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溽暑,氣溫不斷創新高,許多家長常為孩子三兩天沒胃口、吃不下的現象感到頭痛,進而帶來求診,其實這是因為天氣悶熱所造成,只要做好預防傷暑措施,就可防止寶寶在盛夏時身體衍生的種種不適。
稟賦不足 調節力差
嬰幼兒往往無法很好發散外在的悶熱、暑氣和濕氣,大多數嬰幼兒因先天稟賦不足,身體的許多機能尚未發展健全,例如腦部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在酷熱的夏天,只要稍微待在悶熱、潮濕、空氣流通不順暢的環境中,暑氣即會乘虛侵襲肺、胃,使得體內溫度及水分調節發生障礙,造成體熱上升、排汗不順等現象。
一旦汗發不出來,體熱持續不退,除了使身體處於高耗能狀態,耗用體內許多水分外,更會引起許多身體不適的症狀發生。
小兒之病 傷食最多
除了身體感到不舒服外,又因小兒後天體質脾胃仍未健全,容易因飲食不當而使消化道(口腔、食道、腸胃道)黏膜有可能因此而腫脹;唾液、胃液等分泌減弱,導致沒胃口、食欲不振的情形。
另外,孩子因天氣酷熱容易貪涼飲冷,使得胃腸寒濕過盛,致使脾氣虛或困遏脾陽,脾不建運(消化功能減弱),導致腸胃黏膜循環變差、吸收能力下降,進而可能使得孩子營養不良,對成長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Check!夏天食欲不振成因
為何在夏天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腸胃虛弱的情形呢?其除了與外在暑熱的天候環境因素有關之外,也跟以下5種因素脫不了關係。
* 1.寶寶特殊生理體質:寶寶型體結構與生理機能尚未完備,如消化系統功能未完善。
* 2.家長餵養方式不當:家長過於溺愛造成孩子的偏食挑食。
* 3.寶寶飲食習慣不佳:諸如,飲食不知節制、嗜吃零食、酷愛冰品涼飲、長期偏食等。
* 4.家長或寶寶衛生習慣、居家環境不良:包括環境的溫度、濕度與舒適度,或是衛生習慣(如:飯前不洗手)不良。
* 5.寶寶病後調理不當:小兒病後調理不當,導致消化功能更加不良。
悶熱氣候 食物易壞
夏季悶熱潮溼的環境和氣候,使得蚊蟲蒼蠅、細菌病毒等更容易滋生,而且食物相較其他季節更容易腐敗變質。
若寶寶吃到不潔食物,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情形,更可能會導致腸胃炎、厭食、食物中毒、腸病毒等病症的發生,甚者引起其他嚴重疾病,家長千萬要當心!
從中醫角度來看小兒食欲不振,主要成因包括如下:
1.小兒積滯:因餵奶不當,停聚腸胃不化;而使小兒不想吃奶、腹脹氣滯,或大便不正常等胃腸疾病。
2.小兒疳證:主要是由於餵養不當,或其他因素影響,致使脾胃功能受損,而使得元氣津液耗傷,導致身體瘦弱、面黃髮枯。
其他常見的尚包括,吃餵食飽後胃易悶脹、精神不濟、懶言乏力、睡眠不安穩等現象。
夏季飲食聰明吃7準則
中醫云:「脾健貴在運、不在補」,要讓寶寶在炎夏吃得健康、吃得好,家長可遵守以下7點飲食準則。
(1) 清淡飲食:夏季飲食宜清淡、少量漸進、均衡攝取各種食材,並選用天然調味料來增添食物風味(如:天然釀製醋、天然釀製醬油、鮮紫蘇葉、香菜、岩鹽、竹鹽、天然海鹽、海藻、海苔、紫菜、紅糟醬、香椿醬、丁香、八角、枸杞、紅棗、黑棗、黑糖、冰糖等)。
(2) 注意保鮮:因為炎夏食物儲藏不易,極易腐敗,因此要留心食材新鮮與保存期限,此外也要注意餐具的安全與清潔、環境衛生。
(3) 瓜類消暑:白天中午可適量吃些瓜果(如:西瓜、絲瓜、冬瓜等),有助清暑熱、化濕濁。但由於瓜果性質生冷,儘量避免在晚上食用,若要吃勿過量。
(4) 避吃甜膩:少吃甜度過高的零食、黏稠的羹湯(如:魷魚羹、酸辣湯等),以及較油膩的食物(如:油條)。
(5) 小心中毒:在夏天食物容易腐敗、滋生細菌,若食物已變質走味,就應立即丟棄不要再吃,以免病從口入,釀成食物中毒情形,
(6) 補充水份:炎熱盛暑,不應感到口渴時才喝水,且口渴時,也應避免一次大量飲水,應該隨時適度地「少量多次」補充溫水,才能達到止渴作用,亦可避免助濕傷脾。
(7) 少碰冰品:過度飲冷吃冰,容易傷胃氣,不利消化功能,也會使得某些疾病惡化(如:過敏性疾病、氣喘等),建議少喝冰涼飲料、冰品。
0~12個月寶寶消暑良方
以下即從按摩或飲食,針對0~12個月寶寶建議適合該階段的消暑方法,以達到消暑、健脾、提振食欲的作用。
【1~3個月】
可擦拭與按摩寶寶的腹部、捏脊,達到消暑、提振食欲作用。
【4~6個月】
利用單項、新鮮、當地當季有機水果、蔬菜打成果汁、蔬菜汁,或用麥糊、胚芽與米糊,讓寶寶一次從2~4茶匙的量開始試吃,再逐漸增加次數及量。
【7~12個月以上】
利用單項新鮮有機果汁或果泥、蔬菜汁,或菜泥、麥糊、胚芽米糊等五榖類等副食品,讓寶寶一次從4~6茶匙的量開始試吃,再逐漸增加次數及量。
(詳文請見2009年八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桃園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 陳威達
編輯整理/林明佳
圖/本刊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