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學齡前英語教育yes or no?

爸比媽咪們看到這樣的新聞是否覺得眼熟:“在中國,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便有補習班,有的內容甚至包括預習小學1、2年級課程;小學則是以英語與奧林匹克數學的補習為大宗。”而在台灣,英語教育的起步是早是晚已讓家長焦慮多年。本文就學術理論、政策實行與實際情況3方面為讀者分析,學齡前英語教育有哪些狀況需要了解,又有哪些建議值得參考。
學齡前英語教育yes or no?

 

 Part1理論面

面對教育相關政策時,總伴隨理論基礎的支持。眾人對語言教育引經據典、七嘴八舌時,家長心中的那把尺該怎麼放?先看看以下的分析再說!

學齡前英語教育理論

針對學齡前學外語的理論大致可聽到兩種:一為關於「0~5歲為語言快速發展時期,多元的語言刺激會讓孩子一次學會多種母語。」或是「學齡前為母語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期若能培養良好母語能力基礎,對日後學習別的語言將有極大助益。」不過陳湄涵教授說明,關於外語學習的成效與年齡間的關係並無定論,關於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各家也有不同說法;現在唯一被公認的只有越早學習「發音」越有可能類似母語人士,越早接觸第二外語則日後對該語言的腔調掌控力會比較好。同理,父母若有一方的母語是英文,且使用母語和孩子溝通,對此孩子來說英語就是母語之一,此時英文就不能算第二「外語」了(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同時,陳湄涵教授也說,這兩個理論其實對也不對,因為自我了解與自我認同的確有助於外語學習的原因是“語言轉換性",語言是可以轉換的,大腦裡已知的語言基礎就像一組密碼,而這組密碼可以幫助我們轉換成另一組語言密碼的思考模式,因此母語很重要.但若因此把孩子沉浸在沒有任何外語的環境,則就變成本末倒置了.

在台灣常被引用的文獻多來自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國家,例如:對母語非英文的美國移民者而言,英文變成是他們的第二語言(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即日常生活中對話所需的必要語言。此與台灣的情形(以英語為外語)大不相同。所以當我們接收一項關於第二外語的論調時,可多注意理論來源與背景。

雙語家庭的實例映證 

魔豆英語創辦人李怡芳的丈夫是愛爾蘭人,原本我以為她兒女的中文會有點外國腔,但事實上一點兒都聽不出來。李怡芳分享到,自己和丈夫討論過全美語教學的問題,兩人都不解為何要放棄中文,尤其現在又有中文學習熱潮,不把中文學好等於失去一種優勢。自己雖是外文系出生,對於孩子的語文教育,她堅持孩子3歲以前一定要打好中文基礎,所以在孩子3歲之前她不斷提醒自己要儘量用全中文跟孩子溝通。語言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架構,為了避免語言學習上的混淆,大人在孩子初學語言時必須扮演好單一語言溝通者的角色,讓孩子有所區隔;待孩子發展成較有能力分辨兩種甚至多種不同語言時,這個角色的比重才可以降低。李怡芳並說,認識的雙語家庭中有孩子到2歲才會說話,就很可能是家中英文、中文、法文夾雜,爸媽都分別會用兩種語言和孩子溝通,以致孩子花較長時間去適應、理解的關係。

 

Part2政策面

幼教英語政策面的現況為何?多年以來,教育部對學齡前英語教育保持一貫立場,縣市政府雖多同調,但各自為政的情形仍所在多有。不但如此,「黑牌」外師的狀況也還是很嚴重。以下即為家長分析: 

學齡前英語教育政策

國教司科長許麗娟表示,教育部對於學齡前的英語教育態度可詳見於「學齡前幼兒英語教育政策說帖」(全國幼教資源網)。簡而言之,一般托兒所或幼稚園立案的學校並不能聘用外籍教師,但以「補習班」立案的則不在此限。而本國籍教師若是能以活潑有趣的方式呈現英語(如:聆聽歌謠、 說故事、玩遊戲),讓孩子可以「快樂學習」的話,也不在禁止之列。對於此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陳湄涵表示,學生是否能快樂學習,從表面上是很難看出實際情況的,很有可能在家長參觀學校時是一套、教育局檢查時又是另一套;同時,正因為立案形式成為灰色地帶,坊間強調有外師的幼教機構數量極多;擁有外師的學校通常也會實施程度不一的全英語教學,因而受到來自包括幼教學界的多方抨擊。於是,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案曾出現「補習班不得招收6歲以下幼兒」的規定(律動、音樂與藝術類除外),但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進一步的結論,社教司則表示案子尚未進入立法程序。

