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把握 136 黃金期,讓聽損兒走出寂靜世界

爸爸媽媽知道嗎?如果希望孩子在語言方面順利發展,聽力是重大關鍵因素之一!在台灣,大約每 1 千位新生兒就有 3~4 人確診為先天性聽損兒,把握寶貝聽語發展的「136 黃金期」,完成一篩檢、二確診、三療育的步驟,讓孩子擁抱新「聲」命。
把握 136 黃金期,讓聽損兒走出寂靜世界

 

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台灣大約每 1 千個新生兒就有 3 至 4 人為先天性聽損兒,若能在出生「1 個月內」完成篩檢「3 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 6 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幫助孩子回到有「有聲勝無聲」世界,「聽見」美妙的聲音,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

 

▲新生兒最好在出生「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111 年出生的寶寶有 13 萬9,222 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達 98.7%,其中共發現 768 位有聽力損失,均及時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

為了不讓聽損兒錯失學習成長的關鍵,國民健康署自 101 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 3 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吳昭軍署長在此呼籲家長,嬰兒出生後 3 天(72 小時)內接受聽力篩檢,若未通過者,應儘快帶寶寶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協助孩子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一起回到正常的成長路上。

 

▲3歲以後要恢復大腦中原先被設計用於聽力、語言的細胞聽語功能,就相當困難。

 

把握136黃金期,及早治療

由於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年幼的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日後的遺憾。

嬰幼兒聽語發展黃金時段是在 3 歲以前,剛出生的嬰兒,其週邊的耳蝸雖已發育完整,但大腦聽覺中樞是在出生後,不斷受環境的聲音刺激,才得以發育完成。換言之, 3 歲以後人腦的可塑性逐漸變差,大腦中原先被設計用於聽力、語言的細胞逐漸轉變成其他用途,故此時要再讓它恢復原有的聽語功能,就相當困難。

而這 3 年當中,又以前 6 個月之聽力對聽語之正常發展最重要。一般說來,聽障兒若能在 6 個月以前給予診斷與治療,其將來在語言和身心方面都可以達到正常程度的發展﹔反之,若遲至 6 個月後才被診斷出來,將會造成語言和社交技巧上的明顯遲緩﹔若 3 歲以後才開始矯正,將造成永久性中樞聽覺發展異常。

人類幼兒期(0~3 歲)的聽覺經驗會影響認知的發展、語言技巧的學習和抽象觀念的瞭解,此期亦是各項學習、發展的關鍵期。但根據國外有關聽障兒的統計資料,聽障兒常在 2~3 歲時才開始被父母懷疑,以致許多聽障幼兒錯過了學習、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努力將聽障兒發現的年齡提早至 1 歲以內,以便及早進行必要的矯治及復健,開發經濟有效的聽力篩檢方法實有其必要性。

父母要認清一個事實──聽損是不可逆的!因此,若能在出生「1 個月內」完成篩檢「3 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 6 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孩子回到有「有聲勝無聲」世界,「聽見」美妙的聲音,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

 

▲受損的聽力,是不可逆的,無法完全恢復。

 

11 類聽力損失高危險群

那麼誰是聽力損失高危險群?如果媽媽跟寶寶有以下狀況,那就要更注意小心了!

  1. 家族史有先天性或遺傳性感音性聽障。

  2. 母親懷孕期前三個月內,曾感染過像德國痲疹、感冒、梅毒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

  3. 幼兒高膽紅素,超過或達到換血臨界值。

  4. 出生體重小於 1500 公克之早產兒。

  5. 幼兒曾得過細菌性腦膜炎或腦炎顱

  6. 頭頸部先天異常,如小耳症、外耳狹窄及顏面骨狹小。

  7. 週產兒時期或新生兒時期有嚴重缺氧病史,如持續性胎兒肺高壓循環、生產窒息。

  8. 使用潛在性耳毒性藥物超過 5 天。是指凡能引起內耳組織、聽平衡神經的功能喪失或細胞損壞的化學物質,主要藥物有氨基糖甙類及其它抗微生物、抗炎、利尿、抗瘧藥、抗腫瘤製劑和局部使用的藥物等。

  9. 插氣管內管超過 10 天高危險群嬰兒(危險因素)。

  10. 出生後是否有過黃疸病史

  11. 眼珠為藍色,額頭有白色頭髮者。可能是罹患一種罕見遺傳疾病「瓦登伯格氏症候群」(Warrdenburg Syndrome),嚴重者會發生耳聾、容易便祕、巨腸症等病症。

 

▲新生兒無法為自己發聲,所以受損聽力不易被察覺,父母要更注意。

 

這些聽障高危險群新生兒約佔先天性雙側重度感音性聽障個案之一半,換言之另外的一半從病史或家族史中是無從得知任何危險因子的;又如有些嬰兒在子宮內即得到巨細胞病毒感染,出生後臨床上無任何症狀,此種個案仍有百分之十的機會發生漸進性聽障,所以對一個看來很正常,而又沒有什麼聽障高危險因子的新生兒作聽力篩檢是有其意義的。

所以,幼兒聽障若能夠得到早期診斷以及適當的治療、復健,便有可能改善他的語言學習以及和別人溝通的能力,和父母及家人的互動關係會獲得改善。入學後接受教育的狀況也會比較正常,將來進入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獨立的人。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觀察孩子「聽」與「說」的表現

當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及藥物使用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仍要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的聽力情形,例如寶寶在 3~6 個月大時,是否會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興趣; 7~12 個月大時,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1~2 歲大時,可以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另外,如發現家中 3~4 歲小孩有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或對父母的呼叫若有若無的反應,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及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可以正常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協助孩子透過聽覺學習語言。

 

號外!號外!國健署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知多少

為了不讓聽損兒錯失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機,國健署自 101 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出生 3 個月內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家長可以到國健署官網搜尋或至當地衛生所洽詢,了解哪些醫療院所有提供此篩檢的服務。

吳昭軍署長也呼籲家長,嬰兒出生後 3 天(72 小時)內接受聽力篩檢,若未通過者,應儘快帶寶寶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協助孩子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一起回到正常的成長路上。

最後,要提醒父母新生兒時期聽力篩檢正常,並不表示孩子從此聽力絕對正常,因為有很多聽障是漸進性的,也有許多後天因素會使原本正常的小孩變為聽障,如中耳炎、腦膜炎,所以還是要注意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對聲音的反應、對語言的瞭解,語言的發展以及是否有任何不尋常的舉止,如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等,如果有的話,必須即早請教專家。

 

整理/林宜屏、助理編輯劉妤韓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