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高燒不退,難道得了川崎氏症?網路上搜尋率相當高的疾病,不可不慎!

什麼是川崎氏症?誰比較容易得到川崎氏症?症狀與影響分別有哪些?川崎氏症較易與哪些疾病混淆?曾經得過川崎氏症,就永遠不會再次得到了嗎?一旦得過川崎氏症,治癒後也必須持續追蹤?
寶寶高燒不退,難道得了川崎氏症?網路上搜尋率相當高的疾病,不可不慎!

 

什麼是川崎氏症?

洪毓棋醫師表示,在台灣,每10萬個0~5歲的寶寶,大約有60~70人患有川崎氏症。到目前為止,川崎氏症確切的引發成因仍不明。近年的醫學研究發現:「川崎氏症可能是傳染病所引發的後續免疫反應,屬於全身性血管炎。」而這種免疫反應的發生與否,則與個人基因有關。

至於哪些傳染病可能會引發川崎氏症?各種傳染病皆有可能,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感染…等多種病毒及細菌皆有可能誘發。不過,有時候上述傳染病的症狀比較輕微、或幾乎沒有症狀,患者常常有生病,其實也不一定能反映給醫師知道。

患有川崎氏症較易造成冠狀動脈病變,是發生率最高的後天性心臟病。此外,川崎氏症又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日本川崎富作醫生在1967年所發現的疾病。這種疾病複雜又多變,很難完全單純歸類屬於哪一種疾病。簡單來說,川崎氏症是多重因素所影響的綜合結果,成因不明確,與傳染、基因、免疫目前看來皆有關聯。

 

誰比較容易得到川崎氏症?

洪毓棋醫師指出,如前文所述,是否可能得病與個人基因有關,另外也可以大致歸納出以下幾點患病率較高的族群:

亞洲人較易得到川崎氏症,其中又以日本寶寶發生率最高。

如果兄弟姊妹曾經得過川崎氏症,自己得到的風險也較高。

如果自己曾經得過川崎氏症,之後仍然有可能再度得到。

根據統計顯示,6個月~2歲的寶寶為川崎氏症的好發年齡。不過5歲以下皆有可能得川崎氏症。洪毓棋醫師補充,雖然6個月以前有來自於母親的抗體保護,患病的機率較低,但不表示完全沒有,臨床上也曾經見過3個月的寶寶得到川崎氏症的病例。印象中,當時那個病例的寶寶先被細菌感染,病情趨於穩定時,突然又發燒,最後診斷罹患川崎氏症,所幸後來有成功治癒。

 

川崎氏症的症狀?

典型的川崎氏症症狀,先決條件必須為「發燒超過5天以上」;另外以下5個症狀,如果有其中4個症狀,合併「發燒超過5天以上」,醫師大多就會判定得了川崎氏症(以下各項症狀沒有特定的先後順序、也不一定持續多久。但通常都是從先發燒開始):

*結膜發紅:但請注意,通常是「非化膿性結膜炎」,眼睛通常不會流膿。如果有膿,可能是腺病毒所引起的結膜炎。

*單側頸部側邊淋巴結腫大:一顆腫大的淋巴結大於1.5公分,但通常也沒有化膿;如果有化膿,可能是鏈球菌感染所致。

*嘴唇紅腫或草莓舌:所謂的草莓舌,即指舌頭又紅又腫又有凹陷,像草莓般。

*手掌、腳掌有紅腫性變化:通常手掌與腳掌都會有變化。

*皮膚上起疹子:通常起了任何一種疹子都算是症狀之一。

洪毓棋醫師表示,也有少數「非典型」的案例,除了「發燒大於5天」的先決條件必須要符合以外,上述5項症狀可能只有2、3項,但是心臟冠狀動脈有異常變化,一般也會被判斷為得到川崎氏症。

寶寶得到川崎氏症,發燒不舒服可能會哭鬧不休、比較煩躁不安,爸媽會覺得寶寶比較難帶,但是大多不會癱軟、無力昏睡。

 

 

川崎氏症的影響?

冠狀動脈發炎是最常見且較嚴重的病癥,可能會使冠狀動脈擴張、腫大,或是產生血管瘤或血栓,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破裂、心肌梗塞、心肌缺氧與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川崎氏症屬於全身性血管炎,除了心臟冠狀動脈以外,也可能影響全身其他血管。

 

川崎氏症較易與哪些病搞混?

洪毓棋醫師表示,腺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也大多會發燒5天以上,所以容易與川崎氏症搞混。不過腺病毒感染也大多會合併咳嗽、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眼睛結膜炎等症狀,與感冒症狀較類似,這部分與川崎氏症不太一樣,川崎氏症的感冒症狀通常不太明顯;至於EB病毒感染,除了發燒以外,也包括肝腫大、眼皮水腫、身上長疹子等症狀。

 

治療方式?

醫師一旦判斷寶寶得到川崎氏症,通常會使用阿斯匹靈與施打免疫球蛋白,但也要看寶寶的預後狀況而決定要使用多久藥物。如果寶寶得到川崎氏症,爸媽也不用太難過,冠狀動脈大多會逐漸恢復,預後通常不會太差,但要持續終生追蹤。

 

得到川崎氏症,後續這些事情必須注意

嬰兒期正常照顧即可;年齡稍長以後,仍要注意以下事項:

*如果成功治癒,後遺症為冠狀動脈可能狹窄或硬化,因為得川崎氏症容易使血管受傷,所以以後比其他人更容易血管硬化或梗塞。因此,一旦曾經得到川崎氏症,建議終生追蹤,一年至少追蹤一次,成年後最好也要繼續追蹤。

*患有川崎氏症的小孩若有冠狀動脈後遺症,可能不適合做運動,建議與醫師討論可不可以運動。一般孩童的活動及遊戲並不禁止參與,如果玩一玩胸痛、動作停止,即使稍事休息也不能緩解,則要盡快送醫。

*健康飲食,多吃蔬果、長大後也要控制體重,以免冠狀動脈硬化。不宜高糖、高鹽、高脂肪,最好不要吃甜食。

 

 

洪毓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住院醫師、小港醫院急診兒科醫師、大同醫院急診兒科醫師

現任:天主教聖功醫療財團法人聖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天主教聖功醫療財團法人聖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洪毓棋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