自然會愈來愈懂得如何誇獎。
˙我看你吃這個零食,好像很好吃喔。
˙你笑得很開心喔。
˙你今天終於多吃了一點飯喔。
˙你看電視看得好開心喔。
˙你好有活力喔。
˙你喜歡的事,都很努力在做喔。
˙你今天在外面玩得很開心喔。
 
策略6以孩子懂的方式傳達你的愛
˙確實傳達「我最愛你」是很重要的事
「我最愛你了」、「我最寶貝你了」,將這種為人母親的心情,確實透過語言傳達出來,而且要經常傳達給孩子知道。即使內心這麼想,如果沒有講出來,孩子是不會明白的。除此之外,也要盡量抱抱孩子,尤其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時,這種肢體動作,也能確實傳達自己的心意。緊緊擁抱、撫摸身體,這種皮膚的感覺,能讓孩子的心靈,產生莫大的安全感。
 
即使孩子已經是哥哥或姊姊,他的弟弟或妹妹還很年幼,還需要大人照顧,一樣要盡量和孩子保持肌膚之親(偶爾也會有害怕別人碰觸的孩子,這時就不要碰觸孩子)。
 
策略7仔細教孩子做事的方法
˙其實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有些孩子其實只是不懂方法而已,例如不知道該怎麼收拾東西,才能收拾得乾淨,或功課應該怎麼寫才對,聽到大人說「睡前要先做好準備」時,完全不知道什麼事該以哪種順序進行等等,所以可以用具體的方法,簡單地教導孩子。
 
如果媽媽自己是一個很會整理家裡的人,看到孩子的做事方式,一定會覺得程度很低,但其實應該放低標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相反地,如果媽媽自己是不太會整理家裡的人,就讓孩子看看媽媽努力的樣子,再和孩子一起努力。
 
策略8參加父母訓練課程
˙家長之間的交流,能帶給自己活力
父母訓練課程是針對過動兒的家長,教導「有效提升家長能力」的訓練法,也是過動症治療中,非常有效的方法。課程進行810次左右,會在每週固定的時間裡(12小時),由指導老師教導510人左右的家長,學習左列的內容。
 
近年來,醫療機構及療育機構等處也開始提供這種課程,若附近有相關的機構,務必參加看看。如果能和擁有同樣煩惱的家長互相交流,就能彼此加油打氣,給自己帶來活力。
 
策略9夫妻同心協力來育兒
˙夫妻一起面對過動症
只要父母能對過動症擁有相同的理解,並同心協力一起面對,就能提高治療效果。養育過動兒,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不過也不必因此過度擔憂,否則對孩子並沒有幫助。但反過來說,如果爸爸的態度太過樂觀,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甚至對媽媽說「是妳想太多了」,那麼就無法為孩子多做思考。
 
當爸爸的人,一定要好好聽媽媽的說法,絕對不能對努力育兒的媽媽潑冷水,應該體恤媽媽的心情,和媽媽一起努力思考,讓媽媽覺得心靈上有所慰藉,才能打起精神來。週末時,若爸爸能帶孩子到公園等處去玩耍,讓媽媽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好好休息,當媽媽的人一定會覺得很欣慰。
 
如果家裡有祖父母等長輩同住,也要向他們說明「這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請他們一起協助。
 
照顧過動兒請留心
「正向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是給所有家有過動兒父母的建言,學校老師除了自己的專業還可以透過同儕的團體規範來教導孩子,但在家中父母只有單一的力量,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黃志雄助理教授表示,父母要先和孩子建立親密良好的關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關心他、支持他,當父母要求他調整行為時孩子可以接受也會試著改變。
 
陪伴孩子是相當重要的,父母可以儘量撥出時間和孩子聊天、散步、一起運動、一起做家事或是一起做菜,給孩子一個穩定、規律、舒適整齊的環境,透過這些陪伴、運動、遊戲,孩子比較能慢慢調整一些過動的行為舉止。
 
另外,如果孩子過動強度強,經醫師評估必須用藥,雖然用藥過程會出現一些作用,但這是用藥會出現的情況,服藥的過程需要按醫囑,家長千萬不要自己決定停藥時間,建議在服藥的過程中在家中確實紀錄孩子的行為表現狀況,也請學校老師幫忙記錄孩子在學校的行為,等孩子吃一陣子藥回診時,將用藥這段期間孩子的行為紀錄給醫師參考,如果孩子狀況有改善,醫師會視情況將藥量減少,是否停藥,應該經由醫師評估,家長千萬不要自己決定。
 
 
黃志雄
現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育博士
經歷:國立嘉義啟智學校專任教師、國立臺南大學重障所兼任助理教授、國立彰化師大特教系兼任助理教授、伊甸基金會臺中區早療中心外聘督導
專長:重度及多重障礙、早期療育、融合教育、輔助科技、家庭支持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 黃志雄
內容部分轉載/《理解發展障礙孩子的心》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