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2D超音波以平面成像(二維空間)呈現,具有透視體內臟器的功能,可以診斷出80%以上的外觀結構異常及器官缺陷,是超音波產檢最主要的篩檢工具,其重要性無法被3D、4D超音波取代。
3D超音波跳脫平面視角,利用電腦快速影像後處理系統處理2D超音波所擷取的影像,重新組合後產生立體虛擬實境,即為現下最熱門的VR(Virtual Reality),具備三維空間視野及旋轉功能,可以將寶寶的臉看得更清楚,也可以更清楚地呈現腫瘤及四肢異常。臺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周明明表示,3D立體超音波能夠將重組後的影像用電腦軟體處理,呈現全新角度及切面,清楚看到寶寶的五官、手、腳、生殖器,並提供2D無法呈現的影像分析(如血流密度),最適合在懷孕5〜6個月左右施作。
4D超音波是大量3D影像運算產生的即時動態立體訊號,可以同步捕捉寶寶的一舉一動,簡單來講就是會動的3D影像。
周明明主任指出,高層次超音波有別於一般臨床產檢超音波,是專門針對胎兒發育性結構異常所進行的檢查,主要是利用高解析度儀器搭配彩色都卜勒儀並輔以3D、4D超音波評估胎兒各主要器官的狀態,檢查時間往往需要30~45分鐘左右。執行高層次超音波除了要有精良設備,更重要的是醫師須具備純熟操作技巧及豐富的胎兒學知識。
彩色都卜勒儀主要用途是檢查胎兒血流動力學、植入性胎盤以及輔助檢查胎兒是否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或長腫瘤。
超音波5大符號代表意義 |
|
符號 |
意義 |
CRL |
頭頂到尾椎長度,14週前測量,主要檢視身體長度是否符合週數,誤差範圍約1週。 |
BPD |
頭部側徑與頭圍,14週後測量,主要檢視頭部發育是否符合週數,誤差範圍約2週。 |
AC |
腹圍,可推估胎兒生長狀態,營養充足的寶寶較大,腹圍自然較寬,誤差範圍約2週。 |
FL |
大腿長度,懷孕中晚期誤差範圍約2~3週左右。 |
臍動脈S/D |
用都卜勒儀測量臍動脈血流波型可計算臍動脈血流阻力,進而推估胎盤功能好壞,血流阻力愈低代表胎盤血流灌注良好、母體與胎兒可以順利交換氧氣與養份,反映胎盤功能良好。 |
整理/編輯部 |
羊水多寡和母親本身的肥胖程度都會影響超音波檢查結果。怎麼說呢?婦產科醫師宋碧琳表示,羊水過多容易讓胎兒沉在子宮下方,羊水過少則會讓胎兒缺乏活動空間,這兩種情況都無法看清楚寶寶。另外,超音波探頭有其穿透範圍限制,胖孕婦脂肪層較厚,如同一大片「厚片吐司」擋在探頭前面,自然也會讓胎兒影像變得模糊。
胎兒在長出四肢後便會開始做出各種千奇百怪的姿勢,一旦胎兒做出遮掩身體的動作,譬如用手摀住嘴巴、夾緊雙腿,或將頭埋進子宮角落,超音波便無法觀測受到遮蓋的身體部位。
雖然每位產科醫師都需要接受完整的超音波實務操作訓練,知道胎兒身體不同部位的正確切面及每個標的物的正常形態,不過並不是每位醫師都會自行操作超音波,有些醫師會將操作機器的工作交由專業技術員,自己只負責判讀。醫師或技術員是否熟悉超音波的物理性質、得以找到最佳畫面並做出正確判讀,往往和經驗脫不了干係。此外,負責校正、調整機器的維修人員是否將機器就定位也會影響檢測的準確度。
