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拉肚子4大警訊!醫療處置+居家照護+事前預防這樣做

每當寶寶拉肚子時,爸媽的內心莫不焦急、憂慮,此時到底是要立即送醫,還是再繼續觀察呢?事實上,寶寶會拉肚子有許多的原因,爸媽必須先了解狀況,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寶寶拉肚子4大警訊!醫療處置+居家照護+事前預防這樣做

 

寶寶2歲以前,腸胃壁尚未發展完全,加上免疫系統也不成熟,整體的防禦機制還沒被完整建立,腸胃就容易受到病毒與細菌的侵襲,在難以抵擋之下,便經常發生拉肚子的情形。

 

寶寶是否拉肚子,端看排便次數及型態改變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指出,寶寶是否拉肚子,端看排便次數及型態改變。舉例來說,若寶寶原本1天排便1~2次,卻變成1天多達6次以上,且為水狀,就是拉肚子。基本上,寶寶拉肚子所表現的症狀與病因會根據年齡而有所差異,處理方式也不相同,其中,0~2歲為好發危險群。

0~2歲的寶寶拉肚子時,表現症狀都不太一樣,爸媽應仔細觀察。6個月以下的寶寶,只會用哭鬧表達肚子的不舒適,且難以安撫,很容易讓爸媽誤以為是肚子餓而餵奶,卻忽略寶寶其實是肚子痛,雖然喝奶的當下會暫時停止哭泣,不過,一旦喝完奶後肚子更脹,反而哭得更加厲害;6個月至1歲的寶寶,若肚子不舒服就會變得不愛吃東西,直到1歲後較會表達,才可能明顯察覺。

一般來說,新生兒特別容易拉肚子,爸媽需要格外重視,因為新生兒的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相對體表面積與身體體積成反比,剛出生的寶寶因體積小,故相對體表面積比成人大),體內所佔的水分比例也較成人多,若在沒有進食的情況下又拉肚子,可能一天內就會脫水,因此,越年幼的寶寶一旦出現倦怠、食慾不振、發燒、拉肚子,必須盡快就醫。

2個月以下的寶寶,體內幾乎沒有免疫力,如果因細菌引發腸胃炎,會分泌毒素並破壞腸黏膜,需要施以抗生素治療。

6個月後,除了母奶或配方奶之外,寶寶會開始吃一些副食品,食物種類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倘若發生拉肚子的情形,可以先觀察精神狀態,如果精神尚可,亦沒有脫水現象,在家中應立即補充電解水,免除日後需要打點滴的治療,持續觀察1天未獲得改善再就醫。

到了1歲後,寶寶能吃的食物會逐漸與成人一樣,例如:米飯、麵條等,奶粉反而變得較不重要,若有拉肚子,則可選擇一些適合腸胃炎的食物調理。

延伸閱讀:按按腳底,居然可以舒緩寶寶這15種不舒服

 

寶寶拉肚子4大原因

既然拉肚子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爸媽應該要對拉肚子寶寶做詳細的評估及檢查,且儘早做治療處理,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然而,寶寶拉肚子的原因非常多樣且複雜,以下列舉常見的原因做詳細說明。

1.喝奶狀況有問題

寶寶一直到2歲都還需要喝奶,若有拉肚子,大多與喝奶有關,以下幾種狀況供參考。

.奶量過多

奶量過多是很常見的原因之一,許多家長知道寶寶的奶量應該慢慢增加,才會長得快,但卻可能短時間內增加到讓寶寶1天平均一餐喝180~210c.c.,以寶寶1天六餐來說,就喝了1000c.c.以上,對腸胃會造成極大負擔,可能引起拉肚子狀況。除此,若長期喝太多奶,也會養成吃到十分飽的習慣,種下日後肥胖的因子。

到底怎樣的奶量才適當呢?通常1公斤的寶寶,一天最多可以喝150c.c.,若寶寶5公斤,一天便能喝750c.c.。同樣的,以六餐為例,平均一餐約為125c.c.,盡量不要超過太多為佳。

.突然更換配方奶

大部分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營養,有時看到更棒的配方奶,就會馬上更換。然而,當寶寶原本排便情況穩定,突然換成另一種配方奶,很容易不適應,開始拉肚子。羅玉芳醫師建議,在改變配方奶時,應該一匙一匙慢慢更換,若寶寶沒有便祕或拉肚子,再全部換掉。

.沖泡方式錯誤

一般奶粉會有小匙與大匙之分,小匙要加30c.c.的水,大匙則需加60c.c.的水。有些長輩可能泡的比例不對,導致奶太濃,寶寶的腸胃為了達到平衡狀態,必須將體內的水分排出,便會造成拉肚子。

延伸閱讀:泡奶、瓶餵、拍嗝,超實用圖解!快看你做對了嗎?

