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決定需不需要服用使用四物湯來做調理呢?如果月經來潮第1~2天,經血呈現偏暗紅,一般量的棉片1~2小時必須換一次,偶有黏膜塊狀物排出,經期持續5~7天,下腹微悶脹不劇痛、乳房微脹、情緒較不穩等,這些都是正常範圍;若黏膜塊狀物夾有大小血塊排出,或腹部疼痛劇烈、頭痛劇烈、血色暗、血量少、週期不規則(忽快忽慢)者,建議找醫師問診後再服用煎劑。以下為簡單的自我護理方式:
‧若單純月經血量偏少和輕微血塊、輕微悶痛,可以於經前、經期時服用一些單純的黑糖(不要加味)直接沖熱水或煮黑糖水服用。
‧四肢冰冷、血塊偏多且腹部微悶痛(僅止於口乾不明顯、不易嘴破者),在黑糖水中酌加老薑稍微熬煮服用。
‧一般民眾服用四物湯的比例建議為熟地黃4~5錢、當歸2~3錢(口乾嚴重者降低一些)、炒白芍3錢、川芎1~2錢,根據簡單分類的加減如下:
如果同時出現上述2~3項症狀,可以逐一加減,一帖藥本來就能治療2~3種症狀或問題。
中藥熬煮方式
中藥可以直接熬煮服用。一般藥材的熬煮方式是先將藥材簡單清洗,如果有種子類(例如:小茴香),要用布包起來,不需要打開清洗,建議使用非金屬製的鍋子熬煮,把藥材平鋪於鍋底後加入過濾水,蓋過藥材一個手背(手平放於藥材上量水高),大火滾後轉中小火煮約40分鐘,倒出藥汁約剩1個湯碗,這是所謂的「頭煎」;然後再加一次水,第二次就蓋過要藥材即可,同樣煮約30~40分鐘,這是所謂的「尾煎」。
基本上,標準做法是將兩次熬好的藥汁混勻再分成兩次喝,由於現在人非常忙碌,也可以將藥材清洗後總藥量約30錢內的藥材一起放入約6碗水(總藥量30~45錢即放7碗水),用小火熬40~50分鐘,約剩2碗藥汁,直接分2次喝。如果想加肉品熬煮成湯品,必須用約7~10碗水先放入藥材用電鍋煮30分鐘,將燙過血水的肉品放入後滴數滴米酒再煮30分鐘,食用前要將藥材撈出,避免藥材回吸藥汁。
以上只是一些簡單保養,若經痛嚴重或週期不規則就要請醫師治療,一般中醫診所皆有提供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粉劑來治療經痛、經前症候群、週期不規則及經期過長或過短、月經量過多或過少,以方便一般民眾服用,只是科學中藥的濃度稍嫌不足,也可請醫師根據體質調配中藥材熬成湯液來治療疾病。
產後還沒來月經的媽咪該不該喝四物湯?
生產後月經尚未來潮的媽咪不必緊張,只要還在餵母乳,月經暫時不會來,因為身體哺乳而升高體內泌乳激素濃度,因此,會抑制卵巢成熟濾泡。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正在哺乳的媽咪不適合馬上再受孕,而能專心照顧嬰兒,臨床上停止哺乳的媽媽快則2~3個月會來月經,曾有媽媽長達2年都沒有來月經。因為子宮未更新內膜和出血,這段時間不需特意服用四物湯,而且哺乳的媽咪也不適合隨意服用特殊方藥,避免影響嬰兒。
臨床上,會和患者做一個簡單的衛教,包括經期洗頭一定要馬上把頭髮吹乾(至少吹乾頭皮)、經期前或經期間盡量不要大量進食冰品、不要搬過重的東西、不要蹲低且工作時間過長,建議先做到基本保養,若還是出現不適感,記得就醫尋求幫助。
中醫師小叮嚀
雖然醫師處方比中藥行的費用高一些,因為醫師處方是由醫師為妳量身訂做的處方,多出的費用在於專業知識,而非單純利潤取向。目前臺灣法令限制沒有中醫師駐診的中藥行,只能按照醫師處方調配藥材或販賣單一藥材,不能自行幫民眾調配處方用藥,而且無醫療責任的保障,千萬不要貪小失大。
現職:百漢中醫集團醫師
專長:婦科:多囊性卵巢、懷孕調理(孕前準備、受孕困難、孕期初期不適症調理)、月經不調、經痛、更年期症候群、月子調理、更年期症候群;兒科:青少年轉骨期調理、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食慾不佳、妥瑞氏症;自律神經失調:大腸激躁症、焦慮胸悶心悸、失眠、腸胃功能紊亂、恐慌症、睡眠障礙;針灸:帕金森氏症、各種酸痛麻症之速效、中風症候群、不服藥之各種病症治療、免疫性疾患、神經系統疾患、癌症控制或是化放療後不適症之緩解、美顏針
經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事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詠春中醫診所主治醫師、瑞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永康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寶吉祥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鎂和中醫診所院長、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嬰兒與母親雜誌專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