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吉利幼兒園園長:教小孩做好情緒管理,內化為習慣與能力,才是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看見孩子具備良好的社會情緒力,學會安頓自己身心、與他人和諧共處的策略方法,才是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吉利幼兒園園長:教小孩做好情緒管理,內化為習慣與能力,才是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情境:一個小班男生吃飯時不小心將湯匙掉在地上,堅持要老師去撿起來,換一支乾淨的給他,哭鬧了40分鐘。

看似簡單的事,發生在小孩身上就成了大麻煩,而這就是幼教現場的日常,每天都要面對小孩的行為與情緒問題。

「現在小孩的堅持度愈來愈高,性情愈來愈多,卻往往不知道如何表達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從事幼教工作長達30多年的吉利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柯秋桂觀察,除了年紀較小的孩子容易受生理影響,譬如餓了、累了或不舒服,情緒也會跟著不好外,幼兒最常發生的情緒困擾是人際互動與適應團體生活的問題。

 

柯秋桂指出,幼教老師經常碰到小孩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的狀況,花很多時間引導、協助,卻未必有足夠時間做個別處理。因此,幼兒園有計畫的進行情緒教育,變得愈來愈重要。

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情緒是六大領域之一,但究竟該怎麼操作進行?

柯秋桂表示,隨機教學是最常見的做法。老師通常以某個事件做為情境,找到相關的故事繪本,帶小孩一起討論、思考。其他如團體討論、主題教學、學習區、兒童劇場等,也都可以結合情緒教育。

 

老師更了解情緒,提供有系統的學習

柯秋桂強調:「隨機教學只是點狀的學習,很難建立大腦的迴路及習慣。」孩子需要有系統的學習,從小班、中班到大班循序漸進,才能逐步建立表達、理解及調節情緒的能力,關鍵是老師要先懂得情緒教育的重要內涵。

柯秋桂侃侃而談,隨著孩子的語言發展與成熟程度,從小班、中班到大班,會帶入不同的情緒課程,教導他們認識、處理各種正向與負向情緒。「在課程活動設計上,多點『得意』,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的正向概念,相信自己做得到(I can);賦予『驚喜』,則讓孩子對生活充滿一些期待,」柯秋桂說。

柯秋桂指出,每個小孩發脾氣都有原因,不一定是眼睛看到的樣子,要關心、同理小孩的情緒感受,也要去了解表象後發生了什麼事。

以下雨天不能出去戶外教學為例,小孩可能表現出生氣,但內在可能是失望、無聊、難過。這時候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不要那麼失望?老師可以陪小孩在教室裡野餐、帶雨傘到公園玩等等,而不是說「幹麼那麼愛生氣」,結果孩子可能更生氣。

 

掌握策略與方法,逐漸內化成習慣

柯秋桂認為,「情緒那麼多樣化,要引導小孩能夠釐清、表達,甚至想辦法調節情緒,最重要的是提供處理情緒的策略及方法,幫助小孩慢慢內化成習慣。」

有家長分享,小孩看醫生要打針,學會運用自我強化的語言:「不怕、不怕,我會勇敢」,也會跟媽媽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如果打針真的很痛,我可不可以哭一下?」「如果打完針,我還是很難過,可不可以抱抱我?」

也有的小孩學會察覺別人的情緒及付出關懷。有小班男生好不容易完成很漂亮的積木玩具卻不慎掉在地上,難過的大哭,同學會安慰他、陪他一起收。小孩在家看到媽媽大發脾氣,也會主動提醒媽媽:「老師說,如果很生氣,可以數數呼吸,也可以到別的地方,冷靜一下。」

看見孩子具備良好的社會情緒力,學會安頓自己身心、與他人和諧共處的策略方法,才是真正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內化成為習慣

小孩經過情緒課程的洗禮,遇到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學會主動安慰朋友。

 

主題教學融入情緒教育

吉利幼兒園曾進行一個主題教學「我和我的朋友」,讓孩子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興趣、喜好與想法,培養正向的互動、溝通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包括:朋友喜歡吃什麼水果?家住幾樓?最喜愛的動物、遊戲或學習區是什麼?為什麼我的朋友會生氣?朋友生氣時,我該怎麼辦?

有趣的是,該主題教學設計了「陪朋友玩他喜歡的學習區」活動,但關於誰要先陪誰玩,有些孩子還沒玩就先心情不好、生氣和吵架,後來想辦法透過「猜拳」或「商量」等方式解決。同時帶入「兩人三腳」等遊戲,當急性子和慢動作的小孩搭檔合作,彼此要「聽到」並練習「同理」對方的感受,還要解決速度不同的問題,例如同時喊「1」(綁在一起的腳)、「2」(另外一隻腳)……。

最後老師更分享了《喬治與瑪莎》、《蘇小鴨去旅行》等故事繪本,引導孩子計畫如何感謝朋友。有人辛苦的做出珠珠馬賽克、木工城堡、女神機器人等,親手製作小禮物,就是為了告訴朋友「有你真好」。

 

畢業挑戰:創作一本屬於自己的情緒繪本

在吉利幼兒園,每一位剛升大班的小孩都要接受一個艱鉅的任務,就是規劃並完成屬於自己的畢業挑戰。

從小情緒敏感的蔡沐衡,挑戰的是用台語講一本自己創作的情緒繪本,書名叫做《怕輸的豬豬》。故事主角「豬豬」其實是作者的化身,個性好勝、很怕輸,不管猜拳、疊積木、踢足球……,每次想到輸都會感到不開心、難過或很憤怒。

創作情緒繪本

 

簡依帆談起兒子沐衡小時候有多怕輸。他在家裡跟表兄弟玩大富翁、跳棋等遊戲,一旦發現自己快輸了就會趕緊跑掉,後來被要求一定要玩完,但輸了就會生氣的丟東西、大哭或罵人。「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玩疊積木,輸了又大發脾氣,憤怒的對著媽媽說:你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讓我面對這樣的狀況?」

為了多些磨練的機會,爸媽會刻意陪兒子玩桌遊,盡量讓他不贏也不輸,保持在中間(第二名)。爸爸為了讓沐衡學會怎麼輸,也帶他加入足球隊,希望藉由團隊去練習接受輸贏的結果。

簡依帆鼓勵兒子挑戰創作一本小書,將發生過的生活經驗畫下來,也是一種透過書寫來療癒、提升自己的方式。在書中運用很多情緒課學到的方法,包括數數呼吸,想高山、大海、大樹,就能夠平靜下來,甚至聯想到畢業歌曲《快樂天堂》當中的一句歌詞:「沒有人應該永遠沮喪」來勉勵自己。

簡依帆指出,兒子在故事的結尾堅持要快樂的結局,和朋友猜拳猜「贏」了,代表仍有一股好勝心,期許自己有好的表現,只是他已慢慢學會調節情緒。

最近蔡沐衡和爸媽玩「拉密」桌遊,不小心最後一名。他生氣的跑回自己的房間,說:「我再也不要玩這個遊戲了。」但大約過一分鐘後就出來,說:「我現在可以來幫忙收拾了。」

延伸閱讀:EQ高不是不生氣、而是懂得「好好生氣」!博士媽媽:是人就一定會有情緒,3步驟教孩子表達和解決情緒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