幼兒小學英語教育

小學英語教育實施概況

2005年小學開始實施英語教育,政府規定小學3年級一星期要有2節英語課,但各縣市甚至各學校是各行其政的;不論是從小學英文、英文社團活動或是率先一週4堂英語課等,各地多少都會出現偷跑的情況。台北縣有「活化英語」,桃園有英語村,新竹則申請到經費,所以公立小學裡面都會有外師。陳湄涵教授並指出,目前官方版小學英語課程的確有太過簡單的問題,除了很多孩子在進小學前已有一定英文基礎,教育部規定一年內的教學單字量也明顯過少,並明文規定月考科目裡不能有英文。在此情況下,很多孩子在學校裡對英文的興致不高,覺得學校英文課很無聊也是常有的事;到了國中,學過的單字竟然要全部重新學一遍!另一方面,小學教的是「自然發音」,到國中時又要教KK音標,雖然可能是為了方便考試,但這種種看來都在銜接上造成了落差。

延伸閱讀:只有DHA還不夠!加上「?」讓寶寶學習力UP UP

 

 幼教與國小英語師資 

陳湄涵教授指出,其實幼托機構與小學的英語師資並無專業證照或資格的常規機制;唯一的一次是在小學實施英語教育的前一年,教育部曾招考3千人受訓並頒發合格英語教師執照,而這些老師來自不同背景,可能因為對國小生態出現不適應,所以到現在仍在小學執教英文的人數並不多。目前最常有的情況是園所或國小把老師送到合格機構進行英語教師培訓,但陳湄涵教授坦言,教學內容只是針對英文教學的技巧與對課程內容的熟悉度進行加強,對於老師自己的英文程度的提升卻無法給予保證。

 

Part3實際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家長的看法更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方針與經營模式。以下部分引用張鑑如教授於2002年發表的<我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論文當中,提出許多當時的問題,其中外師與教學方式的疑慮至今仍舊存在。

外師資格仍有問題

諮詢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後,確認了這幾年間學齡前美語教育的狀況並無多大改變。在她2002年與張湘君、林葉真寫的論文中提到以下幾點:

1. 政策尚未開放外籍教師在幼稚園任教

2. 任教前皆無幼教相關專業訓練

3. 多數家長認為美籍教師較適合教英語

4. 強制孩子只能說英語(No Chinese)之下,觀察到外籍老師一一詢問幼兒在下課時間是否講英語,沒有講中文的幼兒很大聲地告訴外籍老師並得到獎勵,承認偷講中文的幼兒看起來好像做錯事被抓到似的。然而幼兒的外語課程是否有必要強調不准使用母語?這對幼兒的文化認同是否會造成偏差?

5.學識和人格特質是否適合幼教,因現實而難以考量。

除此之外,陳湄涵教授也補充,家長只要求美籍的情況甚至是種變相的種族歧視。她認為每隔一陣子換一個外籍老師是件好事,「因為可以讓孩子去適應不同的腔調,對孩子而言反而更有競爭力,也更符合世界現況」。

幼兒英語學習

遊戲方式教學法有隱憂

遊戲有趣,不是英文有趣;遊戲有趣,是因為有糖果或零食可以吃!?

無論中外老師都會用分組競賽的方式讓幼兒在遊戲中練習英語詞彙。但用分組比賽再發獎品的方式可以吸引幼而多久?幼兒因為遊戲輸了就不再用心上課,或有幼兒認為老師的獎勵貼紙太小而拒絕接受。

分組競賽拿獎品的方式對初學者有不錯的激勵或成效,但老師要避免長期使用物質獎勵,而要思索如何引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而在一個孩子在母語及思考能力尚未發達的稚齡時期,就要他對生活中無法「自然而然」使用的語言產生所謂的內在動機並不容易。而這時學校招生術語會說,「這就是我們學校的責任了;我們一定會負責把教師訓練做好,讓家長放心。」

但說與做是否不同套?家長其實可以每天都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有沒有吃糖?誰給你吃的?為什麼?」也許,家長會驚訝地發現實際教學總缺少不了物質誘惑。也許有些家長尚未深思,反而與孩子一起計較禮物的好壞或是糖果是否高級、好吃;但這樣一來,除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對幼兒健康不佳以外,這樣的學習模式是否還會影響孩子日後的學科學習?會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幼教和英語課選邊站?