.對奶過敏

對奶蛋白過敏的寶寶,症狀並不會立刻顯現,可能在喝奶後1~2個月才有過敏現象,開始出現黏液便。通常寶寶喝完奶可能會立即睡著,配方奶在胃排空需要2小時,解完便便後才會有飢餓感,但對奶蛋白過敏的寶寶則於喝奶後1小時內就哭了,此時爸媽必須考慮是否不適合。

假如需要換成低過敏奶粉,也切勿一下子換太快,因為低過敏奶粉較不甜,甚至會有點苦,寶寶感覺到苦味,就可能拒絕喝奶,因此,應該一匙一匙慢慢更換,以寶寶可以接受的最大濃度為主。

.乳糖不耐

有些寶寶對奶粉裡的乳糖不適應,一般來說,少有寶寶完全不能代謝乳糖,有些可能是乳糖酶較少,造成代謝乳糖的能力較差,因此,選擇喝有添加乳糖的配方奶,就容易消化不良,導致脹氣、拉肚子,建議選擇不是以乳糖為主的配方奶代替。

2.副食品添加錯誤

6個月後的寶寶會逐漸添加副食品,從原本只喝配方奶或母奶到吃奶以外的食物之過程中,可能導致排便習慣改變。

.副食品添加太快

副食品中的一些纖維會刺激寶寶的腸胃,使排便次數變多。若寶寶在副食品階段,添加太快、吃到不適合或沒吃過的食物,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一般而言,9個月以下的寶寶,腸胃道還不是很成熟,副食品應該以植物性為主,若太小就給予蛋白質等較難消化的食物,會使其穿透細胞壁,誘發腸胃道敏感,導致嘔吐、拉肚子。

.添加過多的糖分

相信大多數的寶寶都喜歡吃一些帶有甜味的食物,造成長輩經常給予過多的糖,例如:果汁、軟糖等,但糖分在體內會吸收許多水分,因而刺激腸胃道,造成拉肚子。

3.感染

病毒、細菌或原生蟲的感染及食道中毒,都可能造成寶寶拉肚子。

.腸胃道感染

秋冬常見的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會使寶寶上吐下瀉,這些病毒都是透過飛沫和接觸的方式感染,與感冒相似,醫師會以腸胃型感冒來稱呼此病症。

除此,當寶寶開始會坐立、爬行之後,手、腳接觸的地方與東西變多,且寶寶常常一抓到東西就往嘴巴塞或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故常將環境中的細菌帶入口中,引起感染。若飲用水源或吃的食物受到汙染,寶寶的體內可能被細菌、寄生蟲侵入,導致腸胃炎,造成嚴重的拉肚子症狀。

.泌尿道感染

寶寶泌尿道感染的症狀並非典型的頻尿、解尿疼痛,而是以發燒、拉肚子來表現,尤其是1歲的女寶寶,容易有泌尿道感染情形。若爸媽發現寶寶平常看起來精神良好與飲食正常,卻經常處於拉肚子狀態,可以考慮到醫院檢查尿液,看是否有泌尿道感染。

4.先天性腸胃道異常

在小兒先天性疾病中,常見的先天性巨結腸症就可能出現拉肚子情形。一般人的腸胃道腸壁之肌肉層與黏膜下層有神經細胞存在,當大便到達一定的粗度與硬度刺激到這條神經後,促進腸胃道蠕動和肛門括約肌收縮,讓糞便順利從肛門排出,但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寶寶因為缺乏這條神經,導致大腦無法傳遞排便的訊息,糞便會逐漸囤積、變大,若肛門口不通,遠端糞水會從肛門口邊流出來,形成拉肚子情形。

延伸閱讀:便秘、脹氣、腸絞痛?6個嬰兒按摩手法,舒緩腸胃問題

寶寶拉肚子

 

醫療、居家、預防 拉肚子3大防護措施

了解上述成因後,爸媽到底該如何處理拉肚子狀況,才不會對寶寶造成二次傷害。一般來說,除了送醫做醫療處置之外,居家照護也應當非常重視,羅玉芳醫提?建議和處理原則給父母參考。

醫療處置》避免脫水

原則上,寶寶只要有拉肚子情形,建議盡早送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拉肚子最擔心的是脫水,嚴重者需到醫院打點滴,但若對奶過敏的寶寶,除了更換奶粉之外,也會開立抗過敏的藥方舒緩。