前面說到超音波根據不同「D」有不同類型,其實超音波機器也有高低等級之分;低階機器無法精準偵測血流,也難以進行較精細的心臟檢查。不過話雖如此,現行臨床超音波機器大多屬於中階等級,有一定的水準,高層次超音波機器等級又更高,孕媽咪可以不用太擔心。
胎兒數目(單胞胎或多胞胎)、胎兒姿勢、異常症狀出現的時間順序與是否持續演變、器官成熟速度、母親的營養狀況等因素都在在影響超音波的準確度。而超音波在檢查某些器官時也有可能因為探頭訊號異常而呈現「偽陽性」(如疑似心室中膈缺損)。因此當檢查異常,通常必須找專門負責做超音波檢查或遺傳諮詢專業的醫師做「Double check」(再次檢查)以免誤判情勢。
超音波最大的限制就是僅能偵測外部結構的問題,包括無肛症、顎裂等內部器官異常的疾病很難被檢測出來(有些需要特殊角度才看得到)。此外,如果胎兒罹患小耳症,只要耳朵在檢測過程中被身體其他部位擋住就無法看出來;視障的孩子若有眼珠,同樣難以辨別是否異常;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如心臟大動脈轉位)也是較難判斷的病症。宋碧琳醫師表示,正因為超音波僅能偵測結構性問題,孕期不妨回溯家族病史,若家族病史中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代表孩子罹患機率較高,可以考慮進一步做羊膜穿刺、羊水晶片等檢查。
延伸閱讀:完整收錄!新生兒篩檢自費項目&費用,快來看寶寶要做哪些檢查!
在國健署補助的10次產檢中會提供一次免費超音波檢查,但此次檢查只會測量寶寶的頭圍、肚圍和腿長等,其他包括腦部、心臟以及四肢等細部結構皆須高層次超音波才能執行。加上孕期有可能出現妊娠高血壓、陰道出血、胎動變少、寶寶長得較小等需要追蹤的特殊問題,許多結構性問題甚至在懷孕中後期才會逐一浮上檯面,只做一次檢查明顯不足。
那麼,孕期到底要做幾次超音波檢查呢?基本上懷孕初、中、後期必須各做一次檢查,初期要確保胎兒是在子宮內懷孕、沒有子宮外孕,並確認胎兒個數以及是否發育正常;中期要觀察胎兒大小、內臟、五官結構、胎盤狀況和子宮頸變化;後期則要看胎位是否正常、胎兒體型和體重是否達到標準,另外還有胎盤位置,以排除前置胎盤或胎盤植入的風險。宋碧琳醫師說,超音波怎麼看、看幾次通常和母胎狀況脫不了關係,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的孕婦有可能需要用超音波密集追蹤。身體狀況沒有特殊異常的孕婦若8個月以後胎位為頭位、寶寶體重也跟上進度,則可能會考慮一個月看一次或者都不看,有時直到生產前才會再量度一次胎兒大小。
A:一般來說12~16週就可以分辨孩子的性別。不過依照台灣婦產科現行規定,除非母親本身有遺傳疾病,必須提早看到性別做基因診斷,否則醫師一般不能主動告知性別。
A:正好相反,超音波影像從胚胎形成一直到7個月左右都可以清楚呈現,但7個月以後胎兒身軀幾乎填滿整個子宮,寶寶的五官,四肢都會揪成一團,反而不容易看清楚。
A:只要寶寶「擺好姿勢」,基本上不用特別做什麼準備。不過如果做的是高層次超音波,因為需要胎兒變換不同姿勢,檢查前不妨喝一些流質飲品、吃輕食提振小寶貝的精神,但也不要吃太飽以免寶寶太High。
Q:用3D、4D超音波檢查準確度較高?