自己育有1歲女兒的陳湄涵教授表示,對她來說3歲前的教育目標是人要怎麼生活,涵蓋生活教育的6大領域(健康、語文、常識、遊戲、工作、音樂)都是該注意的地方,語言反而不是重點。她在幫女兒挑選幼兒園時,安全、衛生以及常規教育是她看的重點,對招生語言的噱頭則不多予理會,「幫孩子挑學校其實很像在買房子,你會去注意細節,而且會多參觀、多比較」她說。

延伸閱讀: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李怡芳則建議,家長可從觀察孩子上課的意願開始,一段時間後再看看孩子對新的語言會不會感到害怕。同時,老師比品牌重要。好的英文教學是活潑而不制式的,與孩子間充滿互動,教課的穩定度也很重要;這些東西都是很難從表面就看出來的,建議家長陪孩子試讀一星期,才比較可以觀察到一位教師的教學特性與細節。

 

成果發表會的迷思

李怡芳的英語班也辦過所謂的「成果發表會」,而她得到的結論是:成果發表會,是種讓老師跟孩子都很累的活動,台詞少的孩子讓家長心急,台詞多的孩子就像在半逼迫式地狀況下準備表演,表演完了,英文也就忘了。學校老師也常常為了要舉辦此類的大型活動而忙著找場地準備道具等,平常該進行的上課內容也就因此荒廢了,但許多家長還是對成果發表會有迷思,對成果發表會充滿期待,卻忘了要讓孩子學的到底是一時的熱鬧?還是平時涓滴語言習慣的養成及語言環境的薰冶?同理,對她而言,強調考試成績與級數檢定的學校就好似只把孩子當作人頭,成為宣傳招生的數字噱頭,而不是一個個獨特的個體;在這種辦學風氣下的教學品質是否能讓孩子以適性、漸進的方式學習紮實語文基礎,值得商確。

幼兒學齡前該學英文嗎?

對「成效」應抱持的態度

對於學英文的成效,陳湄涵教授認為跟家長的態度有很大關係。很多家長會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文化混淆,甚至產生崇洋心態。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不跟孩子聊天反而先說:「快唱一首英文歌給我們聽!」或是跟鄰居炫耀:「你看我們家孩子會講ABC喔!」陳湄涵並指出,有兩類家長容易培養出有母語障礙的孩子。一類是自己本身英文不好的家長,因為覺得自己英文不好很吃虧,就希望孩子一定要學得很好,不但送孩子到全美語的學校就讀,孩子回到家後繼續加強,拼命放英文CD、電視。另一類是自己英文不錯的家長,孩子回到家還要繼續跟父母以英文交談,不但母語教育被忽略,文化認同也產生問題。

 

若孩子在學校的時間裡從早上9點到下午3、4點都會接觸到英文,晚上和周末時間與爸媽相處時以母語溝通,其實學習時間的分配上剛好各佔一半,可算是平衡的雙語生活。李怡芳也說,當孩子美語課結束回到家,家長應該陪著孩子一起念念當天的課程內容,而非叫孩子背單字給你聽。她並強調,英語學習是長期的、氛圍式的,絕非速成。年紀越小的孩子越需要語言環境的誘導,培養對一種語言的熟悉性,尚未熟悉前就要孩子去背單字的話,以後多半也會忘記。

 

要培養語言的熟悉性就不宜只注意孩子對單詞的掌握度,當然,這也不代表必須揠苗助長急著讓孩子學習句子。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在論文中曾提到:有些幼兒以粗淺的英語與外籍教師對話,學習的內容也以物品的英文名稱為主。這樣粗淺的英文語彙對幼兒的認知發展是否有幫助,令人存疑。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威也表示,讓孩子覺得「好玩」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外語的首要條件。大人也需要適時順著孩子的興趣走,像「恐龍」這個主題就是個有趣的實例,一般大人會覺得恐龍的英文名稱又臭又長,非常難記憶;可是恐龍對許多孩子來說有著莫名吸引力,即便只是一直講恐龍故事給孩子聽,孩子也能輕易記住相關詞彙。

 

其實很多時候成人學習第二外語的速度和成效會比小孩子好,因為大人會知道自己的學習style為何,差別只在成人的惰性較高、時間的被瓜分度也高。但幼兒的頭腦就像海綿,對語文的敏感與吸收則是循序漸進的,母語不宜偏廢,外語學習也要越自然越好。

延伸閱讀:5歲童近視快1000度,竟是每天花6小時用「這個」學習

 

陳湄涵
現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主修語言、國際教育與發展
經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術研究發展組組長、東吳大學外語學院講師

李怡芳
現職:魔豆英語/午後探索班創立人&教師
學歷:英國愛丁堡藝術學院大眾傳播系電影組碩士

柯華葳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博士
經歷:國立中央大學師資培訓中心兼主任

張鑑如
現職: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哈佛大學兒童語文教育博士
經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許麗娟
現職:教育部國教司第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魔豆英語班創立者 李怡芳
   教育部國教司第三科科長 許麗娟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張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