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人的疫苗覆蓋率達70%,好不容易在幾個月前解封,卻抵擋不住Delta變種病毒的侵襲,確診數還超過去年的高峰,且感染年齡明顯下降,12歲以下兒童染疫的人數大增,一個禮拜就增加了84%,住院人數也突破1450人。
相較過去新冠病毒大多感染成人,如今Delta變種病毒株的傳染力又比Alpha變種病毒株更強,就連孩童也難以倖免。再加上,依據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AZ及莫德納疫苗的適合接種年齡是18歲以上,而輝瑞/BNT疫苗則是12歲以上。因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指出,12歲以下孩童尚未獲准接種疫苗是導致兒童確診比例攀升的一大主因。
美國至今仍有9000萬成人未接種疫苗,國家廣播公司報導,有6家兒童醫院紛紛指出,最近一波的兒童染疫者,多半是家庭傳播,通常都是沒有接種疫苗的家長將病毒帶回家,並傳染給兒女,造成感染擴散。
延伸閱讀:家族群聚是嬰幼兒染新冠肺炎主因!當心7現象為重症前兆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日的報告指出,確診的孩童及青少年即使無症狀,康復後仍然有11%~15%的孩子會出現「Long Covid」現象,也就是長期性的後遺症。例如:上課時常出現腦中一片空白、記憶力衰退、疲倦和睡眠中斷等問題,令家長擔憂。
我們所熟悉的新冠肺炎症狀,大多是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血氧降低外,但它同時還可能感染心臟、腎臟、免疫及神經系統,堪稱是無孔不入,若這些器官的感染同樣可能造成嚴重及持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值得關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莊淵丞表示,正常人體中的腦及神經組織會受到血腦屏障的周密保護,不會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輕易通過。但新冠病毒可使組織發炎產生縫隙後進入腦神經開始肆虐,引發腦炎、腦膜炎、脊髓發炎等狀況,患者此時會感受到頭痛、肌肉疼痛、肢體乏力、嗅覺味覺的改變及喪失等等不適。當病毒感染腦幹時,人體會無法察覺缺氧的危機,導致猝死,這是隱性缺氧(亦稱快樂缺氧)的由來。
大腦中的血管也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目標,當血管發炎受到傷害後,原本提供給大腦的養分及氧氣會減少,影響到腦部運作,患者會感到白天容易疲倦嗜睡、夜間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更糟的情況是腦血管血栓的產生,伴隨而來的腦出血、腦梗塞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
許多研究指出,神經症狀的發生機會跟患者本身健康狀況、慢性疾病的存在、免疫能力等息息相關,當患者已產生新冠重症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時,會更加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所以已轉入加護病房,已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的患者,都會是可預期的高風險族群。
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還能產生多少後遺症?理論上大腦細胞組織受損會增加後續發生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機會,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追蹤。
延伸閱讀:打疫苗前3準備+接種後3飲食調整,可緩解疫苗副作用!
美國的案例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鏡,距離開學剩不到一個月,既然以台灣的現況,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還接種不到疫苗,顯示落實防疫工作仍是相當重要。
在孩子還無法接種疫苗的情況下,只能靠孩子身邊的成人來保護,目前指揮中心已將教職人員列為公費疫苗對象,且大多已完成第一劑接種。家長的部分,則是強烈建議已經輪到可以預約接種疫苗者,盡快預約施打,才能建立家庭的群體免疫,降低孩子感染的機會。
由於AZ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適合接種年齡均為18歲以上,目前國內嬰幼兒仍沒有可以接種的新冠病毒疫苗。茂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簡佳裕建議6個月以上寶寶可以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提高防疫力。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主要侵襲肺部,因此寶寶的呼吸道照護也很重要,應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除了常見的毛屑、塵蟎、灰塵之外,還有近來越來越受重視的PM2.5。寢具及寶寶的衣物須定期清洗,空氣品質不好的時候不要在室外曬衣物,適當的使用空氣清淨機以及除濕機(濕度以60%為宜)都可以幫忙改善。但注意空氣不可過度乾燥,否則反而會造成呼吸道過敏、咳嗽,甚至流鼻血的狀況。
一定要勤洗手,尤其在接觸寶寶或料理副食品前更要用肥皂洗手,外出返家務必更衣。替寶寶泡奶時,請用70度的水泡,才能殺死可能存在的病原體,並可隔水降溫或用水將奶瓶沖涼。此外,不應與寶寶共用餐具或用手餵食,且要適度替寶寶剪指甲,避免藏汙納垢。
最後莊淵丞醫師提醒,要避免新冠病毒的種種危害,仍是預防更勝治療。除了加強個人防護,避免群聚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接種疫苗預防染疫後產生重症、免疫力下降等等狀況,身體健康才有保障。
延伸閱讀:幼兒園、托嬰中心解封,近4成家長表示不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