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孩子從接近1歲起,就會開始出現一些偏食行為,對食物有喜歡與討厭的區別,1〜2歲以後甚至更明顯。然而,嬰幼兒時期的飲食習慣,不但影響現階段的成長發育,更可能影響寶寶未來成年後的飲食觀,爸比媽咪不可輕忽!寶寶為什麼會偏食呢?最常見的偏食類型有哪些?父母又該如何預防與改善孩子的偏食行為呢?
如何定義偏食行為?
每個人多多少少會有幾樣不愛吃的食物,不只是孩子,就連成人也是如此。爸比媽咪該如何判斷家中寶貝是否有偏食行為呢?
天主教耕莘醫院營養師陳雨音表示,孩子選擇性的攝取某些食物、排斥某些食物的情況,可依其嚴重程度區分為:輕微型的「挑食」與嚴重型的「偏食」。
輕微型-挑食
顧名思義,挑食,就是只挑掉少數幾樣東西不吃,這對人類來說,是很普遍的現象。
爸比媽咪可以試想,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是什麼都肯吃的吧!?因此,當孩子不吃某種食物時,不見得都是很嚴重的事情,要視孩子不吃的食物種類多寡,以及該種食物是否非常重要(如:奶、蛋…等)、很難用其他食物替代而定。
陳雨音營養師指出,如果孩子不吃的東西用10隻手指頭就可以數得完,而且平均分散在6大類食物中,每1大類食物裡,只有少數1、2種不吃,如蔬菜類中,只有芥菜和苦瓜討厭,其他種類的青菜都肯吃,那麼這只算是挑食而已,還不能算是較嚴重的偏食行為。
挑食當然是不好的飲食習慣,但還不至於造成某些營養素的嚴重缺乏,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爸比媽咪可以不需過於擔心,只要用較為輕鬆的態度慢慢矯正即可。
暫時性的挑食
陳雨音營養師認為,小朋友有時會有暫時性的挑食現象,在某段時間內特別不想吃某些東西,但也許過幾天、幾個月、1〜2年或是等長大一點之後,突然又願意吃了也說不一定,像這種暫時性的挑食只要不太嚴重,爸比媽咪也不必煩惱,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勸孩子嘗試看看他不敢吃的食物,也許某天他就自己願意接受了。
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高佩琪也表示,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是會不斷改變的,因此,在他堅決不肯嘗試某種食物的當下,大人們不要太過堅持,可以過幾天、幾個星期再讓他吃吃看,千萬不要用逼迫的方式,否則只會加深孩子對該種食物的反感,或許從此再也不吃了也說不定。
嚴重型-偏食
如果挑食挑得太多了,甚至某1大類食物完全不吃,造成營養的不均衡,就變成了所謂的偏食行為,這是較為嚴重的情況,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爸比媽咪必須謹慎且立即性的去處理。
以五穀根莖類為例,如果孩子不愛吃飯,可以給他吃麵、蘿蔔糕,如果這些都不愛吃,還可以讓他吃饅頭、玉米、地瓜、馬鈴薯和麵包…等來彌補,但如果連這些也不吃,那就算是嚴重偏食了。
高佩琪醫師表示,父母在判斷是否該介入孩子的偏食行為時,主要應該觀察這樣的偏食行為有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生長發育情形,如長不高、體重過輕…等,要是沒有把握,可以定期帶孩子到健兒門診,請醫師為孩子做些檢查、評估,就能了解孩子目前的成長發育狀況。
寶寶為什麼會偏、挑食?
