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們的理解,韌性是一種能力,經由無數的失和與修復經驗才能培養出來。
我們不禁要思考創傷一詞的用法。創傷出現在社會各種面向中,麻煩之處在於,雖然它起因於單一事件,但所造成的傷害會不間斷地反覆出現。可想而知,負面的事件會造成創傷,不過那次傷害會難以癒合,都是源於醜壓力,也就是失和未經修復。
我們都說韌性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但許多創傷都是在生活中發生的,誠如法蘭克和琳西的相處過程。
法蘭克小時候跟其他孩子一樣,總是會小小犯錯,例如在家庭聚會上大吵大鬧。這時,父親就會罰他坐在地下室的台階上,以此羞辱他,有時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現在法蘭克已經是成年人,也當了爸爸。而他為了解決和十二歲女兒瀕臨破裂的關係,找上治療師做心理諮商。晤談過程中,法蘭克並沒有特別提到童年帶給他的創傷。然而當年他父親的情緒虐待早已是家常便飯,並融入了他的生命經驗中。
延伸閱讀:心理師:年幼受虐,未來恐造成永久性創傷!
女兒琳西正在青春期,法蘭克反思自己怎麼對待她。他意識到,每次父女爭執時,過往記憶就會湧上心頭,帶給他龐大的壓力,導致他封閉自我。法蘭克一直很體貼又富有同理心,但和琳西爭吵時,他卻一味拒絕溝通。
在晤談過程中,他認知到,自己越來越無法在衝突當下接收到女兒的感受。他和治療師不禁想,琳西叛逆的表現會不會是一種試探,期望爸爸能適當回應自己的挫敗感,幫助自己度過這個成長階段。
每當法蘭克覺察,父女正陷入激烈爭吵時,就會提醒自己女兒不是敵人,並表現出涵容的態度。現在法蘭克懂得停下來深呼吸,試著從女兒的立場想事情。他可以包容青春期的脾氣,也能理解這是過渡期,因為女兒正在尋找自我認同。父女爭執的頻率減低,也不再那麼激烈,琳西再度以她這年紀該有的樣子交談。找回輕鬆自在的親子關係後,法蘭克大大鬆了一口氣。
延伸閱讀:媽媽如何療癒內在的小孩
法蘭克的兒時經歷充滿許多平凡、日常的創傷。他沒有目睹親人被射殺,也沒有因為雪崩失去家人。但法蘭克一直期待父親能多安慰、包容他,而不是一直保持冷漠、甚至羞辱他。這些充斥在日常中的裂痕,長期下來沒有彌補,就會變成永久的創傷。只要琳西的言行勾起法蘭克的兒時回憶,他就會重蹈父親的覆轍,作出情感遺棄(emotional abandonment)的舉動,讓父女關係陷入惡性循環。現在只要法蘭克意識或覺察到親子互動失調,就設法創造修復的機會,引領父女關係朝健全的方向發展。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關係修復力》
【這裡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