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若需要承擔父母的責備及負面情緒,孩子便會害怕犯錯,他們不敢主動探索、沒有自信。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父母有條件的愛「我要夠好父母才會愛我」,「我犯錯就不被愛、接納」,這樣的成長環境好嗎?
那天,我帶著三寶,扛著妹妹,推著推車,正趕往某個地方。哥哥不小心絆到推車跌倒。這小子表情一變,媽媽腦海馬上閃過各種想法「為什麼要在趕時間的時候出這種狀況?」「為什麼走路又不專心?」「又要大哭了」「該不會又要吵著坐推車?」還等不及他大哭,我的情緒就出來了。「不是跟你說走路要專心嗎?」我語氣不耐煩的說。於此同時,我的腦海又閃過一個念頭「他不是故意的」。我話鋒一轉,馬上改變態度,關心他的狀況?他收起情緒,沒有大哭,並且對我說:「媽媽,謝謝妳安慰我。」我馬上給他一個擁抱,並且為剛剛不耐煩的口氣向他道歉...
以媽媽的角度來看事件
我發現我把自己「怕麻煩」、「不耐煩」、「趕時間的壓力」的情緒合理化成對孩子的責備。我的判斷受情緒的影響而失真,孩子是真的不專心走路跌倒?還是不小心的?甚至有可能是我不小心絆到孩子?我只一股腦的把所有的錯都歸因到孩子身上,他便成為我宣洩情緒的出口。但理智馬上把我拉回現實,當下我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告訴自己「就是他的錯」、「跌倒活該」然後讓負面情緒淹沒孩子,亦或是關心他受傷的狀況,並且給予提醒。
以孩子的角度來看世界
當孩子犯錯,若需要承擔父母的責備及負面情緒,孩子便會害怕犯錯,他們不敢主動探索、沒有自信。孩子所感受到的是父母有條件的愛「我要夠好父母才會愛我」,「我犯錯就不被愛、接納」,這樣的成長環境好有壓力對嗎?
孩子的思考速度、口語表達能力並不如我們,我也常看到大人先發制人以盛氣凌人之姿責備孩子,完全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雖然他們年紀還小,但也在其中學習到了溝通中的無力感:「反正說也沒有用,那乾脆就不要說。」並且,失去對大人的信任。相反的,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給予關心、提醒,甚至是可以和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將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以及耐挫力。但是對父母來說要在每次溝通中都保持理性真的好不容易。對我來說也是,真的覺得為人父母每天都在訓練自己的情緒智商,各位爸媽共勉之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