先天因素
味覺的天性
陳雨音營養師指出,孩子對味覺的偏好有部分導因於天性,有部分則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像苦味和辣味,絕大部分的寶寶天生就會排斥,而甜味則幾乎是每個寶寶都會喜歡的。
孩子的氣質
偏食行為和孩子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舉例來說,趨近性較低的小朋友比較不愛嘗試新的食物,所以越早、越愉快的進食經驗,會讓他越容易接受一種食物,因此,在一開始接觸副食品的階段,若媽咪沒有讓他吃過某些東西,大一點之後,他可能就相對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適應這些沒吃過的東西。
此外,有些孩子敏感度較高,知覺特別敏銳,對於味道的好惡也較為強烈、分明,相對就比較容易形成挑食或偏食的習慣。
身體功能異常
有些孩子先天身體功能有異常,也可能影響他的偏食行為,比方說腸胃道發育不完全的寶寶,吃了某些食物後可能引發腹痛,因此,就會害怕並避免吃這些食物,爸比媽咪必須特別注意,孩子是否因這類因素而有偏食行為。
後天因素
照顧者飲食習慣不正確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孩子偏食有時是大人的錯,因為照顧者本身可能就有偏食的習慣,給孩子吃的食物自然也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傾向,舉例來說,肉食主義的爸爸媽媽,自己本身就不愛吃蔬菜,餐桌上也少有這些菜色,孩子當然也只能跟著大魚大肉。
這就如同小編的貓兒子,總是吃到起司、吻仔魚口味的鮪魚罐,很難吃到牛肝或羊肉口味的,因為小編在選購貓罐頭時,不禁意就刪除了那些自己不愛吃的口味(雖然罐頭不是自己要吃的),因此,爸比媽咪在責怪孩子偏食的同時,也要自我反省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喔!
食物重覆性太高
如果太常讓孩子吃同一種菜色,如每天吃、甚至每餐吃,重覆性太高也會讓他們因吃膩而排斥那種食物,因此,媽咪除了經常變換食物種類之外,針對同一種菜色最好也能有不同的烹煮方式,才能讓孩子覺得每次吃到的感覺都不太一樣。
與先前不良的經驗有關
陳雨音營養師指出,有些孩子在剛長牙的階段,如果爸爸媽媽給他們吃沒有切得很碎、纖維很粗的青菜,造成他們咀嚼時不舒服,咬很久都咬不斷,形成一些不愉快的經驗;或是曾經在吃某樣食物時卡到喉嚨(如魚刺)、烹調時沒注意好,讓孩子吃到很辣的味道…等,都會讓他們對這樣食物及其他外觀類似的食物(如都是綠色)產生害怕的感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吃。針對這種情況,爸比媽咪應從少量開始,慢慢鼓勵他嘗試,並且吃給他看,讓他對這種食物漸漸放心、改觀,才有辦法接受。
父母錯誤的教養觀
有些父母因忙碌而無法經常陪伴孩子,基於補償的心態,就會用「吃」來滿足、安撫孩子,例如為了讓孩子高興,就買很多他愛吃的零食、甜食給他,並且縱容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樣的情況也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偏、挑食行為,因為光是吃這些垃圾食物,孩子就飽了。
陳雨音營養師也提醒,孩子喜歡重口味,如果太早讓他接觸重甜、重鹹的食物,味覺被刺激久了,就會習慣這種強烈的味道,對於一些較為清淡的食物,就會感覺沒味道而選擇不吃。
廣告的影響力
陳雨音營養師認為,廣告也會影響孩子對食物好不好吃的判斷,當孩子看到廣告中對某種食物的正面訊息,如:廣告裡的小朋友吃冰淇淋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他也會認為冰淇淋一定很好吃,相對的,如果他看到廣告裡的小朋友討厭吃蔬菜,他也會加以仿效,爸爸媽媽不可忽視電視廣告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對立
許多父母在餵養孩子時,看見孩子不肯吃,或邊吃邊玩,就很容易生氣,有時甚至拿著棍子逼孩子進食,孩子也因此吃得很不愉快,把食物弄得滿地都是來表達抗議,頓時餐桌彷彿變成了戰場,一片狼藉。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照顧者是否提供孩子一個愉快的用餐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為過度控制和過度忽視一樣,都會強化孩子的偏食行為,臨床上曾經遇過一對嬤孫,那個5歲大的孩子非常非常瘦弱,什麼東西都不想吃,幾乎已經到了厭食的地步,阿嬤還在旁邊不斷的罵:「他不吃我都用棍子打他,可是他也打不怕,不吃就是不吃,有夠皮!」,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吃飯已經變成了一種懲罰,而不是享受,試問他又怎麼可能喜歡吃飯?
