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寵壞寶寶又怕他沒有安全感,這中間的界線實在很難拿捏。首先,爸爸媽媽要先了解寶寶為什麼沒有安全感。
「依附關係」是指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所形成的情感連結,會影響嬰兒往後的發展及探索能力、情緒調節等。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提到,兩歲之前的孩子,需仰賴成人滿足需求,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可說是孩子的安全堡壘以及心理基礎,甚至會影響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時,是否願意主動探索環境,以及面對意外的容忍程度。
黃琡惠臨床心理師提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缺乏安全感是指親子間建立的依附關係不足,而所謂安全感是表示「主要照顧者知道我的需求,也正確回應我的需求。」相反地,若主要照顧者忽視或不了解需求,容易使依附關係建立較不足夠。
臨床上從兩個部分觀察孩子的依附關係,一是當寶寶到新的環境,是否會主動探索環境中的人、事、物,另一個是親子間的互動狀況,若有以下徵兆,可能要注意寶寶是否較缺乏安全感:
如果沒有足夠的依附關係,當主要照顧者暫時離開寶寶時,會因為寶寶沒有時間感,不知道照顧者會離開多久,所以一旦沒有看到主要照顧者,情緒反應就會很大。
因為與主要照顧者連結不夠好,主要照顧者即使突然離開寶寶,又突然出現,寶寶的情緒也不會有明顯的差異。
當寶寶遇到不熟悉的人或環境,會因為害怕、感到不安全,或是覺得沒什麼好玩的,而不願意主動探索新環境。
要使親子間的依附關係發展良好,主要照顧者需要注意兩部分,第一是「主要照顧者能否理解寶寶的需求」,第二為「能否給予正確的回應」,要注意的是整體回應正確需求的頻率,只要回應需求的頻率高,親子間依附關係的發展就會良好。
延伸閱讀:鞏固「依附關係」,從重視寶寶的觸覺&嗅覺發展開始!
黃琡惠心理師表示,首先要先理解寶寶的需求,是生理或情緒反應,若是生理因素,就先滿足寶寶想喝奶、換尿布等需求,這樣也是建立依附關係的基石,理解寶寶提出的需求,正確的回應。
但如果是情緒上的反應,黃琡惠心理師建議,可以試著把回應孩子的方式做點變化,不一定要馬上抱寶寶,可以增加口頭的回應搭配安撫、輕拍,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在表達情緒。善用不同的回應方式,可以讓寶寶學到不同的情緒調節方式。
但相反的,若寶寶一哭,爸媽的反應都是很緊張的、馬上抱緊寶寶,寶寶就會學會只要哭,會立即得到身體的、物質的滿足,長久下來寶寶會以哭來面對各種狀況,甚至一歲半至兩歲的孩子,會覺得哭就一定可以獲得身體的、物質的滿足。
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固定的、單一的回應方式也會使孩子無法建立現實感,現實世界的狀況是多變的,透過爸媽不同的、適當的回應方式,讓孩子了解世界本就有不同的回應,反而能增進孩子對現實世界的認識與接受,促進安全與信任感。
黃琡惠心理師表示,關於「愛討抱」這件事,要先看寶寶的年齡。從臨床心理學上來看,會有「討抱」行為,是因為兩歲以前的寶寶還在發展當中,有時寶寶的感受沒辦法用言語表達,轉而透過討抱的行為表現,基本上會建議家長適當的滿足。
而「適當」這個拿捏很重要,黃琡惠心理師舉例說明,有些家長表示當寶寶剛做錯事卻來討抱時,因自己還處於生氣狀態,行為上沒辦法抱寶寶,不知如何回應,黃琡惠心理師提醒,這時家長與寶寶的需求皆須關注,爸媽若沒辦法抱,可以彈性的方式回應,像是以他能理解的口語說明,「剛剛你做錯事,我在生氣,沒辦法抱你。」
延伸閱讀:照顧0~1歲的嬰兒,很多爸媽都忽略了「這些」地方!
陪伴時間要多,寶寶才有安全感?黃琡惠心理師表示,「重點是回應寶寶的品質,而不是時間的長短,應該要重質而不用執著於量。」當寶寶在玩耍時,只是在旁邊滑手機並不是高品質的陪伴,陪伴寶寶是指回應寶寶生理或心理的需求,建議每天能有固定的親子互動時間,不只是坐在旁邊,而是能和孩子玩或說故事增進親子互動,才能建立和寶寶的連結,使寶寶更有安全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 黃琡惠
採訪撰文/許宜津
攝影/DearBaby專業親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