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體力太差?送孩子上運動課程,最常見的3種NG

許多學術研究都證實,運動的好處非常多。但即便如此,家長仍有許多實務操作的問題不知如何克服。本文彙整出常見問題,並邀請專家來解惑。
 孩子體力太差?送孩子上運動課程,最常見的3種NG

 

運動對身體、大腦都有益,還能讓人自信又快樂。甚至現今孩子常見的問題,如專注力不足、過動、長不高、性早熟等等,都能透過運動來改善。然而,台灣只有15%的孩子每週運動三次以上,絕大多數孩子都亟需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這得靠父母有意識的參與。

台灣的孩子「動不夠」

兒福聯盟調查曾指出,台灣孩子的運動量明顯不足,僅半數有每週運動的習慣。而且,七成孩子最常做的運動是「在公園玩」,其次是「騎腳踏車、散步」等,多屬輕度運動,與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每天從事60分鐘中、強度運動」相較,明顯不足。

兒福聯盟的調查也發現,有80%的家長認為孩子動得不夠,但同時也有66%的家長自己沒有每週運動的習慣。

台灣的孩子「動不夠」,已是父母必須正視的問題。專長在運動健康、休閒治療的臺灣師大特教系系主任姜義村觀察,很多父母在孩子上小學之前,都會帶著孩子去學游泳、體操、足球等等,接觸許多運動課程,但上了小學就開始以課業、才藝為重,砍掉運動課程。隨著孩子的年紀愈大、分給運動的時間愈少。

延伸閱讀如何挑選滑步車、滑板車、腳踏車?防孩子受傷,上路前先評估這3點

運動好處多,僅靠體育課絕對不夠

但其實,運動的好處可說是「無邊無際」。姜義村強調,已有眾多學術研究證實,運動對人的生理、心理、社交、心靈等,都有益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教系系主任、德國運動醫學研究所博士詹元碩也說,如今有不少孩子有過動情形,研究已證實,運動能改善過動、增加專注力,甚至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緒波動,也能靠運動來改善。

「書到用時方恨少,體力也是!」新竹市大庄國小體育老師陳建鑫說,新課綱已將國小低年級的體育課從一堂增加到兩堂,但僅靠學校體育課是絕對不夠的,還是得另外再「補動」,這要靠親子共同努力。

知易行難,即便了解運動的重要性,也有許多家長存在許多實務操作的問題,不知如何克服。《未來Family》彙整出以下常見問題,並邀請專家來解惑。

問題1. 大人、小孩行程都滿檔,沒時間運動

建議:每天至少30分鐘,可分拆累計,原地跑步、跳繩都行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與兒科醫學會建議,學齡兒童應該每天運動1小時。姜義村也認為,每天運動1小時是最理想狀態,就算做不到,至少也要運動半小時。

若真的很難空出完整的時段,分拆、累計也可以。「例如可以早上運動10分鐘、中午10分鐘、晚上10分鐘,原地跑步、跳繩等等,都好,」姜義村強調,重點是要動起來。

有些人認為生活中多走路、多做家事等等,也算是「動」。姜義村直言,「活動」跟「運動」還是有差別,最好還是養成多運動的習慣。

週末時,通常時間較寬裕,陳建鑫建議家長,一定要把握機會帶孩子外出運動,一起打籃球、羽球等等,讓週末運動時光成為家庭的一種儀式,養成運動習慣。

問題2. 沒有喜歡的運動,或不知道做什麼運動

建議:運動項目何其多,多嘗試就有機會找到真愛

有些人不運動,是因為沒有喜歡的運動。對此,姜義村說,運動有成千上百種,只要多體驗,總會找到喜歡的。比方說,他的一雙兒女嘗試過街舞、瑜珈、桌球、游泳、跆拳道、排球等等,就連去健身房,也有不同的訓練項目可以嘗試。

大人陪孩子嘗試的過程中,也要觀察孩子的特質。姜義村舉例,比較文靜的孩子可以試試看射箭、瑜珈;比較活潑的孩子可以多往戶外跑,大人得用開放的態度引領孩子探索。如今台灣有各種運動中心、俱樂部,運動課程很豐富,不妨帶著孩子多逛、多看、多體驗。