A:許多人都以為超音波愈多「D」愈高級,但其實檢查最精確的高層次超音波並非3D、4D超音波,而是2D超音波。3D、4D超音波的主要功能是在2D超音波發現異常後做進一步鑑別,或用於治療五官顏面或身體部位需要重組(顎裂、腹裂)的胎兒;也有醫師在第1孕期藉助3D超音波做雙胞胎的位列排序,以辨別兩個寶寶是同卵或異卵。就目前超音波檢查現況,用2D超音波就能清楚檢查結構,3D、4D超音波則大多用於拍攝紀念性質的照片,所以只要2D超音波做得好,基本上不需要再進一步做3D或4D超音波。
A:不少孕媽咪會問「到底要不要花錢做高層次超音波」?周明明主任表示,一般超音波檢查受限時間,只會測量胎兒大小、胎心音、羊水量、胎位、胎盤位置以及較明顯的重大畸形,高層次超音波則有充裕時間(也有能力)診斷胎盤植入和胎兒心臟、較複雜的腦部結構性異常等其他細微變化,孕期建議至少做一次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由於24週以後除非有重大異常否則不能隨意中止妊娠,高層次超音波通常會在20~24週進行(最晚最好在22週,這樣一旦發現問題,就可以趕在24週以前決定是否中止妊娠)。宋碧琳醫師補充,若主治醫師沒有安排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最好主動詢問或自己安排檢測,除了醫院,坊間也有專做胎兒超音波的診所,孕媽咪們不妨多多利用。
A:倘若胎兒測量結果比實際週數小,要看「小」的部位在哪裡,假使寶寶全身都小(非特定部位),有可能是先天異常造成的協調性胎兒生長遲緩;假使寶寶頭大身體(肚子、雙腿)小,則往往和攝取營養的方式有關。倘若測量結果比實際週數大,常見原因有兩種,一是母親本身罹患糖尿病,一是預產期評估錯誤,極少數可能是基因變異所致。宋碧琳醫師表示,醫師通常會根據預產期評估胎兒尺寸是否正常,如果寶寶量起來偏小但持續長大,多半不會有太大問題,除非寶寶的尺寸與預產期差距愈來愈大,才需要做進一步檢查。
A:這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首先是胎兒的姿勢及配合度,前面說過寶寶在羊水中會擺出各式各樣的姿勢,若寶寶呈現趴姿、將雙手藏在身後,或反射性遮掩身體缺損的部位,往往會阻礙醫師的判斷。其次,生長出多餘肢體的部位若沒有骨頭只有皮膚和肉,通常很難檢查出來。此外,破水產生的羊膜帶症候群(Amniotic band syndrome)所造成逐漸萎縮或截肢的狀況多半要等到中晚期才會浮現出來。
A:首先應該找超音波醫師和遺傳醫師進行諮詢,必要時可以進一步做磁振造影(MRI)檢查,在診所就診的人應將產檢資料帶到醫院做綜合評估。若先前只有做第1孕期唐氏症篩檢或第2孕期母血唐氏症篩檢,建議做羊膜穿刺或羊水基因晶片檢測。宋碧琳醫師解釋,之所以要做基因檢測,是因為超音波檢查出來的問題多半只是冰山一角,藏在背後的疾病往往比結構性問題要大得多(譬如心臟異常可能是某些特殊症候群的表徵),而這個被隱藏的疾病通常是左右孕媽咪是否持續妊娠的關鍵。她提醒,若發現寶寶有唇裂、顎裂或腸膨出仍想將寶寶生下來,為降低轉送風險,最好在教學醫院等級的醫院生產,以便寶寶出生後能夠立即施行手術並安排後續照護。
A:根據中華民國優生保健法規定,24週是「母親可以決定是否中止妊娠」的分水嶺。24週以前若胎兒有嚴重缺陷不得不中止妊娠,健保會給予補助;24週以後除非發現重大異常(如侏儒症或水腦),一般不會允許中止妊娠。宋碧琳醫師指出,24週以後若發現重大異常,首先必須經過2~3位專業醫師共同確診,父母須和超音波醫師和遺傳諮詢醫師討論孩子出生後可能的影響,假使確定要中止妊娠,由於26週以後出生的胎兒已經可以存活,須儘可能在24~26週之間完成手術。
