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嬰幼兒4種常見疾病,爸媽要特別留心!

當孩子感染尿道炎、鵝口瘡、腸病毒、得異位性皮膚炎時,爸媽應如何照顧?聽聽醫師怎麼說!
嬰幼兒4種常見疾病,爸媽要特別留心!


以下列舉小孩常見4種疾病:

尿道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張詠森主任指出,尿道炎為細菌感染,不是傳染性疾病。嬰兒感染尿道炎可能只會發燒,沒有其他症狀,或是伴隨食慾不佳及容易哭鬧;2歲以上的小孩感染尿道炎,常見症狀則為頻尿與解尿疼痛、發燒、腹痛及腰痛等。如果寶寶有發燒,卻沒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症狀,可能是感染尿道炎,應就醫檢查。

先天泌尿系統結構異常或後天憋尿等因素(例如上學後不愛上廁所),都會提升感染尿道炎的機率。小孩感染尿道炎大多要服用抗生素,以免沒治療好可能會傷及腎臟。感染尿道炎時需要多補充水分,6個月以上的小孩可以多喝水,6個月以下則可以頻繁一點餵奶,注意小便的量判斷水分是否足夠。此外,清潔與尿道炎並無直接關聯,所以不用因為感染尿道炎而過度清潔;但如果包皮太長而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可考慮割包皮(但如果沒有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或包皮發炎,則不用割包皮)。

延伸閱讀:照顧0~1歲的嬰兒,很多爸媽都忽略了「這些」地方!

鵝口瘡

鵝口瘡通常是抵抗力不好時才會感染的疾病,因此好發於未滿1歲的嬰兒,因為嬰兒的抵抗力還沒發展完全。如果1歲以上的孩子仍然感染鵝口瘡,表示抵抗力可能較差。

鵝口瘡為念珠菌感染,感染鵝口瘡的症狀為口腔黏膜上有白色的斑塊(如果可用棉花棒輕易清掉,大多只是奶垢;如果不易清掉或是用力清掉後,發現底下很紅或出血,則大多為鵝口瘡),有些寶寶除了口腔白色斑塊以外,沒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有些則會因為疼痛而不願意喝奶或吃東西。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藥物,可塗抹在口腔黏膜上、或先用藥水漱口再吞下。如果寶寶感染鵝口瘡因疼痛而不喝奶,建議將奶放涼一點,少量多次餵奶,並使用醫師開的藥物將鵝口瘡盡早治好。此外,寶寶的奶瓶奶嘴要特別注意消毒,以免接觸到殘留念珠菌的奶瓶奶嘴,較不易治療完全。

嬰幼兒疾病:寶寶的奶瓶奶嘴要特別注意消毒,以免接觸到殘留念珠菌的奶瓶奶嘴,較不易治療完全。

腸病毒

感染腸病毒時,口腔喉嚨會出現破洞潰瘍、發燒、可能有咳嗽流鼻水,有些人的手腳有可能起疹子。所有年齡都可能感染腸病毒,其中又以5歲以下為最多。感染後約2~10天會發病(平均3~5天)。病程長短則因人而異,若只有喉嚨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病程約4~6天,手腳也有疹子的手足口病則大多7~10天才會康復。感染腸病毒因為口腔與喉嚨的潰瘍,進食時會很痛,建議食物放涼一點再吃,也可以給予小孩吃較軟或流質的食物,建議少吃柑橘類較酸的水果或其他較刺激的食物,以免刺激潰瘍會更痛。

感染腸病毒要注意重症前兆,如果持續嘔吐、心跳呼吸特別快、嗜睡、肌躍型抽搐(睡覺時手腳一起連續抽動4、5下以上),則應盡快就醫。

預防生病的方法為勤洗手、戴口罩、吃東西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家裡有得了腸病毒的孩子儘量要跟其他孩子隔離或減少接觸。此外,要注意酒精乾洗手無法殺死腸病毒,建議使用肥皂濕洗手,玩具用品和環境可以用500ppm漂白水消毒,調製方法為大約5湯匙(一湯匙約15~20C.C.)家庭用含氯漂白水加入10公升自來水中(大約8瓶大寶特瓶的量)。如果被生病的寶寶口水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表面,可以加強用1000ppm漂白水消毒(濃度加倍)。

嬰幼兒疾病:預防生病的方法為勤洗手、戴口罩、吃東西時應使用公筷母匙

延伸閱讀:爸媽別挫折,醫師來幫忙!做對這14件事,寶寶其實不難帶!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型皮膚炎就是俗稱的濕疹,過敏性體質的人較易有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在1歲前發病,但很難完全治癒,容易因環境因素或接觸過敏原誘發反覆發生。症狀是嬰兒的臉、頸部、全身皮膚上出現紅疹,而且會很癢,尿布包覆區則較少有紅疹;2、3歲後的疹子則較常出現於手肘或膝蓋內側。有些患部也會脫皮,皮膚粗糙、乾燥。孩子可能因感到很癢而抓破患部,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症狀為紅腫熱痛),也可能因異位性皮膚炎所引起的不適而情緒不佳,並影響睡眠。照顧方式為每天使用專用的保濕乳液,並應就醫,醫師會開外用類固醇藥物(外用類固醇的使用方式為擦在患部上,不像吃的類固醇,比較不會有副作用或使免疫力低下);此外,也可考慮抽血檢測過敏原避開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

更多精彩完整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11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任 張詠森

採訪撰文/湯佳珮

攝影/BubbleBunny純臻攝影工作室(02-2778-9758)

梳化/徐筑芳

(※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僅為情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