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一個健康的新生命,懷孕期間的確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但是「一人吃,兩人補」的觀念已經過時了,進補過頭,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中國武漢有一名28歲的廖姓女子,平時就嘴饞,熱愛美食,懷孕後變本加厲,家人也為她準備了許多高營養的進補餐,生產坐月子時,更是雞湯、排骨湯、魚湯天天喝,還有各種水果及甜品。而懷孕到產後這段期間,廖姓女子只要吃不完都給丈夫吃,有時為了不浪費食物,甚至吃得比妻子還多。
每天進補的狀態持續了一陣子後,夫妻開始感到腹脹,起初以為只是消化不良,但做完月子後不適狀況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後,竟雙雙罹患膽結石,且廖女還併發急性膽囊炎。
膽結石的成因眾多,在早年臺灣以「膽色素結石」最為常見,部分推測和溶血性貧血疾病有關,其餘則是由於臺灣早期物資匱乏,較易有營養不良、寄生蟲、感染性疾病,因此增加罹患膽色素結石的機率。而在西方國家,約8成以上的患者屬於「膽固醇結石」,近年來由於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飲食攝取量增多,所以臺灣人常見的膽結石類型,逐漸從「膽色素結石」轉變以「膽固醇結石」居多。
關於膽固醇結石的形成原因,膽固醇結石主要是因為膽汁裡的化學成分失去溶解性,當膽汁的膽固醇過高、濃度過於飽和,就會沉澱並產生結晶,累積久了就會逐漸形成體積較大的膽固醇結石。
延伸閱讀:懷孕肚子痛怎麼辦?18種腹痛原因大解析
根據統計,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機率比男性稍高,其中又以體型肥胖的女性更需要注意。此外,也有統計發現,女性有多次生育經驗比起完全沒有生育經驗,更容易有膽結石的問題,推測和懷孕期間賀爾蒙(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激增有關。
如果又愛吃動物內臟、肥肉、蛋黃、帶殼海鮮等高膽固醇食物,易導致血液和膽汁的膽固醇濃度偏高;攝取過量糖分會造成血糖迅速上升並刺激胰島素分泌、加速膽固醇累積,當體內的膽汁過於濃稠飽和就會結晶沉澱,長久下來將會鈣化成結石。
孕期若併發膽結石相關疾病,在治療上也會更加棘手,所幸臨床上鮮少遇到發作的案例,孕婦們無須過度緊張。
延伸閱讀:一次搞懂!孕期荷爾蒙
燕麥:燕麥含有水溶性的膳食纖維「β-聚葡萄糖」,能阻礙腸道吸收膽固醇並改變血液中的脂肪酸濃度。
堅果:堅果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膽固醇、維持動脈血管彈性,但堅果屬於油脂類熱量偏高,每天淺嚐不應超過10公克的份量。
含Omega-3魚類:Omega-3具有降低血壓和三酸甘油脂的效果,還能增加血液中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含量,建議平時可以多選擇鮪魚、沙丁魚、鯖魚等富含Omega-3的魚類食用。
可選擇橄欖油、葵花油、芥花油等含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或者偶爾補充富含Omega-3的魚油,可降低膽固醇結石的機會,並且可以多選擇少皮、少油脂的瘦肉類食材。
膽囊中的膽汁,每天會隨著三餐進食而規律進入腸胃道消化食物,換句話說,定時的進食有助膽囊排空後繼續貯存新分泌的膽汁,不吃早餐將會使得已累積一夜的膽汁繼續濃縮,使膽汁中的膽固醇出現過度飽和的現象,長久下來容易導致膽結石形成。
攝取大量高纖的蔬果不僅有助胃腸蠕動,還能在腸道攔截隨膽汁被排出的膽固醇、減少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
此外,平時應該克制食用精製糖類和甜食的份量,因為攝取過量糖分後血糖會快速升高,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並加速膽固醇累積;另外也要少吃顏色白皙、過於精製的白米、麵條等食物,這類的食物雖然較好消化,但也會快速分解轉變成糖分,建議多吃全穀類、五穀雜糧類的食物,不但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更可以從中獲得較多的膳食纖維。
經常餐餐不定時,過度餓肚子或是暴飲暴食,都會導致膽囊急遽收縮,倘若膽囊恰好有膽結石很可能因此被推擠、聚集而阻塞。許多膽結石患者總在晚餐後腹痛發作,常是因為多數人喜歡在晚餐時段大吃大喝,等到上床睡覺前就突然上腹痛了起來,這種痛感比消化不良、腸躁症還要劇烈,但許多人卻誤以為是吃太多導致胃痛而不自知,疼痛感會持續1~2個小時以上,甚至痛到嘔吐後不適感才漸漸解除。
最後,提醒孕媽咪們,「懷孕不是生病」,適度運動還是需要的,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約30分鐘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養成運動習慣,不僅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也對降低血糖、血脂、膽結石有所幫助,未來也有助於產程順利。
延伸閱讀:孕期對體重斤斤計較卻愈吃愈胖?妳可能犯了這5個錯誤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