試著回想,您是否也曾經這樣對待孩子呢?給他1個番茄,孩子說不想吃,就逼他吃下2個,請小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更畏懼、排斥這種食物,甚至還可能影響他的性格發展喔!
幼兒偏食5類型
陳雨音營養師、高佩琪醫師及小編共同為您整理出5種最常見的寶寶偏食類型,並分析可能造成的問題與爸比媽咪的因應對策:
第1類:嗜吃甜食、零食的寶寶
健康威脅
.進食後的食物殘渣及糖分會附著於牙齒上,供給口腔內細菌生長所需的養分,引起蛀牙。
.甜食進入人體腸胃裡,會被細菌發酵,產生較多氫氣,容易引發腹脹,導致幼兒胃口不佳,吃不下正餐,影響營養的均衡攝取;腹脹亦可能引起消化不良,造成便秘、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各種腸胃症狀。
.甜食與零食的熱量超高,油脂、鈉量也常過量,容易造成肥胖問題。
.有研究顯示,過量甜食可能使孩子注意力不容易專注、甚至有過動傾向,智能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雖然詳細原因仍不確定,但近期研究顯示,體內糖分含量過高會影響寶寶的視力發展,可能是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使眼內組織彈性降低,引起眼內滲透壓改變,導致近視發生,醫界建議,盡量讓孩子晚一點吃、少吃甜食為預防方式。
.愛喝碳酸飲料的孩子,骨鈣容易流失,很容易長不高。
爸比媽咪這樣做
□ 飯前別讓孩子吃甜點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如果讓孩子在飯前1個小時吃甜食,會讓血糖上升,影響下一餐的食慾,「飯後甜點」一定要在飯後,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孩子就餓得受不了,想給孩子吃點東西先墊墊肚子時,可以先給他少量的水果、小麵包、小餅乾…等食物,千萬不要給他布丁、蛋糕、果汁、飲料…等很甜的零食,否則孩子絕對沒有食慾再吃正餐了!
□ 別讓孩子把飲料當開水喝
水分的攝取還是以白開水為主較佳,即使要給孩子喝飲料,也要有所節制。如同先前所言,甜食會影響食慾,若孩子經常喝含糖飲料,一天喝好幾次,甚至把飲料當成白開水在喝,除了容易發胖、蛀牙,孩子可能整天都不會感覺肚子餓,更不會乖乖吃正餐,形成必然的偏食行為。
□ 慢慢減量,只吃健康的甜食
習慣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改掉壞習慣也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爸比媽咪可以慢慢降低給孩子甜食的量和次數,讓寶寶慢慢適應少糖的生活,此外,雖然都是甜食,仍有營養價值高與低之分,爸比媽咪在購買時應選購營養價值較高的甜食,如優酪乳、果汁、牛奶…等,少量作為孩子乖乖吃正餐後的獎勵。
第2類:不吃蔬菜的寶寶
健康威脅
.容易缺乏維生素(C、E…等)和礦物質,造成抵抗力降低、容易生病、傷口不易復原與貧血…等問題。
.缺乏纖維質的攝取,容易引起便秘。高佩琪醫師指出,許多2〜3歲的小朋友,正處於訓練如廁能力的階段,若他剛好不愛吃蔬菜,大便就會很硬、上不出來,上廁所時會痛,因此,他就不敢上廁所,惡性循環下,大便越來越硬,爸比媽咪在訓練孩子如廁這件事情上,就會受到很大的挫折。
.容易肥胖,甚至很小就有膽固醇過高的情況,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心血管疾病不一定會在孩童期發作,但就如同種下病根,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深遠。2011年第8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中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即顯示,孩童期肥胖會增加成人期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達8倍之多。
爸比媽咪這樣做
□ 蓋過氣味+改善口感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不吃蔬菜是最常見的幼兒偏食類型,蔬菜的咀嚼困難是1個原因,再加上某些蔬菜會有其獨特且強烈的氣味,如洋蔥、青椒及苦瓜…等,對於味覺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較不容易適應。