必須謹慎處理拉肚子的原因是腸胃炎,雖然腸胃炎的問題不大,但也不能輕忽。一般腸胃炎恢復的標準為3~5天,若超過時間仍然沒有恢復,導致腸黏膜受傷,久了就會演變為慢性的腸胃道問題,即使拉肚子症狀好了,也無法完全恢復,未來腸胃就很容易受到病菌侵襲。至於腸胃炎治療方面,細菌性腸胃炎會分泌一些毒素,直接破壞腸黏膜,因此,給予抗生素治療。

針對拉肚子症狀,不一定會給予太強的止瀉劑,雖然止瀉劑可以讓寶寶不再拉肚子,但腸胃道中的毒素反而會滯留,導致腸子不動且擴大,日後恢復會更加困難,一般會選擇吸附劑,吸附腸胃道中的病毒及細菌,保護腸黏膜不遭受破壞。此外,由於嚴重拉肚子會使體內的好菌大量流失,臨床顯示,補充益生菌可以縮短腸胃炎的時間,使寶寶恢復較快。

延伸閱讀:腸絞痛×腸套疊×溢吐奶×腹股溝疝氣×便祕×腹瀉×腹脹,解決寶寶7大腸胃問題

居家照護》調整飲食

雖然寶寶出現拉肚子,但若食慾和活動力都正常,而且沒有發燒狀況,其實是可以透過居家護理或簡單的飲食調整,以獲得改善。若經由醫師治療返家後,爸媽還是要多費心照顧及觀察。

多補充電解水

若寶寶是因為腸胃炎而拉肚子,雖然病毒性的腸胃炎會自行恢復,但疾病期間會上吐下瀉,很容易脫水,流失許多鈉離子、鉀離子、碳酸氫離子等電解質,若只有補充白開水,寶寶身體會很虛弱,因此,除了打點滴之外,也要多補充電解水。不過,勿購買運動飲料或自行調配電解水,可能會因為比例錯誤,使拉肚子更為嚴重。根據研究發現,稀飯裡的米湯與醫院的點滴成分類似,且與體內的濃度相近,建議爸媽不妨熬煮稀飯,讓寶寶喝稀飯裡的米湯,補充電解質。

給予止瀉奶粉

一般來說,寶寶若喝母奶,可以繼續餵哺,但如果喝配方奶,則建議改換止瀉奶粉。當寶寶拉肚子持續2、3天,小腸黏膜中消化乳糖的部位會受傷,導致無法消化乳糖,如果持續喝配方奶,只會拉得更嚴重,因此,應及時更換止瀉奶粉,才不會造成寶寶營養不良的情形。

不要太晚恢復正常食物

許多爸媽會因為寶寶不斷的拉肚子,不敢給寶寶吃東西,只補充水分而處於空腹狀態,以為只要腸胃道充足休息,便不會再拉肚子,但事實正好相反,羅玉芳醫師強調,腸胃道休息太久,會使腸黏膜萎縮,日後恢復正常飲食的時間需要更長,導致腸黏膜變脆弱,免疫力也較差,下次再接觸到病毒時,又容易引起拉肚子,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影響到成長和營養吸收。

爸媽可以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況,若寶寶開始有飢餓感,主動要求吃東西,且解出的糞便也較不稀,即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等到完全恢復後,就要多補充營養。

事前預防》注意衛生

寶寶拉肚子其實可以事前預防,只要了解真正的病因,便知道該如何去做。基本上,拉肚子的成因大部分都是「病從口入」,除了奶粉需要依照不同狀況來處理之外,病毒與細菌性的腸胃炎都必須仰賴日常的預防,主要方法就是注意環境的清潔與衛生,可從以下五點著手。

1. 平時盡量吃熟食,飲用水一定要煮沸,食物也得經過煮沸後才食用;蛋殼和寵物的糞便上常有沙門氏菌,多洗手以杜絕感染。

2. 準備泡奶或煮副食品前,大人的手一定要洗乾淨,因為手藏著許多病毒,成人抵抗力較寶寶好,不會出現症狀,但寶寶就不同,故務必注意手部的清潔。

3. 寶寶使用的飲食器具,例如:奶瓶、奶嘴、湯匙等,都需要注意清潔,建議煮沸消毒。除此,也要保持乾燥,防潮濕,避免長黴菌,否則寶寶喝下後會刺激腸胃。

4. 吃剩的奶水不該於室溫下放置超過1小時,再繼續飲用。

5. 協助寶寶洗手,較大的孩子也要教他們常洗手;家長在照顧嬰幼兒時,更要特別注意清潔及衛生,像是處理寶寶便便後,務必徹底洗手。

延伸閱讀:
【影音】腹瀉byebye料理 PART1
【影音】腹瀉byebye料理 PART2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

模特兒/可愛妹妹昕恩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