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高燒不退,是每個媽咪心中的夢魘,如果再伴隨有食慾不振、突發性的痙攣抽搐現象,肯定會把媽咪嚇得半死!睡冰枕、擦身體,甚至半夜掛急診,寶寶非但不見好轉,還出了全身紅疹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嬰幼兒玫瑰疹悄悄來報到了!
高燒、紅疹、熱痙攣
什麼是玫瑰疹?
病源/傳染途徑
嬰幼兒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其病源大多是由人類皰疹病毒第6型(Human herpes virus type 6),經由飛沫傳染而來,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湯仁彬表示,親密接觸或是待在密閉空間裡最容易感染玫瑰疹。
感染年齡
玫瑰疹是6個月至1歲寶寶常見的疾病之一,但小至2、3個月,大至2、3歲的孩子都有感染的可能性,只是年紀較大的孩子,因抵抗力較好,故症狀可能不那麼明顯,甚至沒有症狀產生,因此不容易被發現。
流行季節
一般而言,寶寶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玫瑰疹,但以晚春、晚秋兩季的發生率最高,而本期雜誌出刊的11月,也是一個感染高峰期,湯仁彬主任推測,可能是因為在這兩個時節裡,氣候涼爽舒適,爸爸媽媽帶孩子出門的意願較高,孩子在外相對也較容易被傳染。幸而它的傳染性不如德國麻疹、水痘來得高,因此地區性的流行較少發生。
玫瑰疹的症狀
寶寶感染嬰幼兒玫瑰疹後,有長達1~2週的潛伏期,在這段期間裡雖然不會表現任何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湯仁彬主任指出,潛伏期過後,寶寶會陸續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症狀1:高燒/食慾不振
玫瑰疹一開始的典型症狀是無緣無故、突發性的發高燒,持續3~5天,體溫經常飆過39度,有時還會伴隨輕微的咳嗽、流鼻水或腹瀉……等症狀;此外,寶寶還會有厭食、不安哭鬧的現象,媽咪們一方面擔心寶寶的小腦袋被燒壞,另一方面又怕寶寶餓著,匆匆忙忙送醫的結果,往往也只被診斷成感冒,吃了退燒藥、感冒藥,發燒不斷的情況卻未見好轉,常令媽咪們非常焦急。
症狀2:痙攣抽搐
感染玫瑰疹還有另一個可怕的現象,經常嚇壞媽咪,就是所謂的「熱性痙攣」。熱性痙攣是一種兒童發燒的合併症狀,指的是寶寶因發高燒所引起的抽痙現象,這個年齡的小朋友腦細胞發育還不完全,倘若發高燒,就容易引發腦細胞之間的亂放電,造成手腳突發性的對稱抽動,持續長達2~3分鐘。熱性痙攣發作時,媽咪必須注意,寶寶口腔內不可含有異物,以免併發異物吸入。
不過,對於熱性痙攣,湯仁彬主任提醒媽咪們不需過於擔心,因為它是一種良性的症狀,也不是玫瑰疹特有的,許多會造成發燒的疾病若發生在6個月至5歲大的寶寶身上,都可能伴隨有熱性痙攣的現象,一般在疾病痊癒後都會恢復正常,不會對寶寶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家長若真的非常擔心,可請醫師開些預防抽痙的藥物給寶寶服用。
症狀3:全身性紅疹
在發燒3~5天後,寶寶的軀幹(四肢較少)、頸部,甚至臉上,會開始出現密密麻麻、分開不成片的玫瑰色細小斑丘疹,這也是它被稱為「嬰幼兒玫瑰疹」的緣由。雖然變成了大花臉,但所幸這些疹子並不會讓寶寶覺得癢,寶寶在此階段不會感到任何不適。
長出疹子同時也代表病程即將進入尾聲,此時寶寶開始退燒,食慾也逐漸恢復,大約1~3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上不會殘留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的現象,也不會留下疤痕,因此,醫師們常形容玫瑰疹是一種「來無影,去無蹤」的疾病。
診斷上的困擾
湯仁彬主任表示,嬰幼兒玫瑰疹是一種良性的疾病,除少數抵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寶寶以外,通常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產生。
類似症狀疾病多
但它也著實帶來不少困擾,對家長來說,是病程初期的不安與慌亂,就醫師而言,則是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在醫學上,許多類似的疾病都會有發燒、出疹的症狀,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及葡萄球菌等,它們各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及規範,但在病程初期很難辨別出寶寶患的是哪一種疾病,家長又急於得到準確的診斷結果,實為醫師們的一大困擾。
誤判腦膜炎恐致命
少數寶寶在玫瑰疹的發病初期,因為發燒不適,情緒較為激動,會有頭部「前囪門膨出」的症狀,再加上哭鬧不安,常讓醫師懷疑是否患有可能致命的腦膜炎,此時,若無其他異狀,醫師會請家長密切注意這幾天寶寶身上是否出現疹子,若出疹子則可鬆一口氣。
湯仁彬主任指出,玫瑰疹本身並不可怕,怕的反而是將其他嚴重的病症誤以為是玫瑰疹,若寶寶不適的情況嚴重,光靠臨床上的診斷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做更詳細的檢查。
治療、照顧與預防
給予「症狀治療」
由於玫瑰疹本身並無危險性,且會自然痊癒,因此在治療上是採取所謂的「症狀治療」,症狀治療指的是「發生什麼特別嚴重的症狀,就給予什麼樣的治療」,有點類似「治標」的做法。
舉例來說,寶寶發高燒而感到不適,醫師就給他開立退燒藥,幫助退燒;另某些抵抗力較差的寶寶,因發燒而併發中耳炎,此時醫生會給予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但這種症狀治療對玫瑰疹本身的病程是完全沒有影響的。
緩解發燒現象
湯仁彬主任建議媽咪,在寶寶感染玫瑰疹的患病期間,讓他穿著較寬鬆、舒適的衣物,以利散熱;也應該多攝取水分,促進排汗;此外,幫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於預防熱性痙攣的發生。
預防4原則
因玫瑰疹的危險性不若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目前並未特別發展預防疫苗。湯仁彬主任表示,有幾個方式能夠有效預防嬰兒玫瑰疹:
1. 增強寶寶的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
2. 加強住家環境衛生:保持清潔與通風性;
3. 勤洗手: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
4. 減少涉足公共場所:少帶寶寶去密閉空間的公共場所,勿讓寶寶與陌生人親密接觸。
湯仁彬
現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小兒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部一般兒科主任
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部專科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