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從烹煮方式上改善青菜的口感,或許可以煮得更軟爛些,觀察孩子的接受程度,此外,也可以透過與其他食材的搭配料理,來蓋過孩子不喜歡的蔬菜氣味。
□ 從較喜歡的蔬菜開始吃
在引導孩子吃青菜的過程裡,爸比媽咪應順應孩子的習慣,從他比較能夠接受的種類開始下手,如:有甜味的蘿蔔、高麗菜…等,不要用強迫的方式,一下子逼他吃很討厭的蔬菜。
利用機會,以半哄半騙的方式,1次只讓他嘗試1種不喜歡的青菜,或許幾次以後,他會慢慢感覺這些青菜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難吃,就忽然可以接受了。
□ 不間斷的供應蔬菜
少子化的現代,父母都非常寵愛孩子,餐桌上菜色的設定通常也都順應著孩子的偏好,孩子喜歡吃什麼,媽咪就煮什麼。然而,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陳雨音營養師呼籲,家長不要因為孩子不愛吃某些蔬菜,家裡就從來不煮這道菜,因為這樣一來,孩子永遠都不會改變挑食或偏食的情況。
孩子不喜歡的蔬菜,家裡偶而還是要煮,善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天性,孩子不吃沒關係,爸爸媽媽、哥哥姊姊吃,孩子看久了,就會對這道菜感到好奇:「你們都一直在吃,這道菜真的有這麼好吃嗎?」,有天當他心理準備好,就會想嘗試看看了。
第3類:只吃白飯、白麵,不配菜的寳寶
健康威脅
.營養極度不均衡,缺乏肉類提供的大量蛋白質、鐵質和鈣質,也缺乏蔬果提供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許多生長發育需要的原料都供應不足。
.若長久未改善,會使成長發育受限,如長得慢、長不好,免疫系統也較差,容易生病。
.只攝取澱粉類,會讓孩子的肌肉較為鬆垮、不結實。
.攝取過多澱粉也可能讓寶寶有過胖的疑慮。
爸比媽咪這樣做
□ 初期提供質地較軟的菜色
陳雨音營養師指出,這類寶寶可能是在添加副食品階段沒有做好牙齒及嘴巴肌肉的咀嚼訓練,因此他們只吃白飯、白麵…等質地較軟的澱粉類,沒有順利進展到吃蔬菜或肉類…等較難咀嚼、質地較粗食物的階段。
一開始為了兼顧營養的均衡,爸比媽咪要儘量挑些質地與澱粉類同樣鬆軟的食物讓寶寶食用,如豆腐、蛋、肉泥、菜泥…等,也可以讓寶寶喝菜汁或果汁,來補充缺乏的營養素。
□ 漸進式將蔬菜、肉類藏於澱粉食物中
接著必須將孩子的咀嚼能力訓練起來,爸比媽咪可以先將青菜和肉類剁碎,少量的加入孩子所喜愛的澱粉食物中,如稀飯、蘿蔔糕、地瓜球…裡,再依據孩子的接受程度慢慢的增量,質地也從比較細的碎泥,慢慢進步為顆粒狀和塊狀、條狀。
□ 花巧思,說故事,裝點食物
到了後期,當孩子的咀嚼能力稍為進步之後,媽咪可以利用孩子喜歡色彩繽紛事物的心理,在準備食物上多花點巧思,若能利用青菜和肉類的顏色來裝點白飯、白麵…等澱粉類食物,在上面做出許多可愛的圖案,再為孩子講些故事,相信孩子一定會感覺食物裡有菜有肉是件很有趣的事。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其實小朋友很單純,滿好哄的,嘗試過一兩次有趣的用餐經驗後,他甚至還會主動要求想再吃一次。
第4類:素食寶寶
健康威脅
.吃素寶寶容易缺乏蛋白質和鈣質,因牛奶和肉類往往是這類營養素的最佳來源,蛋白質是寶寶肌肉生長與骨骼發育所需要的重要成分,而鈣質亦與骨骼發展息息相關,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影響寶寶的成長發育,可能會有體重過輕、長不高…等現象,甚至於有生長遲緩的問題。
.鐵質和維生素B群也很容易攝取不足,這些營養素都和造血功能有關,因此,素食寶寶較容易有貧血的問題。
爸比媽咪這樣做
□ 3歲前建議奶蛋素
幼兒吃素多半是受爸爸媽媽的飲食習慣所影響,陳雨音營養師建議,3歲以前的幼兒若想讓他吃素,一定要吃奶蛋素,不適合全素,寶寶才能從奶類和蛋類中攝取到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B群,才不至嚴重影響其骨骼發展與造血機能。
□ 加強蛋白質、維生素B群及鐵質補充