至於近來頗流行的Switch健身環遊戲,姜義村曾研究過DDR跳舞機、Wii與XBOX等運動遊戲。

他說,這類運動的問題在於「賞味期」較短,可能一陣子後就會被淘汰,或機器更新、玩膩了無聊就放棄。他鼓勵親子可以玩玩、當做一起運動的入門,但還是要慢慢轉變成「真正的運動」才會長久。

問題3. 很難持之以恆,運動沒多久就意興闌珊

建議:好玩最重要,大人親自下去陪,或至少幫孩子找伴

運動難在持之以恆,而破解的方法就是讓運動變好玩。陳建鑫說,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父母陪著孩子一起運動,過程中多給孩子正面回饋、創造愉悅感。或者,也可以幫孩子找伴,「三五好友一起打打球,幾乎所有孩子都會愛,也可以找3、4個孩子,一起share教練費。」

最關鍵的,還是大人的態度。兒福聯盟調查發現,家長每週運動一次以上的孩子中,有67%很喜歡運動;而每週運動低於一次的家長,孩子很喜歡運動的比率則降至55%,不難看出潛移默化的力量。

風澤中醫診所中醫師吳多加觀察,如今臨床上愈來愈多孩子有「久臥傷氣」的情況,常常一問之下,孩子總是在家窩著玩3C、很少運動,自然氣不足、血液循環差,影響健康。後疫情時代,體力也是一種競爭力,值得關注與投入。

大人陪伴小孩做運動

延伸閱讀這才是孩子要的陪伴!0~5歲寶寶陪玩10招

送孩子上運動課程,別犯這些錯誤

NG1. 帶孩子去上課後,大人就離開現場了,下課時才來接

姜義村說明,這種做法容易讓孩子覺得被「丟包」、覺得「爸爸媽媽跟我不是同一陣線」。若能力所及,最好親子共學,報名混齡班跟孩子當同學,或者父母報成人班、孩子報兒童班。總之,大人提高參與度,就能讓孩子感覺「父母也跟我一樣在努力」,更有學習動機。

倘若父母真的無法常常參與,那就得把握「關鍵時刻」。陳建鑫舉例,比方說,千萬別錯過孩子學這項運動的比賽、發表會等。而且,這些時刻父母扮演啦啦隊或fans的角色就好,多給孩子鼓勵與支持、正面的力量,別有太多評價或建議。

NG2. 急著看到孩子的進步或成績

才送孩子去上幾堂游泳課,就期待孩子變菲爾普斯;或才溜過幾次直排輪,就希望孩子變羽生結弦,是台灣家長的通病。陳建鑫觀察,台灣家長很常在送孩子學某樣運動之後,就急著問「學得怎麼樣了?」「學會了嗎?」或有意無意說出「這一堂課要幾百元,你要好好學」之類的言論。

大人期待孩子好好學、認真學,這份心思固然沒錯,但陳建鑫直言,在這種氛圍之下,孩子很可能有負面感受,從運動中得到的愉悅感也就打了折扣。他建議,還是要多給孩子正面回饋,畢竟孩子願意嘗試、願意學,就已經值得肯定了。

NG3. 孩子想換學別的,就責備他半途而廢

已在國小任教16年的陳建鑫直言,孩子原本就心思多變,大人別把事情看得太嚴重。陳建鑫建議,如果一項運動孩子學不到三堂就不想學,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先把這期上完再說,或至少學到一個段落,「因為可能再多上幾堂,愈來愈會這門運動了,就會有成就感。」

但如果孩子已經很排斥,那就停止也無妨。姜義村認為,運動類型的嘗試跟轉換,就跟男女交往一樣,不喜歡就分手,總是會找到真愛的。父母得放寬心,讓孩子自己決定。

延伸閱讀每天10至15分鐘居家小運動》做對這3種運動,提升孩子專注力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照片來源/Photo-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