A:如果是胎兒尺寸出現落差,且前後檢查時間相隔不久,應該要看誤差範圍是否落在標準值區間。宋碧琳醫師表示,雖然頭臀比、肚圍及腿圍皆有標準切面,但每次檢查數據不大可能完全一模一樣,不同人員用不同機器操作,甚至同一人員用同一台機器操作都可能出現誤差。這種數字誤差也可能是機器內部設定有問題,譬如內建參數出包往往會造成寶寶體重偏重或偏輕。另一方面,如果某個部位先前檢查正常,後來卻被判定異常,多半是異常症狀在先前檢查時還沒「到位」,才會造成前後檢查結果不一致。
A:可以。觀察重點包括子宮腔是否凸起、子宮是否結成偏圓球的形狀、子宮頸內口是否呈現「鳥嘴狀」(代表子宮持續收縮、展開)等等。不過最主要的判斷基準還是子宮頸長度。一般來說,子宮頸長度在2.8公分以上屬於安全範圍;2.5~2.8公分必須密切追蹤;小於2.5公分就有早產風險,最好立即安胎。
A:用超音波拍攝紀念性質的影像最好在28週左右進行,彼時寶寶身體大致發展成熟,拍出來的照片最好看。
產科醫師一般分成4種類型,包括一般產檢型、超音波專業型、遺傳諮詢型以及高危險妊娠型。產檢前最好確認主治醫師所屬類別。宋碧琳醫師說,正因為產科有其專業分工,在進行超音波檢查時,非超音波或遺傳諮詢專業的醫師通常會協助病患轉診諮詢,孕婦有可能需要接受主治醫師以外的醫師看診,為了讓產前診斷達到完善,準媽咪應耐心接受安排。
許多做羊水晶片的孕媽咪在看到檢查報告異常時常會疑惑「為什麼染色體有問題,寶寶的外觀卻很正常?」宋碧琳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基因的問題不見得會反映在結構上,而結構異常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基因問題。不過醫師倒是可以從「基因掃描」中細微的結構異常得到暗示;包括腦室脈絡叢囊腫(大腦單側或雙側有水泡)、心臟有白點、腎較寬、腿骨較短、手部大拇指和腳部第二腳趾較寬、頸後透明帶水腫等等,這些異常出現的比例愈高,寶寶染色體有問題的機率就愈高。
太晚產檢 預產期恐「差很大」懷孕前3個月是估算預產期的最佳時機,此時估算時間最準,大約只會誤差1~3天;若等到14週~20週才估算預產期,誤差時間便會拉長到1個禮拜;20週以後估算,誤差時間甚至會超過2週。 |
宋碧琳醫師說,超音波檢查,特別是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並非一蹴可幾,有時為了讓寶寶換成某種姿勢,可能需要好幾個小時,孕媽咪在檢查時要有耐心,並適時下床走動,如此才能加快檢查速度。另一方面,由於高層次超音波必須從各個角度測量胎兒身體的不同面向,護理人員有時會擠、推孕媽咪的肚子幫助胎兒變換姿勢,若感到不舒服最好當下反應,不要「內傷在心裡」。
基於醫療資源有限,孕媽咪做超音波檢查時應該放輕鬆,最好不要「doctor shopping」,只要寶寶的尺寸在標準範圍內,數字多一點或少一點不用太斤斤計較。雖然大家都期盼在孕期就可以預先找出寶寶的問題,但超音波畢竟不是萬能,寶寶出生後一旦發現異常,就該立即尋求遺傳諮詢醫師及小兒科醫師協助診治,並檢查是否合併其他問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臺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 周明明
婦產科醫師 宋碧琳
攝影/PANDORA KIDS PHOTO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本刊資料庫
梳化/蔡琇惠
model/漂亮孕媽咪葉千蕙(※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