由於素食寶寶能夠選擇的食物種類受到侷限,因此一定要更加注意營養均衡,每餐都要有蛋白質來源,而黃豆製品(豆腐、豆漿或豆皮…等)屬於較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對素食寶寶格外重要。
陳雨音營養師表示,素食寶寶要常吃海帶、紫菜、各種菇類及堅果類,補充一般蔬菜中較為缺乏的維生素B群,必要時也可以補充一些鐵劑。
□ 定期追蹤成長發育狀況
高佩琪醫師認為,如果是各類營養素都有兼顧到的素食寶寶,理論上是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正處於快速成長發育的階段,需要的營養種類及營養量和大人還是不太一樣,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帶素食寶寶到醫院健兒門診追蹤其生長發育狀況,判斷是否一切正常。
陳雨音營養師也表示,如果爸比媽咪不放心,不妨將孩子每天吃的素食食物內容記錄下來(包含種類及攝取量),約記錄1〜2星期後到醫院請營養師評估,看看營養是否均衡,需不需要加以調整。
第5類:不愛喝水的寶寶
健康威脅
.人體有70%的成分是水,可見水分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水分可以幫助代謝掉身體中的廢物、毒素,如果攝取不足就容易生病。
.水分是人體內所有生理及化學反應的媒介與溶劑,幫助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及運送,缺乏水分會使腸胃無法正常運作,造成消化、吸收不良及便秘…等問題。
.水分也是身體細胞、組織間的潤滑劑,缺水會使皮膚過於乾燥,缺乏彈性與光澤。
.生病時(如發燒、腹瀉)不多補充水分,會有脫水的危險。
爸比媽咪這樣做
□隨手可得,時時提醒
高佩琪醫師指出,如果孩子還在喝奶階段,喝不了太多水是沒有關係的,但如果孩子已開始吃副食品,或是1歲以上,如同成人正常飲食的寳寶,就應該慢慢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爸爸媽媽可以將寶寶的安全水杯放在他隨時可以拿得到的地方,經常提醒喝水,並給予鼓勵,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建立起良好的飲水習慣。
□適度給白開水加點味道
如果孩子一開始還不能接受白開水,可能是因為白開水無色無味,難以下嚥,可以少量的在白開水裡添加一點果汁、運動飲料…等增加味覺的元素,並且逐次減少添加量,直到寶寶可以適應白開水為止。
□ 從食物中攝取水分
水分的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飲水,爸比媽咪也可以讓孩子藉由喝湯、喝新鮮果汁…等方式來攝取水分;此外,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大量水分,可以讓孩子多吃一點含水量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瓜、黃瓜、番茄…等。
寶貝健康飲食10大原則
.不要用甜食和零食作為獎賞。
.營造輕鬆愉快的用餐氣氛。
.矯正偏食:態度放輕鬆,原則要把持。
.帶領孩子認識食物,如介紹名稱與外觀、參觀市場或農場、欣賞或適度參與烹調過程。
.讓孩子對食物提供意見,如:問他茄子想怎麼煮、切成什麼形狀…等。
.主動提供孩子接觸新食物的機會。
.對於同一種食物,經常更換烹煮方式。
.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難吃,讓孩子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建立孩子的飢餓與飽足感,趁孩子肚子餓時勸他嘗試較不喜歡的食物。
.不要讓孩子不吃的食物從此消失在餐桌上。
陳雨音
現職:天主教新店耕莘醫院營養組組長
台北縣營養師公會監事
學歷: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
經歷:天主教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
中原食品公司營養師
高佩琪
現職: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胃腸肝膽科臨床研究醫師
台安醫院小兒科臨床研究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