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語言」作為溝通媒介,是社會上再自然不過的現象,因此,多數人不太留心語言所能引發的力量及影響。將這此狀況聚焦於親子關係上,有些父母的理解認知中,對語言暴力並無太具體的概念,因而經常性且不小心對孩子投以語言攻擊。反之,倘若父母的認知架構、經驗中具備語言暴力相關認定,便能減少在「不小心」的狀態下,透過言語攻擊孩子。
多數人對語言暴力的基本概念僅為較為嚴重的語言,譬如大聲對孩子吼叫、謾罵,其實除了這些激烈的表現之外,冷言冷語、嘲諷等語氣都是超過父母認知範疇的暴力攻擊。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趙舒禾說:「所謂語言暴力,即為透過口語,使用威嚇、謾罵、詆毀、嘲笑、侮辱對方等攻擊性語言,特別之處在於施予、授受語言暴力的當事人們,通常在關係上會具備一種難以分離的特性,給予語言暴力的特權,當攻擊發生時,只能屈辱接受。」例如:親子間的特性使孩子不易逃離語言暴力的環境,只能被迫接受。
延伸閱讀:教導他不要侮辱他,爸媽一定要知道的9種不傷自尊的管教方式
一般社會大眾的基本素養,可以明白惡意的咒詛、訓斥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因此,在教養過程中多會避免。然而,如貶抑的批評等負面語言,卻不容易留心到。趙舒禾博士提到,語言暴力的範疇相當廣泛,特別有以下幾項會傷害到孩子的說話方式需要特別注意:
· 出口批評
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為了提醒孩子「不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會以出口批評的方式來達到制止的效果,例如:孩子一直吵著要吃零食,有些家長可能會回應:「你已經這麼肥了還要吃!」。
· 挖苦、冷嘲熱諷
面對孩子無法如期達到期望,父母有時會語帶挖苦,類似的語言如「這不是本來就該做的嗎?這樣你就覺得滿意了?」
· 影射
孩子雖然年幼,卻相當靈敏,當成人投以影射言語,像是「有人真是跟他爸爸一樣懶惰」,孩子其實能感覺到自己正在被批評。
· 耳語
趙舒禾博士表示,許多家長會有意無意在孩子旁邊評論他,有時候以為孩子沒在聽,有時候明知孩子張開耳朵卻故意評論。舉例來說,媽媽在和朋友講電話時,孩子在一旁玩玩具,媽媽對著電話另一頭的朋友說:「你們家孩子真乖,不像我們家那隻,教都教不會」。
· 戲弄、嘲笑
許多成人覺得無傷大雅的玩笑話,聽在孩子耳裡卻是難以承受,可能的狀況:孩子上完廁所,忘了擦屁股,成人便戲弄:「你這樣屁股會爛掉喔」;又或者成人故意拿孩子尋開心,拿著巧克力問小朋友:「要不要吃?啊我忘記了,你還太小不能吃,好可惜喔」等。另外,常見的語言暴力還包括以權勢方式拒絕孩子,讓孩子感覺不被接納,像是轟走孩子、要求他們「走開、自己去玩、嫌煩」等,都是會傷害到孩子的方式。趙舒禾博士提醒,父母說話時的神情及語氣,與是否構成語言暴力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情緒沒有對錯,當孩子打人、咬人、愛發脾氣,大部分父母都做錯了!
也許您認為語言不過是無形的、剎那間的,對孩子肯定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及傷害?趙舒禾博士釐清:「語言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創傷,已經等同於身體上的虐待,從醫學上的證據可以顯示,接受語言暴力的受虐兒,其腦部受到的損傷,與頭部受到撞擊一樣嚴重。」除此之外,受虐兒無論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會留下許多無法抹滅的傷口。
在一般人的大腦中,左右腦透過胼胝體可以互相交流與傳達資訊,受到語言暴力虐待的孩子,胼胝體的大小比一般人小約25~35%。在訊息的整合、發展會比一般人表現更差,影響大腦整體功能。研究也發現,受到語言暴力的受虐兒,小腦蚓部(Cerebellar Vermis)不正常,而小腦蚓部的功能是維持情緒平衡。此外,環境對小腦蚓部的影響大過基因,因此,是很受後天影響的,它的不正常會影響孩子情緒的正常發展。
另外,人類的大腦邊緣系統是由好幾個部位一同組合而成的系統,掌管情緒平衡、記憶、活化、應付壓力等,當接受到暴力時,其中的海馬迴、杏仁核等部位是調節大腦恐懼和焦慮的地方,受到暴力與強烈情緒的過度刺激,會對大腦造成影響。趙舒禾博士更提到:「孩子長期處在虐待的環境下,壓力荷爾蒙會分泌得太旺盛,刺激整個邊緣系統要經常處於因應危險、威脅的情況,造成孩子警戒度過高,即使只是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反應很大。」趙舒禾博士進一步說明:「漸漸的,孩子的大腦結構會發生變化。舉例來說,腦部的前額葉專門掌管衝動控制,而邊緣系統則是演化過程中留下來,人性最原始、超越理智判斷的機制。當孩子遇到困難,前額葉還未來得及反應,邊緣系統在第一時間就會跑在更前面,可能出現激烈的暴力行為、痛哭等反應。」
「語言暴力」還有哪3種不良影響?看看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